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一 (24)
卷一 (24)
1. 根結篇第五
瀆而暴病起矣,甲乙瀆作潰緩。張云。太陽為陽中之表。故氣在肌肉。為肉節瀆也。表主在外。邪易入之。故多新暴病也。簡案、瀆、慁也。慁、擾也。
瀆者皮肉宛膲而弱也,甲乙作潰緩者。皮肉緩膲而弱也。張云。即消瘦乾枯之謂。簡案、淮南子天文訓高注。膲、肉不滿也。
痿疾,張云。陽明主潤宗筋。束骨而利機關。故為痿疾。
骨徭,馬雲。正以其節緩而不能收。即骨之搖動故也。素問氣交變大論。有筋骨徭復。王注亦以為筋骨搖動。簡案、至真要大論。又有筋骨徭並。文亦同義。
當窮其本,甲乙窮作竅。張云。竅此三陽所在之本。或開或闔或樞以治之也。
太倉,馬雲。即中脘。系任脈經。甲乙云。中脘一名太倉。胃募也。志云。太倉者舌本也。脾為倉廩之官。其脈連舌本。散舌下。使之迎根。故結於舌本。名曰太倉。簡案、以太倉為舌本無所考。
廉泉,簡案、諸家為任脈經穴非也。氣腑論。足少陰舌下各一。王注舌本左右二穴也。刺瘧論。舌下兩脈者。廉泉也。並謂腎經穴。
玉英,馬雲。即玉堂穴。系任脈經。甲乙云。玉堂一名玉英。張兆璜云。謂唇內之齦交英⿰木⿱而人也。謂齒白如玉⿰木⿱而人也。簡案、以玉英為齦交。亦未見所據。
絡於膻中,志云。肝脈貫膈也。簡案、厥陰特多此一句。
膈洞,馬雲。開折則脾不運化。倉廩無所轉輸。其病為膈證。為洞泄。張云。膈、隔塞也。洞、如邪氣臟腑病形篇曰。洞者食不化。下嗌還出也。志云。膈者上不開而不受納。洞者下關折而飧泄也。
氣絕面喜悲,甲乙絕作弛。馬雲。肝氣絕而喜悲。簡案、絕、謂阻絕也。
脈有所結而不通,馬雲。腎脈有所結。而下焦不通。
取之不足,甲乙無不足二字。張云。脈有結者。皆不足之所致。簡案、不足二字衍。甲乙為是。
足太陽(止)飛揚也,張云。此下言手足三陽之盛絡。凡治病者所當取也。足太陽之至陰井也。京骨、原也。崑崙、經也。天柱、在頭。飛揚、在足。皆本經之當取者。後效此。
天容,甲乙注云疑誤。馬雲。當作天衝。張同。(天容手太陽經穴)
下陵,馬雲。當作解谿經也。張同。
小海,簡案、他經舉原穴。此獨舉合穴者何。
一日一夜(止)曰狂生,張云。營運也。人之經脈。運行於身者。一日一夜。凡五十周。以營五臟之精氣。如五十營篇者即此之義。其數則周身上下左右前後。凡二十八脈。共長十六丈二尺。人之宗氣。積於胸中。主呼吸而行經隧。一呼氣行三寸。一吸氣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以一息六寸推之。則一晝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通計五十周於身。則脈行八百一十丈。其有大過不及。而不應此數者。名曰狂生。狂猶妄也。言雖生未可必也。簡案、馬雲。狂生猶云僥倖而生也非。
白話文:
根結篇第五
太陽經氣若虛弱,則容易突然發病。《甲乙經》中「瀆」作「潰緩」。張氏解釋:太陽為陽中之表,氣在肌肉,若肌肉節理鬆弛,則外邪易入侵,故多發新病或急病。簡案:「瀆」意為擾亂。
「痿疾」:張氏解釋:陽明經主滋養宗筋,約束骨骼並使關節靈活,故陽明病易致痿疾。
「骨徭」:馬氏解釋:因關節鬆弛無法收束,導致骨骼搖動。《素問·氣交變大論》有「筋骨徭復」,王冰注亦指筋骨搖動。簡案:《至真要大論》中「筋骨徭並」亦同義。
「當窮其本」:《甲乙經》「窮」作「竅」。張氏解釋:應探究三陽經的根本,根據其開、闔、樞的特性治療。
「太倉」:馬氏認為指中脘穴,屬任脈。《甲乙經》記載:中脘又名太倉,為胃之募穴。志氏解釋:太倉指舌根,因脾為倉廩之官,其脈連舌根,散於舌下,故結於舌根,名為太倉。簡案:將太倉視為舌根,無明確依據。
「廉泉」:簡案:各家誤以為是任脈經穴。《氣腑論》記載足少陰經在舌下有兩穴,王冰注指舌根左右二穴。《刺瘧論》提到舌下兩脈為廉泉,均屬腎經穴。
「玉英」:馬氏認為即玉堂穴,屬任脈。《甲乙經》記載:玉堂又名玉英。張兆璜解釋:指唇內齦交,因齒白如玉而得名。簡案:將玉英視為齦交,亦無確切依據。
「絡於羶中」:志氏解釋:肝脈貫穿膈部。簡案:唯獨厥陰經多此一句。
「膈洞」:馬氏解釋:若脾失運化,倉廩無法輸送,則病為膈塞或洞洩。張氏解釋:「膈」指阻塞,「洞」指食物不化,下嚥後復吐出(見《邪氣臟腑病形篇》)。志氏解釋:「膈」指上焦不開而無法受納,「洞」指下焦失守而洩瀉。
「氣絕面喜悲」:《甲乙經》「絕」作「弛」。馬氏解釋:肝氣阻絕而多悲。簡案:「絕」指氣機阻滯。
「脈有所結而不通」:馬氏解釋:腎脈瘀結,導致下焦不通。
「取之不足」:《甲乙經》無「不足」二字。張氏解釋:脈絡瘀結皆因正氣不足所致。簡案:「不足」二字為衍文,《甲乙經》正確。
「足太陽……飛揚也」:張氏解釋:此下列舉手足三陽經的重要絡穴,為治病時應取之處。足太陽經的至陰為井穴,京骨為原穴,崑崙為經穴,天柱在頭部,飛揚在足部,皆為本經應取之穴。後文仿此。
「天容」:《甲乙經》注雲「疑誤」。馬氏認為應作「天衝」,張氏同。(天容實為手太陽經穴)
「下陵」:馬氏認為應作「解谿」(經穴),張氏同。
「小海」:簡案:其他經列舉原穴,此處獨舉合穴(小海為手太陽經合穴),原因不明。
「一日一夜……曰狂生」:張氏解釋:經脈運行一日一夜共五十周,以滋養五臟精氣(如《五十營篇》所述)。二十八脈總長十六丈二尺,宗氣積於胸中,主呼吸而推動經脈。一呼氣行三寸,一吸氣行三寸,一息脈行六寸。據此計算,一晝夜共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八百一十丈。若脈行過度或不足,不符此數,稱為「狂生」。「狂」指妄亂,意為生命不穩。簡案:馬氏解「狂生」為僥倖而生,不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