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靈樞識》~ 卷四 (1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3)

1. 師傅篇第二十九

諸本傅作傳。當改。又無篇字。

弗著於方,禮記、中庸。布在方策。注。方、板也。策、簡也。

夫惟順而已矣,張云。順之為用最是。醫家肯緊言不順則道不行。志不順則功不成。其有必不可順者。亦未有不因順以相成也。嗚呼。能卷舒於順不順之間者。非通變之士。有未足以與道也。

入國問俗(止)問所便,張云。禮曰。入國問禁。而此云問俗者。以五方風寒有殊。崇尚有異。聖人必因其所宜而為之治。故不曰禁而曰俗也。諱者忌也。人情有好惡之偏。詞色有嫌疑之避。犯之者取憎。取憎則不相合。故入家當問諱。禮者儀文也。交接有體。進止有度。失之者取輕。取輕則道不重。故上堂當問禮。便者相宜也。有居處之宜否。有動靜之宜否。有陰陽之宜否。有寒熱之宜否。有情性之宜否。有味氣之宜否。臨病人而失其宜。施治必相左矣。故必問病人之所便。是皆取順之道也。簡案、鄭注曲禮云。禁謂政教。俗謂常所行與所惡也。

便寒,便熱。張云。凡熱在中則治便於寒。寒在中則治便於熱。是皆所以順病情也。

懸心,張云。胃火上炎。心血被爍而懸懸不寧也。

臍以上皮熱(止)如糜,樓氏綱目作臍以下。似是。張云。臍以上者胃與小腸之分也。故臍以上皮熱者。腸中亦熱也。出黃如糜者。以胃中濕熱之氣。傳於小腸所致也。糜、腐爛也。上二節皆熱證便寒之類。樓氏云。胃居臍上。故胃熱則臍以上熱。腸居臍下。故腸熱則臍以下熱。如肝膽居脅。肝膽熱則當脅亦熱。肺居胸背。肺熱則當胸背亦熱。腎居腰。腎熱則當腰亦熱。可類推也。

臍以下(止)飧泄,張云。臍以下皮寒者。以腸胃中寒也。胃中寒則不能運化而為腹脹。腸中寒則陰氣留滯。不能泌別清濁而為腸鳴。飧泄、是皆寒證便熱之類。

胃中寒(止)小腹痛脹,張云。上文言腹中寒者泄。而此言腸中熱者泄。所以有熱泄寒泄之不同。而熱泄謂之腸垢。寒泄謂之騖溏也。胃中熱則善消穀。故疾飢。腸中寒則陰氣聚結不行。故小腹切痛而脹。上二節皆當因其寒熱。而隨所宜以調之者也。馬。疾飢之疾。釋為速。

胃欲寒飲(止)治之何先,張云。胃中熱者欲寒飲。腸中寒者欲熱飲。緩急之治。當有先後。而喜惡之欲。難於兩從。且以貴人多任性。此順之所以難。而治之當有法也。從、縱同。馬志本從作縱。後漢郭玉論。貴之有四難云。自用意而不任臣。一難也。將身不謹。二難也。骨節不強。不能使藥。三難也。好逸惡勞。四難也。乃與本節之言符矣。

春夏先治其標(止)後治其標,馬雲。春夏陽氣在外。病亦在外。故先治其後病之標。而後治其先病之本。秋冬陽氣在內。病亦在內。故先治其先病之本。而後治其後病之標。此治之者必有所先。不得以順其志。而可舍法以徇之也。張云。一曰春夏發生。宜先養氣以治標。秋冬收藏。宜先固精以治本。亦通。

白話文:

師傅篇第二十九

諸多版本所傳述的內容有誤,應當修改。此外,也缺少篇名。

《禮記》、《中庸》中「弗著於方」一句,指的是將藥方記錄在木板或竹簡上。「方」指木板,「策」指竹簡。

張仲景說:「夫惟順而已矣」,順應病情施治最重要。醫家都強調,如果不順應病情,醫術就無法施行;如果意志不順,就無法取得療效。雖然有些情況確實無法順應,但最終還是要依靠順應病情才能取得成功。唉,能夠在順應和不順應之間靈活變通的人,才是通曉變通之道的賢才,才能夠勝任醫道。

