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四 (1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2)

1. 口問第二十八

治之奈何,張云。此下復問治法者。所以補上文之缺略也。

腎主為欠,張云。上文未言屬腎。故此復明之。

肺主為噦,張云。上文言噦出於胃。此言噦主於肺。蓋寒氣上逆而為噦。氣病於胃而主於肺也。

唏者(止)瀉足少陰,甲乙。與、作盛。張云。陰與陽絕則陽不附陰。補陽瀉陰則剛柔相濟。乖者和矣。

振寒者(止)外踝下留之,張云。諸冶。俱同上文。

刺足大趾間(止)足外踝下留之,張本脫外字。張云。大趾間上二寸。足厥陰之大沖也。或曰足太陰之太白也。此與上文稍異。外踝下留之義如前。

白話文:

[口問第二十八]

該如何治療呢?張氏說,這裡再次詢問治療方法,是為了補充上文遺漏的部分。

腎主導打呵欠,張氏說,上文未提到與腎相關,因此在此補充說明。

肺主導呃逆,張氏說,上文提到呃逆出於胃,此處則說呃逆由肺主導。這是因為寒氣上逆導致呃逆,雖然病在胃,但主導在肺。

唏(嘆息)的情況……(此處省略)……瀉足少陰經,甲乙經中「與」作「盛」。張氏說,陰與陽斷絕則陽不依附陰,補陽瀉陰可使剛柔相濟,使不和諧的狀態恢復平衡。

振寒(發抖畏寒)的情況……(此處省略)……在外踝下留針。張氏說,各種治療方法均與上文相同。

刺足大趾間……(此處省略)……在足外踝下留針。張氏版本脫漏「外」字。張氏說,大趾間上二寸是足厥陰經的太沖穴,也有人認為是足太陰經的太白穴,此處與上文稍有差異。外踝下留針的意義與前文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