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靈樞識》~ 卷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

1. 厥病篇第二十四

諸本無篇字。馬雲。篇內所論。不止厥病。然首節有厥頭痛、厥心痛等病。故名篇。然此厥之為義。乃氣逆而以此連彼之謂。實與素問之厥論不同。

厥頭痛(止)太陰,張云。厥、逆也。邪逆於經。上幹頭腦而為痛者。曰厥頭痛也。下仿此。足陽明之脈。上行於面。其悍氣上衝頭者。循眼系入絡腦。足太陰支者注心中。故以頭痛而兼面腫煩心者。當取足之陽明太陰也。

頭脈痛(止)調足厥陰,張云。頭脈痛者。痛在皮肉血脈之間也。心悲善泣者。氣逆在肝也。故當先視頭脈之動而盛者。刺去其血。以泄其邪。然後取足厥陰肝經而調補之。以肝脈會於巔也。

白話文:

所有版本都沒有篇名。馬雲說,這篇文中討論的內容不只是厥病,但文章開頭有厥頭痛、厥心痛等病的論述,因此取名為「厥」。然而,這裡所說的「厥」指的是氣逆而互相牽連的意思,與《素問》中對於「厥」的論述並不相同。

厥頭痛屬於太陰經,張仲景說:「厥」是指氣逆,邪氣逆行於經脈,上衝頭腦而導致疼痛,稱為厥頭痛。以下各項論述以此類推。足陽明經脈上行於面部,其強勁的氣息上衝頭部,循著眼部經脈連入腦部。足太陰經的支脈注入心臟,因此頭痛同時伴有面腫煩心時,應取足陽明、太陰經治療。

頭脈痛屬於調足厥陰經,張仲景說:頭脈痛是指疼痛位於皮膚、肌肉、血管之間。心悲善泣的人,氣逆於肝經,因此應先觀察頭部血管跳動旺盛的部分,用針刺出血,以泄去邪氣,然後取足厥陰肝經進行調補,因為肝經脈絡連接頭頂。

貞貞頭重而痛(止)取足少陰,甲乙。貞貞、作員員。張云。貞貞、堅固貌。其痛不移也。頭上五行。行五即前篇五十九俞之穴。所以散諸陽之熱逆也。先取手少陰心經。瀉南方以去火也。後取足少陰腎經。補北方以壯水也。簡案、刺熱篇。頭痛員員。知貞貞字訛。甲乙為是。志注。員員、周轉也。

介按、員員頭重而痛。即頭痛而眩暈也。蓋以腦為髓海。其髓由腎系貫脊。通於脊髓。腎精足。則入脊化髓。上循入腦。而為腦髓。茲以腎精不足。未能化髓。上循於腦。而為眩暈。故宜取足少陰即虛則補之之義。

意善忘(止)取足太陰,甲乙。意、作噫。注。九墟作意。太陰作太陽。張云。脾藏意。意傷則善忘。陽邪在頭而無定所。則按之不得。故當先取頭面左右動脈。以泄其邪。後取足太陰經。以補脾氣也。莫雲從云。頭面左右之動脈。足陽明之脈也。

白話文:

患者头痛,痛感固定不变,如同坚硬之物,取足少阴经治疗。张仲景解释说,头痛不移动,是因为头部的五脏经络,就像五行的运行一样,与前文提到的五十九俞穴有关,可以散去阳气上逆的热气。所以先取手少阴心经,泻南方之火,再取足少阴肾经,补北方之水。

解释说,患者头重而痛,并伴有眩晕,是因为脑为髓海,髓由肾经贯穿脊椎,通达脊髓。肾精充足,则进入脊椎化为髓,上行至脑,成为脑髓。现在患者肾精不足,无法化髓,上行至脑,导致眩晕,所以应该取足少阴经,补益肾气。

患者健忘,取足太阴经治疗。解释说,脾藏意,意伤则健忘。阳邪在头部游走不定,按之不得,所以先取头部左右动脉泄邪,再取足太阴经补脾气。另有解释说,头部左右动脉是足阳明经的脉络。

脈湧有熱(止)後取足少陽,甲乙。脈湧有熱、作脈骨先熱。張云。耳之前後。足少陽經也。其脈湧而熱者。當瀉出熱血。仍取本經之穴。

真頭痛(止)死不治,張云。頭痛有二。上文言厥頭痛者可治。此言真頭痛者不可治。蓋頭為諸陽之會。四肢為諸陽之本。若頭痛甚而遍盡於腦。手足寒至節者。以元陽敗竭。陰邪直中髓海。故最為凶兆。六十難云。手三陽之脈受風寒。伏留而不去者。則名厥頭痛。入連在腦者。名真頭痛。

