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一 (20)
卷一 (20)
1. 邪氣臟腑病形篇第四
石水(止)不治,張云。若其微大。腎陰亦虛。陰虛則不化。不化則氣停水積而為石水。若至胃脘。則水邪盛極。反乘土藏。氾濫無制。故死不治。石水義見素陰陽別論大奇論。腄、音垂。重墜也。腕、當作脘。諸本並訛。
洞泄,消癉。馬雲。腎氣甚衰。無以主下焦。而為洞泄。亦水不配火。當為消癉之證也。
癃㿉,骨痿。,志云。腎有熱。則為小便閉癃。為睪丸腫㿉。骨痿。坐不能起。熱傷腎氣也。
目無所見,志云。熱傷骨精也。甲乙見下有見黑丸三字。脈經視見黑花四字。
大癰,志云。血氣皆始於腎。澀則血氣阻滯。故為大癰。
不月沉痔,志云。氣血不行。故為女子不月。為沉痔。簡案、沉痔蓋謂痔之沉滯不已者。
諸急,張云。急者弦緊之謂。仲景曰。脈浮而緊者。名曰弦也。緊則為寒。成無己曰。緊則陰氣勝。故凡緊急之脈多風寒。而氣化從乎肝也。簡案、氣化從乎肝。不可信據。下仿此。
緩者,張云。緩者縱緩之狀。非後世遲緩之謂。仲景曰。緩則陽氣長。又曰。緩者胃氣有餘。故凡縱緩之脈多中熱。而氣化從乎脾胃也。
大者,張云。大為陽有餘。陽盛則陰衰。故多氣少血。仲景曰。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故脈之大者多浮陽。而氣化從乎心也。
小者,張云。近於微細。在陽為陽虛。在陰為陰弱。脈體屬陰。而氣化從乎腎也。
滑者,張云。滑脈為陽。氣血實也。故為陽氣盛而微有熱。仲景曰。滑者胃氣實。玉機真藏論曰。脈弱以滑。是有胃氣。故滑脈從乎胃也。
澀者,張云。澀為氣滯。為血少。氣血俱虛。則陽氣不足。故微有寒也。仲景曰。澀者榮氣不足。亦血少之謂。而此曰多血。似乎有誤。觀下文刺澀者。無令其血出少可知矣。澀脈近毛。故氣化從乎肺也。
刺澀者(止)以和其脈,張云。脈澀者。氣澀俱少。難於得氣。故宜必中其脈。而察其逆順。久留疾按。而無出其血。較之諸刺。更宜詳慎者。以脈澀本虛。而恐傷其真氣耳。循、音巡。摩按也。痏、委、偉二音。刺瘢也。
調以甘藥也,張云。愚按此節。陰陽形氣俱不足者。調以甘藥。甘之一字。聖人用意深矣。蓋藥食之入。必先脾胃。而後五臟得稟其氣。胃氣強則五臟俱盛。胃氣弱則五臟俱衰。胃屬土而喜甘。偉中氣不足者。非甘溫不可。土強則金王。金王則水充。此所以土為萬物之母。而陰陽俱虛者。必調以甘藥也。
入安連過,張云。五臟六腑。皆有五腧。五腧之所入為合。即各經之合穴也。然手之三陽。復有連屬上下氣脈相通者。亦謂之合。故此以入安連過為問。甲乙作入安從道。
白話文:
邪氣臟腑病形篇第四
石水
若病情輕微,腎陰虛損,陰虛則水液不化,氣滯水積而成石水。若水邪蔓延至胃脘,則水氣過盛,反傷脾胃,水勢氾濫難以控制,故為不治之症。石水的相關論述見於《素問·陰陽別論》及《大奇論》。「腄」音同「垂」,意為沈重下墜。「腕」應為「脘」,各版本皆誤。
洞洩、消癉
腎氣極度衰弱,無法統攝下焦,因而形成洞洩。同時因腎水不足,無法制約心火,故可能出現消癉之症。
癃㿉、骨痿
腎有熱邪,則導致小便閉塞或睪丸腫痛。熱邪損傷腎氣,會引發骨痿,使人無法坐起。
目無所見
熱邪傷及腎精,導致視力喪失。《甲乙經》記載「見黑丸」,《脈經》則記為「視見黑花」。
大癰
血氣皆源於腎,若氣血運行不暢,阻滯成瘀,則會形成大癰腫。
不月、沈痔
氣血不暢,女子會出現閉經,或形成頑固不癒的痔瘡。「沈痔」指痔瘡長期不癒的狀態。
諸急脈
緩脈
「緩」指脈象鬆弛,非指遲緩。張仲景言:「緩則陽氣長。」又說:「緩者胃氣有餘。」故鬆弛之脈多因中焦有熱,氣化與脾胃相關。
大脈
大脈為陽氣過盛,陽盛則陰衰,故多氣少血。張仲景言:「若脈浮大者,氣實血虛也。」故大脈多見浮陽,氣化與心相關。
小脈
小脈接近微細,在陽分主陽虛,在陰分主陰弱。脈體屬陰,氣化與腎相關。
滑脈
滑脈屬陽,氣血充實,主陽氣盛而微有熱。張仲景言:「滑者胃氣實。」《玉機真藏論》言:「脈弱以滑,是有胃氣。」故滑脈與胃相關。
澀脈
澀脈主氣滯血少,氣血俱虛則陽氣不足,故微有寒象。張仲景言:「澀者榮氣不足。」即血少之意,但此處言「多血」可能有誤。下文提到刺澀脈時不可出血,可知澀脈近於毛脈,氣化與肺相關。
刺澀脈之法
澀脈者氣血皆少,針刺時需準確中脈,觀察逆順,久留針並快速按壓,不可出血。因澀脈本虛,需謹慎避免傷及真氣。「循」意為按摩,「痏」指針刺後的痕跡。
調以甘藥
對於陰陽形氣俱虛者,宜用甘味藥調理。甘味入脾胃,脾胃強則五臟得養。胃屬土而喜甘,中氣不足者需甘溫之品。土強則金旺,金旺則水充,故土為萬物之母,陰陽俱虛者必以甘藥調之。
入安連過
五臟六腑皆有五腧穴,五腧之「入」為合穴,即各經的合穴。手三陽經另有上下氣脈相連之處,亦稱為「合」,故問「入安連過」。《甲乙經》作「入安從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