《靈樞識》~ 卷三 (8)
卷三 (8)
1. 經筋篇第十三
治在燔針劫刺,樓氏云。治在燔針之上。當有其病轉筋者五字。如足厥陰筋行水清陰氣之下所言也。蓋燔針但宜施於筋寒轉筋之病。其筋熱緩縱者。則不宜也。
名曰季春痹,張云。足陽明正盛之經。應三月之氣也。志云。辰者三月。主左足之陽明。故為季春之痹。
足太陰之筋(止)上結於內踝,張云。大指之端內側隱白也。循覈骨而上結於內踝。下商丘之次。
其直者絡於膝內輔骨,張云。絡、當作結。此自內踝直上結於膝內。輔骨。陰陵泉之次。簡案、有直者必有支者。疑脫之。
循陰股結於髀,張云。股之內側曰陰股。結於髀。箕門之次也。
下引臍兩脅痛。甲乙下作上。是。
孟秋痹,張云。孟秋當作仲秋。此與下文足少陰條謬誤。當迭更之。蓋足太陰之經。應八月之氣也。志云。孟當作仲。酉者八月。主左足之太陰。故為仲秋之痹。
起於小指之下(止)結於內輔之下,甲乙下下有入足心三字。張云。起小指之下。邪趨足心。又邪趨內側上然谷。並足太陰、商丘之次。走內踝之下。結於跟踵之間。與太陽之筋合。由踵內側上行結於內輔骨。下陰谷之次。
主癇瘛及痙,張云。癇、癲癇也。瘛、牽急也。痙、堅強反張。尤甚於瘛者也。足少陰為天一之經。真陰受傷。故為此病。
在外者(止)不能仰,張云。在外者與太陽之筋合。故不能俯。在內者循脊內挾膂上至項。故不能仰。陽病者即在外者也。陰病者即在內者也。余伯榮云。足少陰之筋與足太陽之筋。上合於頸項。此臟腑陰陽之氣交也。病在外在陽者。病太陽之氣。故腰反折不能俯。在內在陰者。病少陰之氣。故不能仰。如傷寒病。在太陽則有反折之痙強。在少陰則蜷臥矣。簡案、小兒癇病。有內釣外釣之別。亦此理也。
熨引飲藥,張云。熨引所以舒筋。飲藥所以養血。
所紐,所、諸本作折。是也。當改。張云。折紐者。即轉筋之甚。發日數。病日甚者。陰虧之極也。故當死不治。志云。紐折者癇瘈強痙也。如紐發頻數而甚者。死不治。
仲秋痹,張云。仲秋誤也。當作孟秋。蓋足少陰為生陰之經。應七月之氣也。志云。仲當作孟。申者七月之生陰也。主左足之少陰。故為孟秋之痹。
足厥陰之筋(止)結於內踝之前,張云。大趾上三毛際大敦次也。行跗上。與足太陰之筋並行。結於內踝前中封之次。
結於陰器,張云。陰器者。合太陰、厥陰、陽明、少陰之筋。以及沖、任、督之脈。皆聚於此。故曰宗筋。厥陰屬肝。肝主筋。故絡諸筋而一之。以成健運之用。
治在行水清陰氣,甲乙。氣、作器。張云。清理也。此言當以藥治之。在通行水臟而調陰氣。蓋水則肝之母也。志云。厥陰之木。氣本於水。故治在行水。以清厥陰之氣。
白話文:
治療方法是使用燒灼的針刺,並快速地刺入,樓氏說,治療方法是用燒灼的針刺。這裡原本應該有「轉筋」這五個字,就像足厥陰經脈運行於水液和陰氣下方的描述一樣。燒灼的針刺只適用於筋脈寒冷導致的轉筋,對於筋脈發熱鬆弛的情況則不宜使用。
這種病症稱為季春痹,張氏說,這是足陽明經脈氣血旺盛的時期,對應三月的氣候。志氏說,辰代表三月,主管左足的陽明經脈,所以是季春時節容易發生的痹症。
足太陰經筋(止於)向上匯聚於內踝,張氏說,起於大腳趾內側的隱白穴,沿著骨頭向上行進,匯聚於內踝,經過商丘穴。