若肉傷痛未已,可則刺,甲乙。肉、作內。則、作即。刺下有之字。馬雲。可取針以側刺其頭痛之處。志云。有所擊墮。惡血在於內。若肉傷痛未已。則可在此痛處而刺之。不可遠取之俞也。簡案、則、馬讀為側。然甲乙作即。則志注為是。

白話文:

如果脈搏跳動有力且伴有熱感,應該停止治療,改取足少陽經的穴位,甲乙二經皆可。脈搏跳動有力且有熱感,是脈骨先熱的徵兆。張仲景說,耳朵的前後部位屬於足少陽經,如果脈搏跳動有力且伴有熱感,就應該瀉出熱血,並且繼續取本經的穴位。

如果頭痛是真正的頭痛,則無藥可醫,神仙也救不了。張仲景說,頭痛有兩種。上文所說的厥頭痛是可以治療的,而這裡所說的真頭痛則不可治療。因為頭部是諸陽之會,四肢是諸陽之本。如果頭痛嚴重,遍布整個腦部,手腳冰冷麻木,則表示元陽耗竭,陰邪直接侵入髓海,這是非常凶險的徵兆。六十難中說,手三陽經脈受到風寒侵襲,滯留不去,則稱為厥頭痛。如果風寒侵襲深入腦部,則稱為真頭痛。

如果肉體受傷疼痛未癒,可以針灸治療。內,即。刺下有之字。馬雲說,可以用針側刺疼痛的部位。志云說,如果受到撞擊或跌倒,導致瘀血積聚在體內,如果肉體受傷疼痛未癒,則可以針刺疼痛的部位,不可遠取俞穴。簡案中,則字馬氏讀作側,但甲乙二經則作即,因此志注的說法是正確的。

人痹為惡,日作者,甲乙。日上有風字。張云。痹之甚者謂之大痹。其證則風寒濕三氣雜至。合成惡患。令人頭痛不可刺也。若日作者。則猶有間止。故刺之可令少愈。終亦不能全已也。簡案、此謂大痹為患。每逢風日必作者。今世多頭風。如是者可令少愈。而不可令全愈。經文必脫風字。

頭半寒痛(止)陽明,甲乙。無半字。張云。頭半寒痛者。偏頭冷痛也。手足少陽陽明之脈。皆循耳上。行頭角。故當先取手經以取其標。後取足經以去其本也。

厥心痛(止)取然谷,甲乙。髮針下有立已二字。六十難云。五臟氣相干。名厥心痛。

白話文:

人患上痺症很嚴重,每逢有風的日子就會發作。痹症嚴重者稱為大痺,是由風寒濕三氣交雜而成的惡疾,讓人頭疼得無法針灸。若只在有風的日子發作,尚有間歇,針灸可以稍微緩解,但終究無法痊癒。如今常見的頭痛,若類似這種情況,也能透過針灸減輕疼痛,但無法完全治癒。經文裡應該有「風」字。

頭部一邊寒冷疼痛,應該針灸陽明經。偏頭痛是頭部一側冰冷疼痛,手少陽、足少陽、陽明經脈都循行於耳上,經過頭角,因此應先取手經治療表症,後取足經治療本症。

心臟突然疼痛,應取然谷穴,針刺後立刻見效。五臟氣息互相影響,稱為厥心痛。

楊注。諸經絡皆屬於心。若一經有病。其脈逆行。逆則乘心。乘心則心痛。故曰厥心痛。是五臟氣衝逆致痛。非心家自痛也。張云。控、引也。善瘈、拘急如風也。傴僂、背曲不伸也。足少陰之經。由股內後廉。貫脊屬腎。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凡疼痛如從脊後。觸其心而傴僂者。

以腎邪干心。是為腎心痛也。腎與膀胱為表裡。故當先取足太陽之京骨、崑崙。如痛不已。仍當取腎經之然谷。

介按、從湧泉上行。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之中。即然谷穴也。凡取此穴。主治實熱之症。然則厥心痛者。系是熱厥。而非寒厥可知矣。宜針三分。留三呼。灸三壯。而不宜見血。

白話文:

