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靈樞識》~ 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

1. 病本篇第二十五

馬雲。此與素問標本病傳論相同。然凡病必先治其本。若中滿與大小不利。則不分標本。而必先治之。本經以本篇論標本。後論病傳分為二篇。素問合標本病傳論。共為一篇。(詳義見於素問識當參考)

先病而後逆者治其本,馬雲。先病曰本。後病曰標。故凡先生初病。而後病勢逆者。必先治其初病之為本。若先病勢逆而後生他病者。則必以病勢逆之為本。而先治之也。

必且調之,素問必上有先熱而後生中滿者。治其標。一句。

先病而後中滿者,素問。病、作熱。志云。中滿者。腹中脹滿。脾胃之所生也。先病而後中滿者。因病而致中滿也。則當先治中滿之標病。而後治其本病。

白話文:

馬雲的觀點與《素問·標本病傳論》一致,認為凡是生病都要先治其根本。像是中滿症或大小便不利等緊急情況,不分本標,必須優先處理。這篇經文首先論述標本,然後分兩篇討論病傳。而《素問》將標本病傳論合併為一篇。(詳細內容請參考《素問識》)

「先病而後逆者治其本」,馬雲的意思是,先發生的病症稱為「本」,後發生的病症稱為「標」。所以,如果一個人先出現某種疾病,後來病情惡化,就應該先治療最初的疾病,也就是「本」。如果先出現病情惡化,後來又生出其他病症,則應優先治療病情惡化的部分,也就是「本」。

「必且調之」,這句話出自《素問》,意思是說,如果有人先發熱,後來出現中滿症,則應該先治療中滿症這個「標」。

《素問》中提到,「病,作熱。志云。中滿者,腹中脹滿。脾胃之所生也。先病而後中滿者,因病而致中滿也。則當先治中滿之標病,而後治其本病。」意思是說,中滿症是腹中脹滿,是脾胃功能失調導致的。如果先出現其他病症,然後出現中滿症,就表示是疾病導致了中滿,所以應該先治療中滿症這個「標」,再治療導致中滿的「本」。

有客氣,有同氣,馬雲。正以人之病氣有二。病本不相同。而乃彼此相傳者。謂之客氣也。有二病之氣本相同類。而乃彼此相傳者。謂之同氣也。簡案、素新校正云。全元起本。同、作司。近是。

間者(止)為獨行,志云。間者邪正實虛之相間。故當並行其治。甚者又當獨行其治。

先小便大便不利,諸本小下無便字。素問作先小大不利。

白話文:

馬雲說,人體的病氣有兩種:一種是病源不同,卻互相傳染的,稱為「客氣」;另一種是病源相同,卻互相傳染的,稱為「同氣」。古籍《素問》中,將「司」字誤寫為「同」,應當改正。

有些病症需要同時治療邪氣和正氣,有些則需要單獨治療。

有些病人先出現小便不利,接著大便也不利,這個病症古籍記載有所差異。

2. 雜病篇第二十六

沉沉然,馬雲。頭則昏沉而不能舉。

䀮䀮然,馬雲。䀮、音荒。目不明。

唇漯漯然,甲乙。作者肩中熱。馬雲。其唇則漯漯然。而有涎出唾下之意。張云。腫起貌。病而在面在胸及不能言者。以胃脈行於頄頰。挾口環唇。循喉嚨。下胸膈也。

厥氣走喉(止)大便不利,志云。此邪病足少陰之氣。而為厥逆也。足少陰腎脈。循喉嚨挾舌本。厥氣上逆於喉。故不能言。腎為生氣之原。氣逆故手足清。腎開竅於二陰。故大便不利。

向向然(止)H⿲禾呈糸⿲禾呈糸,甲乙、向向作膨膨。⿲禾呈糸⿲禾呈糸作爂爂。(注云音最九墟作榮)馬雲。腹中向向然。而氣喜走布且多有寒氣。又⿲禾呈糸⿲禾呈糸然而有聲。張云。腹向向然。寒氣滯於脾也。又⿲禾呈糸⿲禾呈糸然。水穀不分之聲也。便溲難。脾脈聚於陰器也。簡案、⿲禾呈糸、字典瀫同。水名。無他義。唯龍龕手鑑云。胡谷切。水聲。志作谷。非。

