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一 (25)
卷一 (25)
1. 根結篇第五
不一代者,十一難代作止。脈輕作投。並文略不同。張云。代、更代之義。謂於平脈之中。而忽見軟弱。或乍數乍疏。或斷而復起。蓋其臟有所損。則氣有所虧。故變易若此。均名為代。若五十動而不一代者。五臟受氣皆足。乃為和平之脈。簡案、脈要精微論云。代則氣衰。張守節史記正義云。候脈動不定曰代。即此義也。楊玄操云。代者還尺中。停久方來。名曰代也。此本於傷寒論。不可從。
予之短期,張云。予、與同。短期死期也。李中梓云。短、近也。死期近矣。
終始,馬雲。其要法在本經終始篇中。其義甚詳。
乍數乍疏,張云。此其時相變代。乃與常代者不同。蓋以臟氣衰敗。無所主持。而失常如此。故三部九候等論。皆云乍疏乍數者死。簡案、張圈外注甚詳。不復繁引。
逆順五體,馬雲。五體者即陰陽二十五人篇。有五形之人也。張云。骨、節、皮、肉、血、氣、經、脈。稟有不齊。刺治亦異。所以有逆順之變。
慓悍,史上、比昭切。下、候岸切。勇健貌。張云。慓音飄。急也。
膏粱菽藿,張云。膏、脂肥也。粱、粟類。谷之良者也。菽、豆也。藿、豆葉也。貴者之用膏粱。賤者之用菽藿。食味有厚薄。稟質所以不同也。
微以徐之,簡案、據上文疾遲留疾推之。似徐是疾之誤。此豈徐出而不留之謂歟。
形氣不足(止)急瀉之,張云。貌雖不足。而神氣病氣皆有餘。此外似虛而內則實。邪氣勝也。當急瀉之。東垣李氏云。氣謂口鼻中氣息也。形謂皮肉筋骨血脈也。(出辨惑論)簡案、張帶說神氣。卻覺不允。
形氣有餘(止)急補之,張云。形雖壯偉。而病氣神氣則不足。此外似實而內則虛。正氣衰也。當急補之。志云。形氣謂皮肉筋骨之形氣。病氣者陰陽血氣之為病也。此雖分別形氣病氣。然重在病氣之有餘不足。
陰陽氣俱不足,張云。陽主外。陰主內。若形氣病氣俱不足。此表裡陰陽俱虛也。
滿而補之,甲乙。滿、作實。
充郭,素湯液醪醴論。津液充郭。王注云。郭、皮也。
內䐜,甲乙。䐜、作脹。
㒤闢,甲乙。㒤、作懾。馬雲。僻積之意。張云。㒤、畏怯也。㒤、邪僻不正也。簡案、素調經論。虛者聶闢氣不足。王注。聶、謂聶皺。闢、謂闢疊也。玉篇。㒤、尺涉切。與懾通。依王注聶皺與闢貂通。類篇。襵、謂衣襞積。馬意蓋亦同。
薄著,張云。瘦而澀也。
夭膲,張云。夭、短折也。膲、焦同。(膲義見前)
乃光,甲乙。光、作充。
亂脈,甲乙。脈、作經。
五臟變化之病,甲乙作五臟之變化。無之病二字。
五脈,張云。五臟之脈應也。
白話文:
【根結篇第五】:
-
脈象異常(代脈):
脈象突然出現軟弱無力、節律不整(忽快忽慢或間歇後恢復),反映臟腑受損、氣血虧虛,此類變化統稱「代脈」。若脈搏跳動五十次無一次異常,表示五臟氣血充足,屬健康脈象。註解提及《脈要精微論》稱代脈為氣衰之兆,《史記正義》則定義為「脈動不規則」。另有觀點認為代脈是脈搏停頓後延遲恢復,但此說源自《傷寒論》,未被普遍接受。 -
短期(死期臨近):
「短期」指死亡將至,即生命接近終點。 -
終始篇要義:
針灸治療的關鍵方法詳載於《終始篇》,內容極為完備。 -
脈象忽快忽慢:
此現象與一般代脈不同,源於臟氣衰敗、失去調節能力,故《三部九候論》等典籍視此為危重症候。 -
體質差異與針刺原則:
人的骨骼、肌肉、氣血等稟賦不同(如《陰陽二十五人篇》的五形分類),針刺需因應體質調整,有「逆順」之別。 -
詞義解釋:
- 慓悍:勇猛強健之意。
- 膏粱菽藿:膏指肥膩食物,粱為優質穀物,菽是豆類,藿為豆葉。貴族飲食精緻(膏粱),平民飲食粗簡(菽藿),體質差異由此而生。
-
針刺手法爭議:
前文提及「疾遲留疾」等手法,此處「徐」字疑為「疾」之誤,或指緩慢進針而不留針。 -
虛實辨證與治療:
- 形氣不足但病氣有餘:外表虛弱但內有實邪,應急瀉。
- 形氣有餘但病氣不足:外觀強壯但正氣虛衰,應急補。
- 陰陽俱虛:表裡氣血皆不足,屬整體虛證。
- 文本異同註記:
- 《甲乙經》中「滿」作「實」,「光」作「充」,「亂脈」作「亂經」。
- 充郭:指津液充斥皮下。
- 內䐜:《甲乙經》作「內脹」。
- 㒤闢:形容氣虛畏縮或皮膚皺疊之狀(《調經論》王冰注)。
- 薄著:形容瘦削乾澀。
- 夭膲:「夭」指早折,「膲」同「焦」。
- 五臟脈象:
指五臟對應的脈象變化,反映內在病機。
(譯文依原文邏輯簡化,保留中醫術語並轉換為現代語境,刪除考據性註解以聚焦核心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