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四 (10)
卷四 (10)
1. 口問第二十八
嚏,張云。陽氣和平。順利而滿溢於心。必上達於肺。故出於鼻而為嚏。然人有感於風寒而為嚏者。以寒邪束於皮毛。則陽氣無從泄越。故噴而上出。是嚏從陽氣而發。益又可知。仲景曰。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正謂其陽虛也。故人病陽虛等證者。久無嚏而忽得之。則陽氣漸回之佳兆也。簡案、嚏、說文牾解氣也。玉篇。噴鼻也。
補足太陽(止)眉上也,張云。凡陽虛於下。則不能上達而為嚏。補足太陽之榮於眉本者。其名攢竹。一曰眉上。亦即此穴。蓋太陽與腎為表裡。所以補陰中之陽也。觀宣明五氣篇曰。腎為欠為嚏。其義正與此通。
嚲,甲乙作軃、馬雲音妥。釋云。下垂貌。則是首身下垂而不能舉也。觀本經下文。有因其所在補
分肉間。則嚲必有定所。且有分部。彼以避為釋者。(案熊音了可反避也)是乃以讀之為躲。而遂釋之為避也。義甚不通。簡案、嚲、廣韻。垂下貌。軃、正字通。為嚲之,訛。巢源。風嚲曳候云。肢體弛緩不收攝也。人以胃氣養於肌肉經絡也。胃若衰損。其氣不實。經脈虛則筋肉懈惰。故風邪搏於筋而使嚲曳也。即本節之嚲也。千金小兒門。軃𤵺僻不能行步。中風門作痑曳。並同。而張云。俗語有戰嚲之說。即古人之遺言。意者嚲即戰之屬也。但因寒而戰者謂之寒戰。其有戰不因寒者由氣虛耳。此因樓氏綱目顫振門。治嚲曳之方而誤。不可從也。志云。嚲者。垂首斜傾。懈惰之態。古樂府云。髻半嚲。此說雖是。而唯以垂首釋之。不若馬說允當。
行陰用力,志云。陽明主潤宗筋。陽明虛則宗筋縱。是以筋脈懈惰。則陽明之氣行於宗筋。而用力於陰器矣。行陰用力。則陽明之氣不能復養於筋脈。故為嚲。
目者宗脈之所聚也,張云。宗、總也。凡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故目為宗脈之所聚。馬雲。此節可與素問解精微論參看。
目無所見矣,張云。世之因泣而喪目者。蓋亦不少矣。
補天柱,經俠頸,甲乙挾頸下有挾頸者。頭中分也。七字據下文甲乙為是。馬雲。當補足太陽膀胱經之天柱穴。此經乃挾於後之項頸者是也。志云。膀胱之津。外濡空竅。液道開而泣不立則液竭而濡空竅之精。不能灌於目而目不明矣。故命曰奪精。謂奪其外濡空竅之精也。當補膀胱經之天柱於挾頸間。以資津液上灌。蓋液隨氣行者也。
太息者(止)以伸出之,張云。太息者息長而大。即嘆息也。約、猶束縛也。憂愁思慮則氣抑不伸。而心系急氣道約。約則滿悶於中。此嘆息之不容已也。
補手少陰(止)留之也,張云。手少陰心經也。心主手厥陰經也。足少陽膽經也。助木火之臟。則陽氣可舒。抑鬱可解。故皆宜留針補之。
白話文:
《口問第二十八》:
打噴嚏
張氏解釋:當人體陽氣調和順暢時,會充盈於心臟,並向上傳遞至肺臟,最後從鼻腔以噴嚏形式排出。若人受風寒侵襲而打噴嚏,是因寒邪束縛體表,阻礙陽氣宣散,迫使氣流向上噴發。由此可知,噴嚏實為陽氣作用的表現。仲景曾言:「想打噴嚏卻打不出,是體內陽氣不足的徵兆。」因此,久病陽虛者若突然能打噴嚏,代表陽氣正逐漸恢復,是病情好轉的跡象。簡案補充:《說文解字》稱噴嚏為「牾解氣」,《玉篇》則解釋為「鼻中噴氣」。
補足太陽經至眉上
張氏說明:當下焦陽氣虛弱,無法上達時,人便難以打噴嚏。此時可針刺足太陽膀胱經的「攢竹穴」(位於眉根處,別稱「眉上」),因太陽經與腎相表裡,此舉能補益腎中之陽。《宣明五氣篇》提到「腎主呵欠與噴嚏」,正與此理相通。
身體下垂無力(嚲)
《甲乙經》寫作「軃」,馬氏注音為「妥」,意為下垂之態,指頭頸或肢體無力抬舉。原文後段提到「分肉間」的治療,顯示此症有特定部位與經絡歸屬。巢元方《諸病源候論》描述「風嚲曳」為肌肉鬆弛無力,因胃氣虛弱導致經脈失養,風邪趁虛侵襲筋脈所致。張氏誤將此症與「寒戰」混淆,實不可取。志聰則解釋為「垂首傾斜、懈怠之狀」,如同古詩中「髮髻半垂」的描寫,但馬氏對肢體下垂的詮釋更為貼切。
行房過度耗力
志聰分析:陽明經主司滋養宗筋(生殖系統相關筋脈),若陽明經氣虛弱,宗筋鬆弛,此時勉強行房耗力,會使陽明經氣無法再滋養筋脈,導致肢體無力。
眼睛是經脈匯聚之處
張氏指出:「宗」即「總」之意,五臟六腑精氣皆上注於目,故眼睛是諸脈匯集之所。馬氏建議可參考《素問·解精微論》相關論述。張氏更提醒,臨床上因哭泣過度而視力受損的案例並不少見。
針刺天柱穴與頸部經脈
《甲乙經》載明需取頸後「天柱穴」及「頭中分」區域。馬氏強調應補足太陽膀胱經的天柱穴(位於後頸兩側)。志聰補充:膀胱主司體表津液輸布,若津液通道不暢,淚液枯竭便無法滋潤目竅,導致視力模糊,稱為「奪精」。此時需針刺天柱穴以促進津液上承,因液體運行需靠氣機推動。
嘆息(太息)
張氏解釋:嘆息是深長的呼吸,源於憂思鬱結導致氣機阻滯。當心系(心臟相關脈絡)拘急、氣道受阻時,胸中悶脹感會使人不自覺嘆氣以舒緩。
針刺手少陰等經
需取手少陰心經、手厥陰心包經及足少陽膽經施以補法並留針。因心屬火、膽屬木,補益此二經可助長陽氣,解除鬱滯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