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四 (9)
卷四 (9)
1. 周痹篇第二十七
其下之六經,甲乙作上下之大經。
其瘈堅,轉引而行之,甲乙作其瘈緊者。轉引而行之。馬雲。其行瘛且堅者。乃轉引而行之。張云。其瘛堅轉者。瘈急轉筋之謂。當針引其氣而行之也。簡案、志注同。馬乃與甲乙符矣。今從之。
九者,經巽之理,馬雲。九針為用最大。故嘆九者乃至恆至順之理。凡十二經之病。不可不用者也。張云。意者病之情也。事者治之法也。九者針也。巽者具也。言其意其法在乎九針。而經具其理。凡十二經脈陰陽之病。無不盡於是也。志云。經當巽順之理。所以明十二經脈陰陽之病也。簡案、巽訓順見於易疏。巽、具也。出說文。
白話文:
[周痹篇第二十七]
下方的六條經脈,《甲乙經》寫作「上下的大經脈」。
「其瘈堅,轉引而行之」,《甲乙經》寫作「其瘈緊者,轉引而行之」。馬蒔解釋:若症狀表現為抽搐且僵硬,則需通過牽引的方式來治療。張介賓認為,「瘈堅轉」指的是筋脈拘急、轉筋的症狀,應以針刺引導氣血運行來治療。簡案中,志注的觀點與馬蒔相同。馬蒔的解釋與《甲乙經》相符,現今多採納此說。
「九者,經巽之理」,馬蒔解釋:九針的效用最為廣泛,因此稱讚「九者」是最為恆常、順應的道理,十二經的病證皆需運用。張介賓認為,「意」指病情,「事」指治療方法,「九」指九針,「巽」指完備,意指病情與治法皆在九針之中,而經脈理論已涵蓋其原理,十二經脈的陰陽病證無不包含於此。志注則認為,經脈應順應其理,以此闡明十二經脈的陰陽病證。簡案中提到,「巽」解釋為「順」見於《易經》註疏,而「巽」解釋為「具備」則出自《說文解字》。
2. 口問第二十八
闢左右,馬雲。闢、闢同。孟子云。闢土地。張云。此下十二問。既非風寒之外感。又非情志之內傷。論不在經。所當口傳者也。故曰口問。
欠,馬雲。欠、音牽。江左謂之呵欠。張云。欠者張口呵吸。成伸闢展腰。以陰陽相引而然也。夫陽主晝。陰主夜。陽主升陰主降。凡人之寤寐。由於衛氣。衛氣者晝行於陽則動而為寤。夜行於陰則靜而為寐。故人於欲臥未臥之際。欠必先之者。正以陽氣將入陰分。陰積於下。陽猶未靜。故陽欲引而升。陰欲引而降。上下相引而欠出生也。今人有神疲勞倦而為欠者。即陽不勝陰之候。
陽氣盡(止)寤矣,張云。大惑論曰。衛氣不得入於陰。常留於陽。留於陽則陽氣滿。陽氣滿則陽蹺盛。不得入於陰則陰氣虛。故目不瞑矣。衛氣留於陰。不得行於陽。留於陰則陰氣盛。陰氣盛則陰蹺滿。不得入於陽。則陽氣虛。故目閉也。吳玄綱曰。覺與陽合。寐與陰並。覺多者魂強。寐久者魄壯。魂強者生之徒。魄壯者死之徒。是皆陰陽盛衰之義。
瀉足少陰,補足太陽,張云。衛氣之行於陽者自足太陽始。陰盛陽衰。所以為欠。故當瀉少陰之照海。陰蹺所出也。補太陽之申脈。陽蹺所出也。
真邪相攻,氣並相逆,甲乙無氣並二字。馬雲。真氣即胃氣。邪氣即寒氣。
補手太陰,瀉足少陰,張云。手太陰肺經也。足少陰腎經也。寒氣自下而升逆則為噦。故當補肺於上以壯其氣。瀉腎於下以引其寒。蓋寒從水化。噦之標在胃。噦之本在腎也。汪云。呃逆有實有虛。有寒有熱。病源病候。種種不同。此特言其一端耳。若以噦作嘔吐。則呃逆亦病中要症。二經者豈漫無一字及之哉。
