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四 (10)
卷四 (10)
1. 口問第二十八
嚏,張云。陽氣和平。順利而滿溢於心。必上達於肺。故出於鼻而為嚏。然人有感於風寒而為嚏者。以寒邪束於皮毛。則陽氣無從泄越。故噴而上出。是嚏從陽氣而發。益又可知。仲景曰。欲嚏不能。此人肚中寒。正謂其陽虛也。故人病陽虛等證者。久無嚏而忽得之。則陽氣漸回之佳兆也。簡案、嚏、說文牾解氣也。玉篇。噴鼻也。
補足太陽(止)眉上也,張云。凡陽虛於下。則不能上達而為嚏。補足太陽之榮於眉本者。其名攢竹。一曰眉上。亦即此穴。蓋太陽與腎為表裡。所以補陰中之陽也。觀宣明五氣篇曰。腎為欠為嚏。其義正與此通。
嚲,甲乙作軃、馬雲音妥。釋云。下垂貌。則是首身下垂而不能舉也。觀本經下文。有因其所在補
分肉間。則嚲必有定所。且有分部。彼以避為釋者。(案熊音了可反避也)是乃以讀之為躲。而遂釋之為避也。義甚不通。簡案、嚲、廣韻。垂下貌。軃、正字通。為嚲之,訛。巢源。風嚲曳候云。肢體弛緩不收攝也。人以胃氣養於肌肉經絡也。胃若衰損。其氣不實。經脈虛則筋肉懈惰。故風邪搏於筋而使嚲曳也。即本節之嚲也。千金小兒門。軃𤵺僻不能行步。中風門作痑曳。並同。而張云。俗語有戰嚲之說。即古人之遺言。意者嚲即戰之屬也。但因寒而戰者謂之寒戰。其有戰不因寒者由氣虛耳。此因樓氏綱目顫振門。治嚲曳之方而誤。不可從也。志云。嚲者。垂首斜傾。懈惰之態。古樂府云。髻半嚲。此說雖是。而唯以垂首釋之。不若馬說允當。
行陰用力,志云。陽明主潤宗筋。陽明虛則宗筋縱。是以筋脈懈惰。則陽明之氣行於宗筋。而用力於陰器矣。行陰用力。則陽明之氣不能復養於筋脈。故為嚲。
目者宗脈之所聚也,張云。宗、總也。凡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故目為宗脈之所聚。馬雲。此節可與素問解精微論參看。
目無所見矣,張云。世之因泣而喪目者。蓋亦不少矣。
補天柱,經俠頸,甲乙挾頸下有挾頸者。頭中分也。七字據下文甲乙為是。馬雲。當補足太陽膀胱經之天柱穴。此經乃挾於後之項頸者是也。志云。膀胱之津。外濡空竅。液道開而泣不立則液竭而濡空竅之精。不能灌於目而目不明矣。故命曰奪精。謂奪其外濡空竅之精也。當補膀胱經之天柱於挾頸間。以資津液上灌。蓋液隨氣行者也。
太息者(止)以伸出之,張云。太息者息長而大。即嘆息也。約、猶束縛也。憂愁思慮則氣抑不伸。而心系急氣道約。約則滿悶於中。此嘆息之不容已也。
補手少陰(止)留之也,張云。手少陰心經也。心主手厥陰經也。足少陽膽經也。助木火之臟。則陽氣可舒。抑鬱可解。故皆宜留針補之。
白話文:
[口問第二十八]
打噴嚏,張氏說,這是因為體內的陽氣平和順暢,充滿於心中,必然會上達於肺,所以從鼻子發出而成為噴嚏。然而,有些人因為感受到風寒而打噴嚏,那是因為寒邪束縛在皮膚毛孔,導致陽氣無法正常宣洩,所以會噴發而出。由此可知,噴嚏是從陽氣而發。仲景說,想打噴嚏卻打不出來,表示這個人腹中有寒氣,正是陽氣虛弱的表現。因此,如果原本陽虛的人,很久沒打噴嚏,突然打了出來,這就是陽氣逐漸恢復的良好徵兆。簡案說,「嚏」這個字,在《說文解字》中解釋為「氣散發」,《玉篇》則解釋為「噴鼻」。