張仲景引用「入國問俗」(並且要)「問所便」一句。禮記中說:「入國問禁」,而這裡卻說「問俗」,是因為各地風土人情和氣候不同,所崇尚的東西也各有差異,聖人必定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施治,所以不說「禁」而說「俗」。「諱」指的是忌諱。人都有好惡的偏向,言語舉止也會有避諱的地方,觸犯了這些忌諱就會招致反感,招致反感就會導致治療失敗。所以,進人家裡要詢問忌諱;禮儀是待人接物的規範,交往應有分寸,進退應有節度,違背了這些規矩就會被輕視,被輕視就會使醫術不被重視。所以,上門看病要詢問禮儀。所謂「便」,就是相宜的意思,要考慮到病人居住環境是否適宜,活動是否適宜,陰陽是否適宜,寒熱是否適宜,以及病人的個性情志是否適宜,飲食口味是否適宜。在治療病人時,如果沒有考慮到這些是否適宜,施治就一定會適得其反。所以,一定要詢問病人什麼對他來說最合適,這些都是順應病情的方法。簡案、鄭氏注釋《曲禮》說:「禁」指的是政治教化,「俗」指的是當地人通常的行為和喜好。

關於「便寒」、「便熱」,張仲景說:凡是內熱的病症,就應該採取寒涼的治療方法;凡是內寒的病症,就應該採取溫熱的治療方法。這些都是順應病情的方法。

關於「懸心」,張仲景說:這是胃火上炎,心血被灼傷而導致心神不安。

關於「臍以上皮熱」(並且)「如糜」,樓氏綱目中記載為「臍以下」,好像比較合理。張仲景說:臍以上是胃和小腸的分界線,所以臍以上皮膚發熱,說明腸道裡也發熱。皮膚發黃像糜爛一樣,是由於胃中濕熱之氣傳到小腸引起的。「糜」指的是腐爛。以上兩點都是熱症而應該採取寒涼療法。樓氏說:胃位於肚臍以上,所以胃熱則肚臍以上發熱;腸位於肚臍以下,所以腸熱則肚臍以下發熱;同樣道理,肝膽位於脅肋,肝膽熱則脅肋也會發熱;肺位於胸背,肺熱則胸背也會發熱;腎位於腰部,腎熱則腰部也會發熱,以此類推。

關於「臍以下」(並且)「飧泄」,張仲景說:臍以下皮膚寒冷,是因為腸胃虛寒。胃寒則不能運化食物而導致腹脹;腸寒則陰氣滯留,不能區分清濁而導致腸鳴。飧泄,這些都是寒症而應該採取溫熱療法。

關於「胃中寒」(並且)「小腹痛脹」,張仲景說:上文說腹中寒冷則腹瀉,而這裡說腸中發熱也腹瀉,所以有熱瀉和寒瀉的不同,熱瀉稱為腸垢,寒瀉稱為騖溏。胃熱則容易消化食物,所以容易飢餓;腸寒則陰氣凝滯不通,所以小腹會劇烈疼痛且脹滿。以上兩點都應該根據寒熱的不同,採取適宜的方法進行調理。「疾飢」中的「疾」,指的是迅速的意思。

關於「胃欲寒飲」(並且)「治之何先」,張仲景說:胃熱的人想喝冷飲,腸寒的人想喝熱飲。緩急的治療,應該有先後順序,但病人的喜惡很難兼顧。而且,富貴之人往往任性,這就使得順應病情更加困難,而治療則應該有方法。「從」與「縱」同義,馬志本中「從」作「縱」。後漢郭玉論中提到貴人有四難:自己有主意而不任用臣下;不謹慎;身體虛弱,不能承受藥物;好逸惡勞。這與本節所言相符。

關於「春夏先治其標」(並且)「後治其本」,馬氏說:春夏陽氣在外,疾病也在外,所以先治療後發生的標證,然後再治療先發生的本證;秋冬陽氣在內,疾病也在內,所以先治療先發生的本證,然後再治療後發生的標證。治療疾病一定要有所先後,不能一味順從病人的意願而捨棄法度。張仲景說:一是春夏萬物生長,應該先培補元氣來治療標證;秋冬萬物收藏,應該先固護精氣來治療本證,這也說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