楊注。諸經絡皆屬於心。若一經有病。其脈逆行。逆則乘心。乘心則心痛。故曰厥心痛。是五臟氣衝逆致痛。非心家自痛也。

**楊氏注釋:**所有的經絡都屬於心臟。如果一條經絡有病,脈氣逆行,逆行就會衝擊心臟,衝擊心臟就會引起心痛,所以叫做厥心痛。這是由於五臟之氣衝逆而引起的疼痛,並不是心臟本身的病痛。

張云。控、引也。善瘈、拘急如風也。傴僂、背曲不伸也。足少陰之經。由股內後廉。貫脊屬腎。其直者從腎上貫肝膈。入肺中。凡疼痛如從脊後。觸其心而傴僂者。

**張氏云:**控,是指控制的意思;引,是指牽引的意思。善瘈是指手腳抽搐,拘急如風是指肢體僵硬像被風吹過一樣,傴僂是指背部彎曲,伸展不开。足少陰經從大腿內側後邊緣開始,貫穿脊柱連接到腎臟。直行部分則從腎臟向上貫穿肝臟和膈肌,最終進入肺臟。凡是疼痛感覺像是從脊背傳來,觸摸心臟部位就會感到背部彎曲的人,

以腎邪干心。是為腎心痛也。腎與膀胱為表裡。故當先取足太陽之京骨、崑崙。如痛不已。仍當取腎經之然谷。

**就是因為腎臟的邪氣侵犯心臟,這就是腎心痛。**腎臟和膀胱是表裡關係,所以應該先取足太陽膀胱經的京骨、崑崙穴。如果疼痛不止,還應該取腎經的然谷穴。

介按、從湧泉上行。足內踝前。起大骨下陷之中。即然谷穴也。凡取此穴。主治實熱之症。然則厥心痛者。系是熱厥。而非寒厥可知矣。宜針三分。留三呼。灸三壯。而不宜見血。

**介氏註釋:**從湧泉穴向上走,在足內踝前方,大骨下方凹陷處,就是然谷穴。凡是用這個穴位,主要是治療實熱的病症。既然厥心痛屬於熱厥,而不是寒厥,就可以知道应该用針灸治疗。針灸深度應該為三分,留針三呼,灸三壯,不能見血。

腹脹胸滿(止)太白,甲乙。腹上有暴泄二字。張云。足陽明之經。由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支者下循腹裡。凡腹脹胸滿而為痛者。以胃邪干心。是為胃心痛也。胃與脾為表裡。故當取足太陰之大都、太白二穴。簡案、外臺引小品云。厥心痛。腹脹滿。不欲食。食則不消。心痛尤甚者胃心痛也。(出甲乙經第一卷中)與本節及甲乙文。少異。

脾心痛也(止)大溪,甲乙。然谷作後谷。張云。脾之支脈。注於心中。若脾不能運。而逆氣攻心。其痛必甚。有如錐刺者。是為脾心痛也。但然谷、大溪。皆足少陰之穴。取此治脾。其義何居。蓋濕因寒滯。則相挾乘心。須泄腎邪。當刺此也。志云。然谷當作漏谷。大溪當作天溪。蓋上古之文。不無魯魚之誤。樓氏云。脾心痛而取然谷、大溪者。故孫真人、張潔古、謂之忘經也。簡案、志考作漏谷、天溪。似是。

白話文:

肚子脹滿、胸口悶痛,可以用太白穴治療。古籍記載,足陽明經從缺盆向下穿過橫膈膜,連通胃部,再向下沿著腹部內側走行。當胃氣上逆,影響到心臟,就會出現肚子脹滿、胸口悶痛,這就是胃心痛。由於胃與脾互相表裡,所以應該取足太陰經的大都穴和太白穴。此外,古書記載,心痛、肚子脹滿、不想吃東西,吃了也消化不了,心痛尤其嚴重,就是胃心痛。

脾心痛則可以用大溪穴治療。古籍記載,脾的支脈連接到心臟。如果脾臟功能失調,導致氣逆攻心,就會出現劇烈的刺痛,這就是脾心痛。但是,然谷穴和大溪穴都屬於足少陰經,用來治療脾臟,似乎不合常理。實際上,這是因為寒濕阻滯導致心臟受影響,需要瀉腎邪氣,所以才要刺這兩個穴位。古書記載,然谷穴應該寫成漏谷穴,大溪穴應該寫成天溪穴。因為古籍中常有錯誤,所以後世醫家對此提出了疑問。脾心痛而取然谷穴、大溪穴的做法,被一些醫家認為是違背經書的。