補充太陽經的能量(止),在眉毛上方,張氏說,凡是陽氣虛於下部,就無法上達而形成噴嚏。補充足太陽經的能量,在眉毛根部,這個穴位叫做攢竹,也叫做眉上穴,就是指這個位置。因為足太陽膀胱經與腎臟互為表裡,所以能補充陰中的陽氣。觀察《宣明五氣篇》說:「腎主欠,也主嚏」,其意思正與此相通。
身體下垂,甲乙經寫作「軃」,馬氏認為讀音同「妥」,解釋說,是向下垂落的樣子,表示頭部和身體下垂而無法抬起。觀察本經文的下文,有說到因病患部位不同而補充不同的能量,在肌肉之間,那麼身體的垂落必有固定位置,而且有不同的分部。有些人用「避」來解釋這個字,(按照熊氏的說法,可以用「了」字來反駁這個解釋)那是因為把這個字讀成「躲」,而解釋成「躲避」,這個解釋很不通順。簡案說,「嚲」這個字,在《廣韻》中解釋為「垂下的樣子」。《正字通》則說「軃」是「嚲」字的誤寫。《巢源病源》說,「風嚲曳」這個症狀,是肢體鬆弛,無法收攝。因為人的胃氣養護肌肉經絡,如果胃氣衰弱,氣力不足,經脈虛弱就會導致肌肉懈怠,所以風邪侵入筋脈,就會使肢體垂落拖曳。這就是本段說的「嚲」。《千金小兒門》說,「軃𤵺」是偏癱不能行走的病症,而《中風門》則作「痑曳」,意思相同。張氏說,俗語有「戰嚲」的說法,可能是古代流傳下來的說法,意思是「嚲」與「戰」有關。但因為寒冷而顫抖叫做「寒戰」,有些顫抖並非因為寒冷,而是因為氣虛。這是因為樓氏《綱目》顫振門的治「嚲曳」的方子而造成的誤解,不可採信。志氏說,「嚲」的樣子是頭部垂下,身體傾斜,呈現懈怠的狀態。古代樂府詩詞說「髻半嚲」,這種說法雖然是,但只用垂首來解釋,不如馬氏的解釋恰當。
運用陰的力量,志氏說,陽明經主要潤養宗筋,陽明經虛弱則宗筋鬆弛,所以筋脈懈怠,陽明之氣就運行於宗筋,而用力在陰器。運用陰的力量,那麼陽明之氣就不能再滋養筋脈,所以會出現身體下垂的狀況。
眼睛是宗脈聚集的地方,張氏說,宗,是總的意思。所有五臟六腑的精氣都上注於眼睛,形成眼睛的精華,所以眼睛是宗脈聚集的地方。馬氏說,這一節可以和《素問解精微論》參看。
眼睛看不見東西了,張氏說,世上因為哭泣而喪失視力的人,其實並不少。
補充天柱穴,經過頸部兩側,甲乙經說,頸部兩側下方有「挾頸」,也就是頭部分叉的地方。這七個字依據下文甲乙經的說法是正確的。馬氏說,應該補充足太陽膀胱經的天柱穴,這條經脈是經過後項頸部的。志氏說,膀胱的津液,在外潤養空竅,如果液道暢通,哭泣不會發生,那麼潤養空竅的精液,就能夠灌注於眼睛,眼睛就會明亮。所以說這是「奪精」,意思是奪走外潤空竅的精液。應該補充膀胱經位於頸部兩側的天柱穴,以幫助津液向上灌注,因為津液是隨著氣運行的。
嘆息(止),是為了伸展舒暢,張氏說,嘆息是呼吸既長且大,也就是嘆氣。約,意思是約束。憂愁思慮會使氣機鬱滯不暢,心繫緊張,氣道受約束,約束則會使心中感到滿悶,這就是嘆息的原因。
補充手少陰經的能量(止),用針留針來加強效果,張氏說,手少陰經指的是心經。心經主導手厥陰經,而足少陽經是膽經。幫助木火臟器,可以使陽氣舒暢,解除抑鬱,所以都適合用針留針來補充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