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一 (21)
卷一 (21)
1. 邪氣臟腑病形篇第四
屬於腑者也,張云。此下言六陽之經。內屬於腑。因以明手之三陽。下合在足也。
滎輸(止)治內腑,張云。滎腧氣輕浮淺。故可治外經之病。合則氣脈深入。故可治內腑之病。
巨虛上廉,馬雲。此本足陽明胃經之穴。其實為大腸之合。前本輸篇有云。復下三里三寸為巨虛上廉。復下上廉三寸為巨虛下廉。大腸屬上廉。小腸屬下廉。張云。大腸手陽明也。本經之合。在曲池也。其下腧則合於足陽明之巨虛上廉也。
巨虛下廉,張云。小腸手太陽也。本經之合在小海。其下腧則合於足陽明之巨虛下廉。
委陽,張云。三焦手少陽也。本經之合在天井。其下腧則合於足太陽之委陽穴。按、大腸、小腸、三焦、皆手三陽之經。然大小腸為下焦之腑。連屬於胃。其經雖在上。而氣脈不離於下。故合於足陽明之巨虛上下廉。三焦為孤獨之腑。其於三部九候。無所不統。故經之在上者屬手。腧之在下者居足。所以十二經中。惟此手之三陽乃有下腧。故本輸篇曰。大腸小腸皆屬於胃。三焦下腧。在於足小趾之前少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名曰委陽。即此謂也。
屈伸而索之,馬雲。屈其體以覓承扶之陰紋。伸其體以度委陽之分寸。(委陽在趺下一寸六分承扶在尻臀下陷紋中)
正豎膝予之齊,張云。謂正身蹲坐。使兩膝齊也。
委陽之陽,馬雲。古人謂外為表。又名之曰陽。張云。當作委中之陽。蓋委中之外廉。即陽陵泉之穴也。
揄申而從之,馬雲。必揄揚以申其手足善取之耳。張云。揄、引也。申、明也。取外經者在滎輸。然亦必引正詳明。方可從而治也。揄音余。簡案、揄、引也。見說文。張注骨空論。折使揄臂亦同。今從之。志云。揄、音於。引也。抒也。伸舒其四體。使經脈之流通也。
魚絡血,張云。手陽明之脈。行於手魚之表。簡案、血絡論云。血脈者盛。堅橫以赤。上下無常處。小者如針。大者如箸。則而瀉之萬全也。
豎陷者,甲乙作堅若陷者是。志。豎作堅。張云。兩跗之上。脈即衝陽也。豎者堅而實。陷者弱而虛。皆足陽明胃脈之病。
切痛而鳴濯濯,馬雲。切痛者痛之緊也。濯濯者腸中有水。而往來氣衝。則有聲也。
冬日重感,張本日作曰。注云當作月。
支兩脅,支、甲乙作搘。
控睪而痛時窘之後,馬雲。睪音皋。陰丸。小腸近小腸之內。後附腰脊。下連睪丸。故小腹痛。腰脊控引睪丸而痛。痛時窘甚。而欲往去後也。張云。不得大小便。而時窘之後。蓋即疝之屬也。
當耳前(止)此其候也,張云。皆手太陽之經。故其病如此。
腹氣滿,甲乙腹下有張字。
白話文:
《邪氣臟腑病形篇第四》:
六陽經脈內連屬於六腑,因此手三陽經的氣脈可下行與足三陽經相合。
滎穴和輸穴的氣較輕浮淺表,適合治療經絡外部的病症;而合穴的氣脈深入,適合治療內腑的疾病。
巨虛上廉穴雖屬足陽明胃經,但實為大腸經的合穴。前文《本輸篇》提到:從足三里再向下三寸是巨虛上廉,再向下三寸是巨虛下廉。大腸的氣脈對應上廉,小腸對應下廉。大腸屬手陽明經,其本經合穴在曲池,而下合穴則在足陽明的巨虛上廉。
小腸屬手太陽經,其本經合穴在小海,而下合穴則在足陽明的巨虛下廉。
三焦屬手少陽經,其本經合穴在天井,而下合穴則在足太陽經的委陽穴。大腸、小腸、三焦皆為手三陽經,但大小腸屬下焦,與胃相連,其經脈雖在上,氣脈卻與下肢相通,故下合於足陽明的巨虛上下廉。三焦為「孤腑」,統攝全身氣血,因此其經脈在上屬手,下合穴在足。十二經中,僅手三陽經有下合穴,故《本輸篇》說:「大腸小腸皆屬於胃,三焦下合於足小趾前的委陽穴。」
取穴時需屈伸肢體以定位:屈膝可尋承扶穴(位於臀下橫紋中),伸腿可量委陽穴(位於膝窩外側)。「正豎膝予之齊」指端正蹲坐,使雙膝平齊。「委陽之陽」應指委中外側的陽陵泉穴。
「揄申而從之」意為伸展肢體以疏通經脈,便於治療。外經病症取滎輸穴時,需明確引導氣血。
手陽明經循行於大魚際表側,若見血絡瘀滯(表現為堅硬、發紅、或如針如箸粗細),可刺絡放血。足背衝陽脈若堅實或虛弱,均屬足陽明胃經病變。
腸鳴腹痛(切痛、濯濯聲)為腸中水氣攻衝所致。冬季受寒易加重病情。
小腸病痛常牽引兩脅及睪丸,並伴隨排便窘迫感,屬疝病範疇。手太陽經病變則表現為耳前熱痛、肩痛等症狀。腹脹(《甲乙經》補充「腹張」)亦屬此類病症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