白話文:

病人頭昏沉,抬不起頭來。眼睛看不清楚。嘴唇腫脹,有唾液流出,而且胸口發熱。這是因為胃經脈絡經過面頰,環繞嘴唇,循行喉嚨,下至胸膈的緣故。

病人喉嚨有氣逆,大便不通暢。這是因為邪氣侵犯了足少陰經的腎氣,導致厥逆。腎經循行喉嚨,挾持舌根,厥氣上逆於喉,所以病人不能說話。腎臟是生氣之源,氣逆導致手腳冰冷。腎臟開竅於二陰,所以大便不通暢。

病人腹部脹滿,有寒氣,而且發出聲音。這是因為寒氣停滯在脾臟的緣故。水穀不分,導致排便困難。脾經脈絡聚集在生殖器部位。

嗌乾(止)取足少陰,馬雲。嗌咽乾燥。口中甚熱。其津液如膠之稠。當取足少陰腎經之穴以補之。水王則火衰也。

犢鼻,甲乙云。在膝下胻上俠解大筋中。足陽明脈氣所發。簡案、骨空論。䯒骨空在輔骨之上端。王注云。謂犢鼻穴也。

發而間之,馬雲。必發其針而又間刺之。非止一次而已也。

,志云。音釐。牛尾也。(案出說文。)

刺膝無疑,馬雲。刺膝用之無疑也。

喉痹(止)取手陽明,張云。手足陽明之脈。皆循喉嚨。能言者輕。但取之上。不能言者重。當瀉其下也。

瘧不渴(止)取手陽明,甲乙云。瘧不渴。間日而作。九卷曰。取足陽明。素問。刺太陰渴而間日作。九卷曰。取手少陽。素問。刺足少陽。志云。瘧氣隨經絡。沉以內薄。間日而作者。其氣舍深。內薄於陰而不得出。足陽明之脈。屬胃絡脾。應地氣之在下。其道遠。故間日而作。地為陰。故不渴。手陽明之脈。屬大腸絡肺。應天氣之在上。其道近。故曰作天為陽。故渴也。

白話文:

嗓子乾燥,應該取足少陰經處理。嘴裡很熱,唾液像膠一樣稠,應該針對足少陰腎經的腧穴進行補充。水的多了就會讓火的能量減弱。

犢鼻穴,根據甲乙的說法,位於膝蓋下方、胻部上方的大筋之間,是足陽明經的氣血流通處。根據簡案和骨空論的說法,犢鼻穴就在輔骨的上端。王注認為這就是犢鼻穴。

發針的時候,要多次進行間刺,而不是隻刺一次。

釐字,在古籍中表示牛尾。

對於膝蓋的針刺,沒有疑慮,可以放心使用。

喉痹的情況,應該取手陽明經,根據張的說法,手足陽明的經脈都經過喉嚨。能言的人病情輕微,只需處理上部;無法言語的人則情況較重,應該著重在下部進行疏通。

瘧疾不渴,根據甲乙的說法,這種情況是間隔一天發作一次,九卷中提到可以取足陽明經;根據《素問》,針刺太陰也可以緩解渴的問題;九卷中則提到取手少陽經,而《素問》也提到可以針刺足少陽經。根據志的說法,瘧疾的氣息通過經絡流動,沉甸甸地停在內部,因而表現出間隔一天發作的情況。其氣停留較深,因此會讓內部比較陰涼,因而不感到口渴。足陽明經屬於胃和脾,符合地氣在下的特點,路途較遠,因此會隔一天發作。地屬於陰,因此不渴。而手陽明經則屬於大腸和肺,符合天氣在上的特徵,路途較近,所以發作時會感到口渴。

齒痛(止)取手陽明,甲乙。齒下有動字。張云。手足陽明之脈。皆入齒中。然胃經多實熱。故不畏寒飲者。當瀉足陽明。大腸經多虛寒。故畏寒飲者。當補手陽明也。此與上文(寒熱病篇)臂陽明節。義有所關。當互求之。志云。足陽明主悍熱之氣。故不惡寒飲。手陽明主清秋之氣。故惡寒飲。