如死狀(止)太衝,千金、外臺、作如死灰狀。張云。蒼蒼、肝色也。如死狀、肝氣逆也。終日不得太息。肝系急。氣道約而不利也。是皆肝邪上逆。所謂肝心痛也。行間、太衝。皆足厥陰經穴。故當取以治之。

臥若徒居(止)大淵,甲乙。閒上有乃字。樓氏云。徒居謂間居。間謂痛緩。心痛臥與間居則痛緩。動作則益甚者。取肺。其兼短氣者。亦取肺。經云。心痛但短氣不足以息。刺手太陰者是也。

真心痛,手足青,脈經、千金、外臺。青、作清。熊本同。趙府本、張本、作清。張云。真心痛者。邪氣直犯心主也。毒深陰甚。故手足之清至節。其死之速如此。清、音倩。寒冷也。

白話文:

如果患者呈現像死人一樣的狀態,就要針刺太衝穴。千金方、外臺秘要等醫書都記載,這種情況下患者的臉色就像死灰一樣。張仲景說,蒼白是肝臟的顏色,像死人一樣的狀態,是肝氣逆上。患者整天都喘不過氣來,是因為肝經氣血運行不暢,氣道收縮而無法順利呼吸。這些都是肝邪上逆導致的,也就是所謂的肝心痛。行間穴和太衝穴都是足厥陰肝經的穴位,所以應該針刺這兩個穴位來治療。

如果患者躺着像獨居一樣,就要針刺大淵穴。甲乙經書中在「間」字上加了個「乃」字。樓氏說,徒居的意思是指間居,間指的是疼痛緩解。心痛患者躺着或休息時,疼痛會緩解,但活動時就會加重,這時應該針刺肺經。如果患者還伴有氣短,也應該針刺肺經。經書記載,心痛伴有氣短,呼吸困難,不能正常呼吸,就應該針刺手太陰肺經。

如果患者真心痛,手腳發青,根據脈經、千金方、外臺秘要等醫書記載,青字可以讀作清,跟清字意思相同。趙府本、張本等版本也都寫作清。張仲景說,真心痛是邪氣直接侵犯心臟導致的,毒性很深,陰氣很重,所以手腳發青,一直青到指節。這種情況死亡速度很快。清字念作倩,指的是寒冷。

中有盛聚,不可取於腧,千金。盛、作成。張云。中有盛聚。謂有形之症。或積或血。停聚於中。病在臟而不在經。故不可取於腧穴。當從內以調治之也。志云。盛聚者。五臟之逆氣太盛。聚於中而為心痛。非循脈之上乘也。

蟲瘕及蛟蛕(止)乃出針也,甲乙。作腸中有蟲瘕。有蛕蛟。心腸作心腹。憹作痛。作發作二字。涎、作羨。蛟、蛕也。作蛕蛟也。脈經、千金、作心腹痛懊憹。發作腫聚。是蛟蛕也。作蛔蛟也。外臺引甲乙左無懊憹字。張云。此言蟲瘕在腸胃中。亦為心腹痛也。瘕、結聚也。蛟即蛕。屬蛔蛕也。不可取以小針。謂其力小不能制也。蟲瘕之證。其痛則懊憹難忍。或肚腹腫起而結聚於內。或往來上下而行無定處。或蟲動則痛。靜則不痛。而有時休止。或腹熱喜渴而口涎出者。是皆蛟蛕之為患也。簡案、蛕、蚘蛔同。音回。說文。腹中長蟲也。口問篇云。胃中有熱則蟲動。蟲動則胃緩。胃緩則廉泉開。故涎下。巢源云。蛔蟲者。是九蟲內之一蟲也。長一尺。亦有長五六寸。蛟、張注未見所據。當是蛟誤。說文。蛟龍之屬。則非蛕屬。

白話文:

中醫認為,如果身體內部有積聚的病症,像是積聚的痰飲或血塊,停留在臟腑中,而不是經絡,就應該從內部調治,不能用針灸取穴。

同樣地,如果腸胃中有蟲瘕、蛟蛕,導致心腹疼痛、發作腫聚,也不可以用小針治療,因為小針的力氣不夠,無法制止病症。蟲瘕的症狀包括疼痛難忍、腹部腫脹、蟲動則痛、靜則不痛、腹熱口渴、流口水等。

