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一 (22)
卷一 (22)
1. 邪氣臟腑病形篇第四
亦見於脈,馬雲。脈必下陷。當取此穴以刺之。志云。其脈亦見於皮部。當取之委陽。
小便偏腫,諸本作小腹是。但張與此同。
肩上熱,甲乙肩作眉。注云一作肩。
皆熱若脈陷,甲乙無若脈陷三字。簡案、此係剩文。當刪。
善太息,志云。膽氣不升。故太息以伸出之。
口苦嘔宿汁,簡案、即嘔膽。見奇病論。
心下澹澹。恐人將捕之,甲乙恐上有善字。恐下有如字。千金恐下有如字。張云。澹澹、失意貌。簡案、澹、憺同。憺、集韻動也。經脈篇。心主之脈。是動則心中憺憺大動。又至真要大論。太陽司天。寒淫所勝。則心澹澹大動。並是跳動貌。張注非。
吤吤然數唾,吤吤、千金作介介。唾上甲乙有咳字。簡案、馬張並云。吤吤然有聲也。非。義見上文喉吤注。
在足少陽之本末,甲乙在上有候字。張云。在腑為本。在經為末也。志云。足少陽經脈之本在下。其末在頸嗌之間。
陷下者灸之,經脈篇云。陷下則灸之。張云。陷下者為不足。故宜灸。
其寒熱者,志云。少陽之樞證也。當以經取之。少陽之經氣。外內出入者也。
必中氣穴,志云。氣穴者。腑氣所注之經穴。故中氣穴。則針遊於巷。即氣穴論之所謂遊針之居。
肉節,張云。肉有節界。其謂肉節。
針染(一作遊)於巷,馬雲。氣脈相通。即素問氣穴論遊針之居也。(如名氣衝穴為氣街而衛氣篇有胸氣腹頭氣脛氣皆有街則巷即街之義)張云。染、著也。巷、道也。中其氣穴。則針著脈道而經絡通。簡案、染作遊為是。
反還內著,馬雲。與真氣相搏而亂。邪反內著。
白話文:
《邪氣臟腑病形篇第四》:
-
脈象顯現:脈搏可能呈現下陷狀態,此時應針刺相應穴位。也有觀點認為脈象會反映在皮膚表面,可選取委陽穴治療。
-
小便異常腫脹:多數版本記載為「小腹腫脹」,但張氏版本與此處相同。
-
肩部發熱:《甲乙經》中「肩」寫作「眉」,並註明另有版本作「肩」。
-
發熱或脈陷:《甲乙經》未記載「若脈陷」三字,可能是多餘文字,建議刪除。
-
頻繁嘆息:因膽氣不升,故通過嘆氣來舒緩。
-
口苦嘔吐膽汁:即《奇病論》所稱的「嘔膽」症狀。
-
心悸不安、恐懼被捕感:《甲乙經》在「恐」字前加「善」字,《千金方》則在「恐」後加「如」字。「澹澹」形容心跳劇烈,與「憺」同義,指心臟跳動不安的狀態,非指情緒失意。
-
喉嚨異物感伴隨頻繁咳唾:「吤吤」在《千金方》中作「介介」,《甲乙經》在「唾」前有「咳」字。此處非指聲音,詳見前文「喉吤」註解。
-
足少陽經的起止點:《甲乙經》在句首加「候」字。足少陽經的本在足部,末在頸喉之間。
-
脈陷宜灸:脈象下陷代表氣血不足,適合用灸法治療。
-
寒熱症狀:屬少陽經樞機失調,應調理經脈,因少陽經氣需內外通達。
-
針刺需中氣穴:氣穴是臟腑之氣灌注的穴位,刺中後針感會沿經脈傳導,如《氣穴論》所描述的「遊針之居」。
-
肌肉紋理:指肌肉間的節段分界。
-
針感傳導(或作「遊於巷」):刺中氣穴時,針感會沿經脈擴散。「巷」即氣血通道,類似「氣街」之意。
-
誤刺導致邪氣內滯:若針刺不當,可能與正氣相衝,反而使邪氣滯留體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