聾而不痛(止)取手陽明,張云。足少陽之脈。下耳後支耳中出耳前。手陽明之別者。入耳。故當分痛與不痛而補瀉之。志云。陽明當作少陽。

衄而不止(止)出血,甲乙下衃血上。有大衄二字。似是。馬雲。宛、腕同。鼻中出血曰衄。血至敗惡凝聚。其色赤黑者曰衃。衃血成流。則血去多而不止於衃血也。當取足太陽膀胱經以刺之。其膕中出血。仍是膀胱經之委中穴也。若止曰衃血。則不成流而去之似少也。當取手太陽小腸經穴以刺之。其腕骨下。即手少陰心經之通里穴。正以心與小腸為表裡也。

白話文:

牙齒疼痛,可以取手陽明經的穴位治療。如果牙齒下方有動的感覺,則要瀉足陽明經,因為胃經多實熱,不畏寒飲;如果牙齒疼痛且畏寒飲,則要補手陽明經,因為大腸經多虛寒。這與之前談論臂陽明經的內容有關,要相互參照。足陽明經主悍熱之氣,所以不惡寒飲;手陽明經主清秋之氣,所以惡寒飲。

耳聾不痛,可以取手陽明經的穴位治療。足少陽經的脈絡從耳後繞過耳中,再從耳前出來,手陽明經的分支則進入耳朵,所以要根據疼痛與否來選擇補瀉的方法。

鼻出血不止,可以根據出血的狀況來選擇不同的穴位。如果血流不止,並且呈赤黑色,則要取足太陽膀胱經的穴位治療,比如委中穴;如果出血量少,則要取手太陽小腸經的穴位治療,比如通里穴,因為心和小腸互為表裡。

腰痛(止)取足少陽,刺腰痛論。上寒上熱上並無痛字。張云。上寒上熱。皆以上體言也。寒刺陽經。去陽分之陰邪。熱刺厥陰。去陰中之風熱也。少陽脈行身之兩側。故俯仰不利者當刺之。

中熱而喘(止)血絡,張云。熱在中上二焦也。取足少陰者。壯水以制火也。膕中血絡。即足太陽委中穴。取之可以瀉火。簡案、刺腰痛論。中熱而喘。刺足少陰。王注云。湧泉、大鐘、悉主之。

喜怒(止)刺足少陽,甲乙。小、作少。足少陽、作足少陰。注云。太素作少陽。志云。暴怒傷肝。食氣入胃。散精於心肝。食飲下節。肝心氣逆。故不欲食也。肝心氣逆。則中氣不舒。故言益小也。當取足太陰以疏脾氣。則食氣得以轉輸。而音聲益彰矣。肝主語而在志為怒。怒而多言。厥陰之逆氣太甚。故當取足之少陽。以疏厥陰之氣。

白話文:

腰痛時,可以針刺足少陽經脈,這是根據《刺腰痛論》的記載。上寒上熱是指上半身的寒熱症狀,並不涉及痛症。張仲景解釋,上寒上熱都是指上半身,寒則刺陽經,去除陽分之陰邪;熱則刺厥陰,去除陰中之風熱。少陽脈行於身體兩側,所以凡是彎腰抬頭不利的,都可以針刺它。

中熱而喘時,可以刺血絡,也就是足少陰經脈上的穴位。張仲景解釋,熱在中焦和上焦,取足少陰經脈,可以壯水以制火。膕中血絡,也就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委中穴,針刺它可以瀉火。《簡案·刺腰痛論》中也提到,中熱而喘時,可以針刺足少陰經脈。王注解釋,湧泉、大鐘等穴位都可以治療。

喜怒時,可以針刺足少陽經脈。《甲乙經》記載,小、作少;足少陽、作足少陰。註釋解釋,《太素》中寫的是少陽,而《志》中則提到,暴怒傷肝,食物氣味進入胃,精氣散佈於心肝,飲食下達腸胃,肝心氣逆,所以不想吃飯。肝心氣逆,則中氣不舒,所以說話聲音變小。應該針刺足太陰經脈,疏通脾氣,讓食物氣味得以轉輸,聲音也就能夠恢復。肝主語,在志為怒,怒而多言,厥陰之逆氣太甚,所以應該針刺足少陽經脈,以疏通厥陰之氣。