它的直行部分連結到膝蓋內側的輔骨,張氏說,這裡的「絡」應該是「結」的意思。指從內踝向上直行,連結到膝蓋內側的輔骨,經過陰陵泉穴。簡氏認為,有直行就應該有分支,這裡可能遺漏了。
再沿著陰股匯聚到髖部,張氏說,大腿內側稱為陰股,匯聚於髖部,經過箕門穴。
向下牽引導致肚臍和兩側脅肋疼痛。《甲乙經》寫作「上」是錯誤的,應該是「下」。
這種病症稱為孟秋痹,張氏說,孟秋應該是仲秋,這裡和下面關於足少陰經脈的描述有錯誤,應該互相更正。因為足太陰經脈對應八月的氣候。志氏說,孟應該是仲,酉代表八月,主管左足的太陰經脈,所以是仲秋時節容易發生的痹症。
起於小腳趾下方(止於)匯聚於內輔骨下方,《甲乙經》後面還有「進入足心」三個字。張氏說,起於小腳趾下方,斜向足心,再斜向內側,經過然谷穴,並與足太陰經脈的商丘穴相會,走內踝下方,匯聚於腳跟之間,與足太陽經筋會合,然後從腳跟內側向上行進,匯聚於內輔骨,經過陰谷穴。
主要症狀是癲癇、抽搐和痙攣,張氏說,癲癇就是癲癇病,抽搐是指肌肉牽拉收縮,痙攣是肌肉僵硬反張,比抽搐更嚴重。足少陰經脈是人體陰氣之源,當陰氣受損,就會出現這些病症。
在外的經筋(止於)不能仰頭,張氏說,在外的經筋與足太陽經筋會合,所以不能俯身。在內的經筋沿著脊椎兩側向上到達頸部,所以不能仰頭。陽氣的病變是在外面的經筋,陰氣的病變是在裡面的經筋。余伯榮說,足少陰經筋和足太陽經筋在頸項部位會合,這是臟腑陰陽之氣交會的地方。病在外面屬於陽,是太陽經的氣出了問題,所以腰部會反折,不能俯身;病在裡面屬於陰,是少陰經的氣出了問題,所以不能仰頭。就像傷寒病,如果病在太陽經,就會有反折的痙攣;如果病在少陰經,就會蜷縮臥床。簡氏認為,小兒癲癇病有內釣和外釣之分,也是這個道理。
用溫熱敷和牽引來治療,並配合藥物,張氏說,溫熱敷和牽引是用來舒緩筋脈,藥物是用來滋養氣血。
筋脈扭轉,「所」字,很多版本都寫成「折」,是對的,應該更改。張氏說,扭轉就是轉筋的嚴重情況,如果發作次數多,病情一天比一天嚴重,說明是陰氣虧損到了極點,所以會死亡,無法醫治。志氏說,扭轉是指癲癇、抽搐、強直痙攣,如果扭轉的發作頻率高且嚴重,就會導致死亡,無法醫治。
這種病症稱為仲秋痹,張氏說,仲秋是錯誤的,應該是孟秋。因為足少陰經脈是陰氣的源頭,對應七月的氣候。志氏說,仲應該是孟,申代表七月,是陰氣產生之時,主管左足的少陰經脈,所以是孟秋時節容易發生的痹症。
足厥陰經筋(止於)匯聚在內踝之前,張氏說,起於大腳趾上三毛際的大敦穴,行於足背,與足太陰經筋並行,匯聚於內踝前中封穴。
匯聚於陰部,張氏說,陰部是太陰、厥陰、陽明、少陰經筋以及沖、任、督三脈匯聚的地方,所以稱作宗筋。厥陰經屬肝,肝主筋,所以它聯繫所有的筋,使筋脈能正常運動。
治療方法是疏通行水,清泄陰氣,《甲乙經》這裡的「氣」字寫作「器」,張氏說,這是清理的意思。這裡說明應該用藥物治療,疏通行水的功能,並調節陰氣。水是肝的母親,志氏說,厥陰屬木,其氣來源於水,所以治療的重點是疏通行水,以清理厥陰的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