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一 (23)

回本書目錄

卷一 (23)

1. 根結篇第五

馬雲。內有陰陽諸經。根於某穴。結於某穴。故名篇。

岐伯曰,甲乙作黃帝曰。

陰道偶,陽道奇,張云。奇者數之單。如一三五七九是也。偶者數之拆。如二四六八十是也。

發於春夏,馬雲。凡病發於春夏者。則陰氣少而陽氣多。是謂陰陽不調也。志云。發者謂人之陰陽開闔。簡案、今從馬義。

故莖葉枯槁,濕雨下歸,簡案、此二句蓋謂上莖葉枯槁。則濕雨歸其下根而養之。乃秋冬之時候也。然與上文之例不同。或恐是衍文。

陰陽相移,甲乙移作離。

奇邪離經,馬雲。奇邪、不正之邪也。感此入彼謂之離經。張云。奇邪、弗常之邪也。離經、流傳無定也。志云。奇邪離經者。邪不入於經。流於大絡而生奇病。言邪之變易。不可勝數也。

折關敗樞,馬雲。素問離合真邪論曰。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正與下文相同。今曰關者。是有關乃所以開闔也。

開闔而走,陰陽大失,馬雲。關折樞敗。門闔誤走其氣。陰陽大失。氣難復取。張云。敗折其關樞。走失其陰陽。簡案、據張注八字為一句。今仍馬注。

九針之玄。要在終始,甲乙作九針之要。在於終始。馬雲。九針玄妙之法。其要在終始篇中。張云。終始本末也。即下文根結開闔之義。又本經有終始篇。所載者皆針道。故不知終始。針道咸絕。

命門者目也,張云。足太陽下者根於至陰穴。上者結於睛明穴。故曰命門者目也。王氏曰。命門者藏精。光照之所。則兩目也。志云。命門者太陽為水火生命之原。目竅乃經氣所出之門也。(王氏說見陰陽離合論注)

顙大者鉗耳也,馬雲。謂頭維穴也。張云。足陽明下者根於厲兌。上者結於承泣。今曰顙大者。意謂項顙之上大迎穴也。大迎在頰下兩耳之旁。故曰鉗耳。志云。顙大者頏顙也。在上齶之中。兩耳之間。故曰鉗耳。簡案、樓氏云。顙大謂額角入髮際。頭維二穴也。以其鉗束於耳上。故名鉗耳也。知馬依樓說。今從之。甲乙作結於頏顙。頏顙者鉗大。鉗大者耳也。義未詳。

窗籠者耳中也,馬雲。謂聽宮穴也。按手太陽小腸經。有天窗穴。一名窗籠。(出甲乙)去頸大筋前曲頰下扶突後。動脈應手陷中。觀下文腎經結於任脈經之廉泉。肝經結任脈經之玉英。則本經有結之他經者。疑天窗為足少陽經之所結歟。張云。乃手太陽聽宮穴也。為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故足少陽結於此。志云。窗籠者耳中也。如窗之通氣於上也。簡案、窗籠者耳也。亦出衛氣篇。

太陽為開(止)為樞,張云。所謂開、闔、樞者。不過欲明內外而分其辨治之法也。志云。開闔如戶扉。樞猶轉牡。舍樞則不能開闔。舍開闔則無從運樞。此三陽之氣。互相出入於經脈皮膚形身臟腑之外內者也。(開闔樞義具陰陽離合論)

白話文:

根結篇第五

內在的陰陽各經脈,根源於某些穴位,終結於某些穴位,因此以此為篇名。

岐伯說(《甲乙經》作黃帝說):
陰經的規律為偶數,陽經的規律為奇數。張氏解釋:奇數是單數,如一、三、五、七、九;偶數是雙數,如二、四、六、八、十。

若疾病發生於春夏,馬氏解釋:春夏時陰氣少而陽氣多,稱為陰陽不調。志氏認為「發」指的是人體陰陽的開闔。簡案採納馬氏的解釋。

「故莖葉枯槁,濕雨下歸」這兩句,簡案認為是指上部的莖葉枯萎後,濕雨滋養其根部,屬於秋冬的氣候現象。但與前文論述方式不同,可能是衍文。

「陰陽相移」,《甲乙經》作「陰陽相離」。

「奇邪離經」,馬氏解釋:奇邪是不正之邪,從一經傳至另一經稱為離經。張氏認為奇邪是異常之邪,離經指邪氣流竄不定。志氏則說奇邪不進入經脈,而是流於大絡,引發奇病,表示邪氣變化無窮。

「折關敗樞」,馬氏引用《素問·離合真邪論》:「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太陰為開,厥陰為闔,少陰為樞。」與下文一致。「關」指的是控制開闔的關鍵。

「開闔而走,陰陽大失」,馬氏解釋:關折樞敗,門闔失常,陰陽嚴重失衡,氣血難以恢復。張氏認為是關樞損壞,陰陽失調。簡案採納馬氏的解釋。

「九針之玄,要在終始」,《甲乙經》作「九針之要,在於終始」。馬氏說九針的玄妙方法,關鍵在《終始篇》。張氏認為「終始」指根本與末節,即根結開闔的意義,且《靈樞》有《終始篇》,專論針道,若不明終始,針法便無效。

「命門者目也」,張氏解釋:足太陽經下根源於至陰穴,上結於睛明穴,故稱命門為目。王氏補充:命門藏精,是光照所在,即兩目。志氏認為太陽經是生命之源,目為經氣出入之門。

「顙大者鉗耳也」,馬氏認為指頭維穴。張氏認為足陽明經下根於厲兌,上結於承泣,此處「顙大」可能指大迎穴,位於耳旁,故稱鉗耳。志氏解釋「顙大」為上齶中央、兩耳之間的部位。簡案採納樓氏說法,指頭維穴,因夾束於耳上而得名。

「窗籠者耳中也」,馬氏認為是聽宮穴(手太陽經)。張氏也指聽宮穴,為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故足少陽經結於此。志氏解釋窗籠如耳,通氣於上。簡案指出窗籠即耳,亦見於《衛氣篇》。

「太陽為開……為樞」,張氏解釋:開、闔、樞是用來辨明內外,區分治療方法。志氏比喻開闔如門扉,樞如門軸,三者相互依存,三陽之氣由此出入經脈、皮膚、臟腑內外。(開闔樞的意義詳見《陰陽離合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