顑痛(止)出血,甲乙顑、作頷。下同。馬雲。顑、頷同。手陽明當是商陽穴。顑之盛脈。是胃經頰車穴。簡案、張以顑為鬢前兩太陽。未知何據。

項痛(止)刺手太陽也,馬雲。俯仰屬背與腰。故曰足太陽。而顧則屬肩與項。故曰手太陽也。

小腹滿大(止)取足厥陰,甲乙。胃、作胃。淅淅、作索索然。張云。淅淅、寒肅貌。肝經之脈。抵小腹挾胃。其支者從肝別貫膈。故為病如此。當取足厥陰經以刺之。

腹滿(止)取足少陰,甲乙無亦字。及喘息二字。少陰作少陽。張云。腎開竅於二陰。其經脈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循喉嚨。故其為病如此。當取足少陰經以刺之。喝喝、喘急貌。

白話文:

下巴疼痛且出血,可以用甲乙顑穴和頷穴治療。馬雲說,顑和頷是同一個部位。手陽明經的商陽穴也可以治療下巴疼痛。下巴疼痛的盛脈是胃經的頰車穴。簡案中張以顑為鬢前兩太陽穴,不知道他根據什麼說法。

項部疼痛,可以刺手太陽經治療。馬雲說,俯仰屬於背部和腰部,所以叫足太陽經。而轉頭則屬於肩部和項部,所以叫手太陽經。

小腹脹大,可以取足厥陰經治療。甲乙說,胃部脹滿就像胃部被束縛一樣。張雲說,淅淅是寒冷收縮的樣子,肝經的脈絡到達小腹,包繞著胃部,它的支脈從肝經分出,穿過膈肌。所以會出現這種病症,應該取足厥陰經治療。

腹部脹滿,可以取足少陰經治療。甲乙沒有寫“亦”字和“喘息”兩字。張雲說,腎經開竅於二陰,它的經脈從腎臟往上,穿過肝臟和膈肌,進入肺部,沿著喉嚨。所以會出現這種病症,應該取足少陰經治療。喝喝是喘急的樣子。

腹滿(止)取足太陰,張云。脾失其職。則食不能化。腹滿而鳴。氣滯於中。大便不調。當取足太陰經以刺之。

心痛(止)取足少陰,張云。此腎邪上逆也。

心痛(止)足太陰,甲乙、嗇嗇作澀澀。志云。嗇嗇、畏寒貌。太陰為陰中之至陰。陰寒故腹脹。而嗇嗇然。大便不化者。土氣不化也。此足太陰之氣厥而為心痛。故當取本經以疏逆氣。

心痛(止)取手少陽,張云。足少陰之脈貫脊。故痛引於背。手少陽之脈布膻中。故不得息。宜刺此二經也。

心痛(止)刺足厥陰,張云。足厥陰之脈抵小腹。結於陰器。凡心痛而下引小腹者。當刺之也。

白話文:

肚子胀满,可以用足太阴经的穴位来治疗。张仲景说,脾脏失调,导致食物无法消化,肚子胀满还发出响声,气滞于体内,大便不顺畅,就应该刺足太阴经。

心痛可以用足少阴经的穴位来治疗。张仲景说,这是肾脏的邪气上逆所致。

心痛也可以用足太阴经的穴位来治疗。甲乙、嗇嗇作澀澀,志云,嗇嗇、畏寒貌。太阴是阴经中最阴的经脉,阴寒所以导致腹部胀满,并发出嗇嗇的声音。大便不成形,是土气不化所致。这是足太阴经的气机逆乱导致的心痛,所以应该刺本经疏通逆气。

心痛还可以用手少阳经的穴位来治疗。张仲景说,足少阴经的经脉贯穿脊柱,所以痛感会牵引到背部。手少阳经的经脉分布在胸部,所以患者喘不过气。应该刺这两个经脉。

心痛还可以用足厥阴经的穴位来治疗。张仲景说,足厥阴经的经脉到达小腹,连接到生殖器。凡是心痛同时还伴有小腹疼痛的,就应该刺这个经脉。

心痛(止)刺手太陰,志云。肺主氣而司呼吸。心系上連於肺。心痛但短氣不足以息者。但逆在肺而為心痛也。當刺手太陰以通肺氣之逆。沈亮辰云。足太陰少陰厥陰而為心痛者。臟氣上逆而為痛也。肺乃心之蓋。故但短氣不足以息。此病在本臟而應於心也。四臟皆然。故無真心痛之死證。

