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四 (8)
卷四 (8)
1. 周痹篇第二十七
馬雲。痹病之痛。隨脈以上下。則周身而為痹。故名。此篇當與素問痹。論參看。
此痛在血脈之中邪,張云。邪、耶同。
慉痛之時,不及定治,甲乙。慉、作蓄。張云。慉痛動而痛也。間不及下針。即不及定治之謂。言移易之速也。簡案、馬融、廣成、頌疏、越蘊慉注。慉、蓄通。蘊慉、猶積聚也。蓋慉痛謂聚痛也。言其間時痛瘥。不及下針。方其聚痛之時。痛劇甚。不及定治。倏忽而痛止也。
此眾痹也,非周痹也,馬雲。眾痹者病在一處。則痛亦在一處。隨發隨止。隨止隨起。特以左右之脈相同。故左可應右。右可應左耳。非能周身而痛也。周痹者在於血脈之中。隨脈以上。或隨脈以下。非比眾痹之在於左右。各當一處者之有定所也。張云。各在其處。謂隨聚而發也。不能周遍上下。但或左或右。更發更休。患無定所。故曰眾痹。能上能下。但隨血脈而周遍於身。故曰周痹。非若眾痹之左右移易也。志云。痹者風寒濕邪。雜合於皮膚分肉之間。邪在於皮膚。血流溢於大絡者。為眾痹。在於分肉而厥逆於經脈者。為周痹。帝以上下左右。血脈分肉。概而問之。然雖總屬於陰陽血氣。而有皮膚肌肉之淺深。經脈絡脈之繆處。故伯有周痹眾痹之分焉。簡案、樓氏綱目云。行痹即走注疼痛。而其方載歷節諸方。以本節文列於其後。知樓氏以眾痹周痹。為歷節風也。
以過之,甲乙過、作通。注。一作遏。下同。張云。過者去之之謂。志云。過者使邪氣過在分肉皮膚以外出。
以脫之,張云。脫者拔絕之謂。先刺以過之。去其標也。後刺以脫之。拔其本也。
黃帝曰,善,此痛安生(止)命曰周痹,樓氏移此一節於上文更發休也。下云。周痹當作眾痹。夫周痹邪在分肉血脈。今云邪獨居分肉之間。而命曰周痹者。是眾痹之誤為周痹也明矣。神歸之則熱。熱則痛。解者所謂更止更居也。痛解則厥。厥則它痹發者。所謂更發更起也。自黃帝曰善此痛安生。至此一百十四字。元誤在後刺其下以脫之上。今移於此。且刪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九字。張云。九字乃下文之誤。復於此者今刪去之。邪氣客於肌表。漸入分肉之間。則迫切津液而為汁沫。沫得寒則聚而不散。故排裂肉埋為痛。痛則心注其處。故神歸之。神歸即氣歸也。氣歸則熱。熱則寒散而痛暫解。然其逆氣仍在。故痛雖解而厥未除。則別有所聚。故或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他痹發矣。真氣不能周。即氣閉不行也。故曰痹者閉也。志云。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此句宜衍。當以下文接上節。簡案、馬得其意矣。下注云。缺。岐伯曰非也。周痹諸方。見於聖濟總錄二十卷中當參考。
白話文:
痹病引起的疼痛,會隨著經脈上下移動,導致全身都感到麻木疼痛,所以稱為「周痹」。這個篇章的內容應該和《素問》中關於痹病的論述一起參看。
這種疼痛是在血脈之中,是由邪氣引起的。(「邪」通「耶」)
當疼痛發作時,常常來不及進行固定治療。(「慉」通「蓄」,指積聚、聚積之意。疼痛發作時,是動態的痛,且時間短暫,來不及下針治療。說明疼痛移動變化很快。間歇時痛感會減輕,但來不及下針,等到疼痛劇烈時,又來不及固定治療,然後又突然停止。)
這種情況是多種痹病,而不是周痹。多種痹病是指病痛只侷限於一個部位,疼痛也只在一個部位,會隨著發病而出現,停止而消失,又會再發作。只是因為左右兩邊的脈象相似,所以左邊的病痛可以影響到右邊,右邊的病痛可以影響到左邊,但病痛並不會擴散到全身。而周痹的病痛則是在血脈之中,會沿著經脈向上或向下移動,不像多種痹病那樣只侷限於左右兩邊的一個固定位置。多種痹病是隨疼痛聚積而發作,但不會遍佈上下,只是在左邊或右邊發作,不斷變化位置,沒有固定的病痛所在。而周痹則能上能下,隨著血脈遍佈全身,和多種痹病在左右移動不同。痹病是風寒濕邪混合侵入皮膚肌肉之間,邪氣在皮膚時,血液流向大絡,就會形成多種痹病;邪氣在肌肉並逆行進入經脈時,就會形成周痹。黃帝以上下左右、血脈肌肉等廣泛提問,雖然都屬於陰陽血氣的問題,但有皮膚肌肉的深淺、經脈絡脈的複雜關係,所以有周痹和多種痹病的區分。有人認為,行痹(即走注疼痛)就是歷節風,將本篇文字放在歷節諸方之後,認為多種痹病和周痹就是歷節風。
用針刺導引,使邪氣從體內排出。(「過」同「通」,指疏導、排出。)
用針刺拔除病根。(「脫」指拔除、根除。先針刺疏導,去除病邪的表象;再針刺拔除病根。)
黃帝說:「好!這種疼痛是怎麼產生的?(停止)可以稱它為周痹。」有人認為這句話應該放在「更發更休」之上。接下來的內容「周痹當作眾痹……」應該是把周痹誤認為多種痹病,因為周痹邪氣在肌肉血脈中,而現在說邪氣獨自存在肌肉之間,還稱之為周痹,顯然是將多種痹病誤認為周痹。當精神集中於某處,那裡就會發熱,發熱就會疼痛;疼痛緩解後,氣血會虛弱;虛弱則其他痹病就會發作,也就是反覆發作。從「黃帝曰,善此痛安生」到這裡共一百一十四個字,原本錯誤地放在「後刺其下以脫之」之後,現在將其移到這裡,並刪除了「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九個字,這九個字是下文的誤植,現在刪除。邪氣侵入肌膚,逐漸深入肌肉之間,會迫使津液產生泡沫,泡沫遇寒則聚而不散,因此會擠壓肌肉,造成疼痛。疼痛時,心神會集中於該處,心神聚集則氣也聚集。氣聚集則發熱,發熱則寒邪散去,疼痛暫時緩解,但逆氣仍然存在,所以即使疼痛緩解了,但氣血仍然虛弱,其他部位又會聚集新的邪氣,所以有的會從上往下,有的會從下往上,其他的痹病就又會發作。真氣無法周流,也就是氣機閉塞不通,所以說痹就是閉塞不通的意思。有人認為「帝曰。善。余已得其意矣。」這句話是衍生的,應該將下文接在上文之後。還有人說這句話缺漏了「岐伯曰非也」等字。關於周痹的治療方法,可參考《聖濟總錄》第二十卷。
(痹病)會影響下方的六條經脈。也有人認為是指上下的大經脈。
如果出現痙攣、強直,要引導氣血使其運行。(「瘈」同「緊」,指痙攣、強直。如果出現痙攣、強直的情況,就要用針刺來引導氣血使其正常運行。)
九針的運用,符合經脈運行的規律。(九針的運用最為廣泛,所以說九針符合恆常順遂的道理,凡是十二經脈的疾病都離不開九針。「巽」是具備、順從的意思。說明治療疾病的要點在於九針,而經脈具備了運行的道理,十二經脈的陰陽疾病,都可以用九針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