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四 (1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1)

1. 口問第二十八

涎下者(止)故涎下,涎、甲乙作羨。下同。張云。足陽明之脈出於口。胃中有熱則蟲動。胃緩故廉泉開而涎下。凡目之多淚。鼻之多涕。亦皆因熱而上。液之道開也。有謂肺熱甚則鼻涕出者。義亦猶此。

補足少陰,張云。腎為胃關。而脈繫於舌。故當補之以壯水制火。則液有所主而涎自止也。

耳中鳴者(止)故耳鳴,張云。手足三陽三陰之脈。皆入耳中。故耳亦宗脈之所聚也。陽明為諸脈之海。故胃中空則宗脈虛。宗脈虛則陽氣不升而下溜。下溜則上竭。輕則為鳴。甚則為聾矣。然少陽太盛。壅窒為鳴者亦有之。但虛者漸而實者暴。虛者多而實者少。其辨在有邪無邪耳。學者當推廣之。汪云。此論他書不載。僅見於此。按、人夜臥之時。五官皆不用事。惟耳能聽。豈非以宗脈所聚。故能有所警覺也乎。又人在母腹中。僅一血胚。聞雷霆火爆之聲則驚而跳。此時五官未備。而聞性已與外物相通。故楞嚴二十五圓通。獨重耳根。孔子亦言六十而耳順。則耳之異於諸官也明矣。又云。即下文上氣不足。耳為之苦鳴之義。

補客主人(止)交者也,張云。客主人足少陽經穴。為手足少陽足陽明之會手大指爪甲上者。手太陰之少商穴。為肺氣所出之井。故皆當補之以助其陽氣。

齧舌者,何氣使然,馬張志並云。缺岐伯曰。

脈氣輩至也,甲乙。輩、作皆。吳本注云。輩、疑誤。馬輩至作使然。張云。輩者類也。厥逆走上則血湧氣騰。至生奇疾。所至之處。各有其部。如少陰之脈行舌本。少陽之脈循耳頰。陽明之脈環唇口。故或為腫脹。或為怪癢。各因其處。隨而齧之。不獨止於舌也。志云。腎臟之生氣。厥逆走上。與中焦所生之脈氣相輩而至。則舌在齒之內。而反向外矣。唇在齒之外。而反向內矣。頰在齒之旁。而反向中矣。

凡此十二邪者,甲乙此下載大惑論。善忘善飢二條。以為十四邪。豈皇甫氏以意添之耶。

奇邪,張云。不同常疾。故曰奇邪。

若傾,張云。傾者沉重不能支也。

胃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諸本。胃使、作溲便。當改。但熊本作凌使。亦誤。張云。水由氣化。故中氣不足。則溲便變常。而或為黃赤。或為短澀。多有情欲勞倦過傷精氣而然。昧者概認為火。鮮不誤矣。且中氣不足。則濁氣居之。故腸胃為之苦鳴也。汪云。按內經無遺精白濁之文。但云出白溲。白、白淫。溲、便變也。又云。水液渾濁。皆屬於熱。

為痿厥,心悗,張云。痿、足萎弱也。厥、四肢清冷也。悗、悶也。下氣不足。則升降不交。故心氣不舒而為悗悶。

補足外踝下留之,張云。此崑崙穴也。為足太陽所行之經。凡於上中下氣虛之病。皆可留針補之。

白話文:

口問第二十八()

流口水的原因
口水流下是因為胃中有熱,導致胃中寄生蟲躁動,使胃部鬆弛,廉泉穴打開而流口水。同理,眼睛流淚、鼻子流涕,也是因為熱氣上升,使液體通道打開。有人說肺熱嚴重會流鼻涕,道理與此相同。

治療方法:補足少陰經
腎是胃的關口,其經脈連繫舌頭,因此補腎能增強水氣以抑制火氣,使唾液有主控而自然停止。

耳鳴的原因
手足三陽三陰經脈皆進入耳中,因此耳朵也是經脈匯聚之處。陽明經是諸脈之海,若胃中空虛,經脈就會虛弱,陽氣無法上升而下沈,導致上部氣血不足,輕則耳鳴,重則耳聾。此外,少陽經氣過盛阻塞也會引發耳鳴,但虛症是逐漸發生,實症則是突然發作,且虛症較多、實症較少,關鍵在於是否有邪氣。
人在夜晚睡覺時,五官大多休息,唯獨耳朵仍能聽覺,正是因為經脈匯聚於耳。胎兒在母體中僅是血胚時,聽到雷聲或爆炸聲也會驚跳,此時五官未成形,但聽覺已能與外界相通,因此佛教《楞嚴經》與孔子皆強調耳朵的特殊性。

治療方法:補客主人穴與少商穴
客主人穴屬足少陽經,是手足少陽與足陽明經的交會處;少商穴是手太陰肺經的井穴,兩者皆可補氣以助陽氣上升。

咬舌的原因
經脈氣血逆亂上行,導致血湧氣騰,引發異常症狀。不同經脈影響不同部位:少陰經行於舌根,少陽經循行耳頰,陽明經環繞唇口,因此可能出現腫脹或異常瘙癢,使患者不自覺咬舌、咬唇或咬頰,不限於舌頭。
腎臟生氣逆亂上行,與中焦脈氣相衝,可能導致舌頭內縮、嘴唇外翻或臉頰內收等異常動作。

十二種邪氣(異常症狀)
這些症狀不同於一般疾病,故稱「奇邪」。
若氣血不足,可能導致頭部沈重不支、大小便異常(如顏色改變或排尿不暢),或腸胃鳴響。
若下焦氣血不足,可能引發下肢萎弱無力、手腳冰冷,或心胸悶塞。

治療方法:針刺崑崙穴
此穴屬足太陽膀胱經,可治療上、中、下焦氣虛之症,留針補氣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