心痛(止)得之立已,趙府本、張本。次之、作刺之。吳本。按已刺、作按已次。甲乙無此條。馬雲。其痛當背。第九節以刺之。乃督脈經筋縮穴之處也。宜先按之。按已而刺。刺後按之。其痛當立已。如不已則上而八椎。(無穴)下而十椎。(無穴)又復求之。其痛必立已矣。張云。上而手經。下而足經。求得其故而刺之。則立已矣。

白話文:

心痛,可以透過刺手太陰經來止痛。肺主氣,負責呼吸。心與肺相連,心痛卻呼吸短促,說明是肺氣逆上導致心痛,所以要刺手太陰經以疏通肺氣。

另外,心痛也可能是足太陰、少陰、厥陰經的臟氣上逆所致。肺是心的保護,所以呼吸短促,是心病反映在肺上。其他臟腑也是如此,因此,心痛並不代表真正的致命病症。

心痛也可以透過針灸治療,應先按壓患處,然後再刺針。如果按壓後疼痛依然存在,可以向上刺八椎,或向下刺十椎,再尋找其他穴位,疼痛必能止息。也可以沿着手經或足經尋找病因,並刺針治療,效果顯著。

顑痛(止)立已,甲乙。顑、作頷。按人迎於經。作按經刺人迎。馬雲。頷痛者。當取足陽明胃經頰車穴以刺之。此穴在耳下曲頰端。動脈環繞一周。故曰曲周也。張云。以其周繞曲頰。故曰曲周。見血立已。如不已。當按人迎於本經而淺刺之。可立已也。

氣逆上(止)下胸動脈,甲乙。下胸、作脅下。馬雲。上刺膺中陷者中。即足陽明胃經膺窗穴也。及下胸前之動脈。當是任脈經之膻中穴也。蓋在中謂之胸。胸之旁為膺耳。張云。膺中陷者。足陽明之屋翳也。下胸動脈。手太陰之中府也。蓋在中曰胸。胸之旁即謂之下耳。簡案、膻中無動脈。中府不在下胸。可疑。

白話文:

下巴疼痛,立即站立,用甲乙針刺人迎穴。下巴又稱頷。按壓人迎穴在經脈上。針刺人迎穴的方法是按住經脈刺入。馬雲說,下巴疼痛應該取足陽明胃經頰車穴刺之。此穴位於耳下曲頰端,動脈環繞一周,所以叫做曲周。張云說,因為此穴周繞曲頰,所以叫做曲周。見血即止。如果沒有止住,應該按壓人迎穴在經脈上淺刺,即可止住。

氣逆上衝,刺下胸動脈,用甲乙針。下胸又稱脅下。馬雲說,向上刺膺中陷處,即足陽明胃經膺窗穴。及下胸前的動脈,應該是任脈經之膻中穴。因為在中間稱為胸,胸的旁邊稱為膺。張云說,膺中陷處是足陽明之屋翳穴。下胸動脈是手太陰之中府穴。因為在中間稱為胸,胸的旁邊就稱為下。簡案,膻中無動脈,中府不在下胸,可疑。

腹痛(止)立已,馬雲。當刺足陽明胃經之天樞穴。如不已。又刺本經之氣衝也。張云。臍之左右動脈。如足少陰之肓俞。足陽明之天樞。皆主腹痛。簡案、二穴未有言有動脈者。可疑。

痿厥(止)病已止,甲乙。悗、作悶。馬雲。凡痿病厥病。而手足四肢攣束縛亂。當刺四肢之穴以速解之。張同。朱永年云。悗、悶也。為四末束悗者。束縛其手足。使滿悶而疾解之。導其氣之通達也。夫按之束之。皆導引之法。猶尺蠼之欲信而先屈也。身半以上為陽。身半以下為陰。晝以前為陽。晝以後為陰。日二者。使上下陰陽之氣。表章而交通也。不仁者。榮血不行也。卜日者。陰數之周也。簡案、朱注為是。簡往往親睹痿疾。以布束縛四肢。經久復故者。尺蠼之喻。殆妙。