蘵腹憹痛,形中上者,甲乙無此八字。張云。蘵、滿也。此重言證之如此。其形自中自上而漸升者。即當以蟲治之也。蘵、恲同。音烹。簡案、蘵、字典恲重文。蘵、玉篇普行切。滿也。龍龕手鑑。心悶也。形中上者一句。疑有脫誤。義不明晰。

耳中,馬雲。聽宮穴。系手太陽小腸經。

耳前動脈,馬雲。耳門穴系手少陽三焦經。

於耵聹,甲乙,作干擿抵。史云上都領切。耳中垢也。下乃頂切。巢源云。耳聤聹者。耳里津液結聚所成。人耳皆有之。輕者不能為患。若加以風熱乘之。則結𩊅成丸核塞耳。亦令耳暴聾。張云。或痛或無聞者。皆不可刺之。膿垢去而耳自愈矣。

白話文:

腹部脹痛,疼痛位置從腹部中間向上蔓延,這症狀在甲乙二經中沒有記載。張仲景說:「蘵,滿也」,這裡重複說明症狀的嚴重程度。疼痛從腹部中間向上逐漸加重的,就應該用蟲藥治療。蘵和恲是同音字,讀音都像「烹」。簡案中說,蘵和恲是同義詞。蘵在玉篇中讀音是「普行切」,意思是指滿溢。龍龕手鑑中解釋蘵為心悶。至於「形中上者」一句,可能存在文字遺漏,意思不太清楚。

耳中指的是聽宮穴,屬於手太陽小腸經。

耳前動脈指的是耳門穴,屬於手少陽三焦經。

關於耵聹,甲乙二經都記載了用干擿抵治療的方法。史書上記載,上都領切,指的是耳中垢,下乃頂切。巢源說,耳聤聹是指耳內津液凝聚形成的耳垢,人人都會有,輕微的耳垢不會造成困擾。但是如果風熱侵襲,就會導致耳垢結塊成硬塊,堵塞耳朵,也會導致耳聾。張仲景說,耳朵無論是疼痛還是聽不見,都不可用針刺治療。膿垢去除之後,耳朵自然就會恢復正常。

耳聾(止)後取足,馬雲。當取手小指之次指。爪甲上與肉交者。即手少陽三焦經關衝穴也。先取之後。又取足少陽膽經之竅陰。

耳鳴(止)後取足,馬雲。當取手之中指爪甲上。即手厥陰心包絡經中衝穴後。取足厥陰肝經大敦穴。

足髀(止)不可刺,甲乙。合、作闔。張云。髀、足股也。側、側臥也。樞合、中髀樞中也。即足少陽經之環跳穴。宜治以員利針。第六針也。忌用大針。

病注下血,馬雲。此言下血者。有當刺之穴也。凡病注下血者。以肝不能納血也。當取肝經之曲泉以刺之。

風痹淫𣚊(止)死也,甲乙。淫濼、作注一字。恐、作怒。履水、諸本作履冰。當改。馬雲。已、以同。風痹者其邪氣淫溢消濼。病難得愈。張云。病在陽命曰風。病作陰命曰痹。陰陽俱病命曰風痹。淫濼者浸淫日深之謂。足如履冰之寒。又如入湯之熱。下而股脛。中而腹心。上而頭目。無所不病。在表則汗出。在裡則短氣不樂。或為悲哀。或為喜恐。此陰陽俱病之候。雖尚可支持。然不能出三年也。簡案、素骨空論。淫濼脛痠。不能久立。王注。淫濼謂似痠疼而無力也。考之原文。張注似是。(詳見於素問識)

白話文:

耳聾時,應取手小指旁邊的指頭,指甲與肉交接處,即手少陽三焦經的關衝穴。先取此穴後,再取足少陽膽經的竅陰穴。

耳鳴時,應取手的中指指甲上,即手厥陰心包絡經的中衝穴,然後取足厥陰肝經的大敦穴。

足髀不可針刺,因為髀指的是足股,側臥時,髀樞指的是足少陽經的環跳穴,應使用圓利針,第六針,忌用大針。

病注下血時,這是因為肝不能納血,應取肝經的曲泉穴刺之。

風痹淫濼,此病難治,如同身處冰水中的寒冷,又如同置身於熱湯中的炎熱,病症蔓延至下肢、腹心,甚至頭目,無所不病。表症則汗出,裡症則氣短不樂,或悲哀或恐懼,此為陰陽俱病之候,雖尚可支持,但難以超過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