唏,馬雲。唏、許幾切。釋文言哀痛不泣曰唏。張云。唏、欷同。歔欷也。釋義云。悲泣氣咽而抽息也。一云泣餘聲。一云哀而不泣曰唏。悲憂之氣生於陰慘。故為陰盛陽虛之候。
補足太陽,瀉足少陰,馬雲。當於足太陽膀胱經。陽蹺脈氣所出者補之。足少陰腎經。陰蹺脈氣所出者瀉之。
振寒(止)補諸陽,張云。振寒者。身怯寒而振慄也。補諸陽者。凡手足三陽之原合。及陽蹺等穴。皆可酌而用之。
噫,張云。噯氣也。釋義曰。飽食息也。按、此節與上文之噦。皆以寒氣在胃而然。但彼云故寒氣者。以久寒在胃。言其深也。此云寒客於胃者。如客之寄。言其淺也。故厥逆之氣。從下上散。則復出於胃而為噫。簡案、噫、說文飽食息也。而馬雲。噫、不平聲也。此為五噫之噫者。誤甚。
補足太陰(止)眉本也,張云。補足太陰陽明二經。使脾胃氣溫。則客寒自散。而噫可徐。眉本、即足太陽經攢竹穴。是亦補陽氣也。
白話文:
【口問第二十八】
關於「闢左右」
「闢」與「闢」字義相同,如《孟子》中「闢土地」的用法。此段提到的十二種病症,既非外感風寒,也非內傷情志,不在常規經絡理論中,需口傳心授,故稱「口問」。
關於「欠」(打呵欠)
「欠」即張口吸氣、伸展腰背的動作,是陰陽二氣相互牽引的表現。陽氣主導白天活動,陰氣主導夜間休息;衛氣運行於陽分則人清醒,運行於陰分則人入睡。當人將睡未睡時打呵欠,是因陽氣欲入陰分,但陰氣已積聚於下,陽氣尚未完全靜止,陰陽相引所致。若因疲勞而頻繁呵欠,則是陽氣不足、陰氣過盛的徵兆。
關於「陽氣盡則寐,陰氣盡則寤」
《大惑論》提到:衛氣若無法進入陰分而滯留陽分,會導致陽氣過盛、陰氣虛弱,使人失眠;反之,若衛氣滯留陰分,則陰氣盛而陽氣虛,使人嗜睡。覺醒與陽氣相應,睡眠與陰氣相合;覺醒多者魂強(主生),沈睡久者魄壯(主死),皆反映陰陽盛衰的關係。
關於「瀉足少陰,補足太陽」
衛氣行於陽分始於足太陽經。若陰盛陽衰導致呵欠,應瀉足少陰經的照海穴(陰蹺脈所出),補足太陽經的申脈穴(陽蹺脈所出),以調節陰陽。
關於「真邪相攻,氣並相逆」
「真氣」指胃氣,「邪氣」指寒氣,二者相衝逆則致病。
關於「補手太陰,瀉足少陰」
手太陰肺經與足少陰腎經與寒氣上逆引起的呃逆有關。治療應補肺氣以固上焦,瀉腎經以引寒下行,因寒氣屬水,呃逆雖表現於胃,根源在腎。註解提到,呃逆有虛實寒熱之分,此僅論其一端。
關於「唏」(抽泣)
「唏」指悲傷時氣咽抽息,是陰盛陽虛之象,因憂鬱之氣生於陰寒。
關於「補足太陽,瀉足少陰」
針對抽泣,應補足太陽膀胱經(陽蹺脈所出),瀉足少陰腎經(陰蹺脈所出)。
關於「振寒」(寒戰)
寒戰是身體畏寒顫抖,可針灸手足三陽經的原穴、合穴及陽蹺脈穴位以補陽氣。
關於「噫」(噯氣)
噯氣是飽食後排氣,與胃中寒氣有關。若寒氣久留胃中(深層)會致呃逆,若寒氣短暫客居(淺層)則致噯氣,厥逆之氣從下上散,從胃而出。
關於「補足太陰陽明」
補足太陰脾經與足陽明胃經可溫脾胃,驅散寒氣而緩解噯氣;另可針刺足太陽經的攢竹穴(眉本)以助陽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