白話文:

腹痛可以用立已的方法治療,馬雲說,可以用針刺足陽明胃經的天樞穴。如果沒有效果,再刺本經的氣衝穴。張云說,臍左右兩側的動脈,如同足少陰的肓俞穴和足陽明的 天樞穴,都能治療腹痛。簡案認為,這兩個穴位沒有提到動脈,讓人懷疑。

痿厥可以用病已止的方法治療,甲乙說,悗,就是作悶。馬雲說,凡是痿病和厥病,導致手足四肢攣縮束縛亂動,就應該刺四肢的穴位來快速解開。張同和朱永年說,悗就是悶,是四肢束縛的表現,束縛著手足,使人感到滿悶,就需要快速治療,導通氣血。按壓和束縛都是導引的方法,就像尺蠖想要前進卻先彎曲一樣。身體上半部屬於陽,下半部屬於陰;白天屬於陽,晚上屬於陰。每天都需要調理上下陰陽之氣,使之表裡相通。如果沒有知覺,就是血液循環不通暢。卜日就是計算陰陽數的週期。簡案認為,朱注的解釋是正確的。簡經常親眼看到痿疾患者用布束縛四肢,時間長了就會恢復。尺蠖的比喻非常精妙。

噦以草(止)亦可已,噦、諸本作歲。馬不知其誤。文云。疑作藏。唯張志作噦。張云。噦、呃逆也。治之之法。用草刺鼻則嚏。嚏則氣達而噦可以。此一法也。或閉口鼻之氣。使之無息。乃迎其氣而引散之。勿令上逆。乃可立已。此二法也。又或以他事驚之。則亦可已。此治噦之三法也。志云。歲、作噦。噦、呃逆也。言其發聲如車鑾之聲。而有輪序。故名曰噦。(案詩小雅鑾聲噦噦毛傳噦噦徐行有節也志注蓋本於此然似牽強說文噦氣牾也)簡案、噦、亦作啘。十六難。掌中熱而啘。肘後方。治卒啘不止。以物刺鼻中各一分。末少許皂莢內鼻中。令嚏瘥。又但閉氣仰引之是也。樓氏云。詳此經文三法。正乃治吃逆之法。按、吃逆用紙捻刺鼻便嚏。嚏則吃逆立止。或閉口鼻氣。使之無息亦立已。或作冤盜賊。大驚駭之亦已。此予所以取成許二家之論。噦為吃逆。為得經旨也。又云。有病傷寒將愈。忽患吃逆。予與古人治吃逆之藥殆遍。皆不愈。計出無藥。遂用皂角末吹入鼻中。得嚏而吃逆止。少時又吃。又與皂角末。嚏而止者凡數百次。其嚏時出痰涕漸多。自是吃逆漸疏。至二三日而止。此是合經刺鼻嚏之法。故書之。

白話文:

治療呃逆可以用草刺鼻,讓人生出噴嚏,噴嚏可以使氣順暢,呃逆自然會停止,這是第一種方法。也可以閉住口鼻,讓氣息不通,然後迎著氣息引導它散開,不要讓它逆流上來,這樣也可以立即止住呃逆,這是第二種方法。還可以利用其他事物讓病人驚嚇一下,也能夠止住呃逆,這是治療呃逆的第三種方法。呃逆的發聲像車輪的聲音,有規律地反覆出現,所以叫做呃逆。

另外,治療呃逆也可以用皂莢末塞入鼻中,刺激鼻腔引起噴嚏,噴嚏能使氣順暢,呃逆就能停止。也可以閉住呼吸,向上引導氣息,也能止住呃逆。

治療呃逆的方法有很多,以上只是其中幾種,具體情況需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來選擇。

介按、噦者。呃忒也。因其呃呃連聲。故今人以呃逆名之。朱丹溪謂氣由臍下直升而上。出於口而作聲也。徐春甫謂其氣由丹田而逆上。出於咽喉。如有系逆而然也。

白話文:

打嗝這種情況,因為會連續發出呃呃的聲音,所以現在人們稱之為打嗝。朱丹溪說這是氣從肚臍下方直往上衝,從口中發出聲音。徐春甫則說這股氣是由丹田逆向上衝,從咽喉處發出聲音,就像有東西被阻塞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