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靈樞識》~ 卷四 (12)
卷四 (12)
1. 口問第二十八
治之奈何,張云。此下復問治法者。所以補上文之缺略也。
腎主為欠,張云。上文未言屬腎。故此復明之。
肺主為噦,張云。上文言噦出於胃。此言噦主於肺。蓋寒氣上逆而為噦。氣病於胃而主於肺也。
唏者(止)瀉足少陰,甲乙。與、作盛。張云。陰與陽絕則陽不附陰。補陽瀉陰則剛柔相濟。乖者和矣。
振寒者(止)外踝下留之,張云。諸冶。俱同上文。
刺足大趾間(止)足外踝下留之,張本脫外字。張云。大趾間上二寸。足厥陰之大沖也。或曰足太陰之太白也。此與上文稍異。外踝下留之義如前。
白話文:
如何治療呢?張景岳說,這以下再次詢問治療方法,是為了補充上面文章的遺漏之處。
腎臟主要掌管打呵欠,張景岳說,上面文章沒有提到打呵欠與腎的關係,所以這裡再次說明。
肺臟主要掌管呃逆,張景岳說,上面文章說呃逆是從胃發出的,這裡說呃逆主要歸於肺。因為寒氣向上逆行就會導致呃逆,是氣在胃發生問題,但主要歸屬於肺。
(關於)唏噓,應當瀉足少陰經,甲乙經這樣記載。與,應當作盛。張景岳說,陰陽相互脫離,陽氣就不會附著於陰氣。補陽氣、瀉陰氣,就能使剛柔協調,不協調的情況就能調和。
(關於)發冷顫抖,應當在足部外踝下方停留針刺,張景岳說,各種治療方法都和上面說的一樣。
針刺腳大拇趾之間,應當在足部外踝下方停留針刺,張景岳原本漏寫了「外」字。張景岳說,腳大拇趾向上二寸是足厥陰經的大沖穴,或者說這裡是足太陰經的太白穴。這裡和上面文章的說法稍微不同,在足部外踝下方停留針刺的意義和之前說的一樣。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