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一 (19)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9)

1. 邪氣臟腑病形篇第四

擊僕,張云。脾主中氣。脾脈大甚為陽極。陽極則陰脫。故如擊而仆地。樓氏云。凡病偏枯。必先仆倒。故內經連名稱為擊僕偏枯也。

疝氣,張云。以濕熱在經。而前陰為太陰陽明之所合也。簡案、他四臟舉積名。而此獨云疝氣可疑。脈經作痞氣。是。五十六難云。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楊注。痞、否也。言否結成積也。

腹裡大膿血,張云。腹裡大者。以膿血在腸胃之外。亦脾氣壅滯所致。簡案、脈經無腹字。里、作裹。素腹中論云。伏梁裹大膿血。居腸胃之外。此則痞氣而裹大膿血。在腸胃之外也。

寒熱,張云。中焦之陽氣不足也。志云。血氣虛也。

消癉,志云。脾虛而不能為胃行其津液。故為消癉。

㿉癃,張云。脾脈滑甚。太陰實熱也。太陰合宗筋。故為㿉癃疝。

蛕蠍,張云。其微滑濕熱在脾。濕熱薰蒸。故生諸蟲。及為腹熱。簡案、蛕、蚘、蛔、並音回。說文。蛕、腹中長蟲。爾雅注。蠍、木中蠹蟲。劉勰新論云。身之有欲。如樹之有蠍。

澀甚(止)下膿血,張云。脾脈澀甚而為腸㿉。微澀而為內㿉。及多下膿血者。以澀為氣滯血傷。而足太陰之別入絡腸胃也。腸㿉、內㿉。遠近之分耳。一曰下腫病。蓋即疝漏之屬。簡案、脈經腸㿉作腸頹。內㿉作內潰。(甲乙同頹作㿗注云㿗一作潰)蓋二證各別。腸㿗四種㿗病之一。見千金方內㿉則。馬亦以潰字釋之。然不詳其為何證。張云。疝漏之屬。姑仍之。

腎脈急甚,樓氏云。謂色黑脈石而急也。

骨癲疾,見癲狂篇。甲乙作骨痿癲疾。

沉厥,馬雲。蓋風邪入腎則為厥。而腎氣不足。則當沉滯而無知也。

奔豚,志云。虛氣反逆。故為奔豚。陰寒在下。故足不收。腎開竅於二陰。氣虛不化。故不得前後也。張云。按五十六難曰。腎之積名曰奔豚。發於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其義本此。簡案、骨空論云。督脈生病。從少腹上衝心而痛。不得前後。為沖疝。又史倉公傳云。湧疝、令人不得前後溲。蓋皆奔豚也。

折脊,志云。督脈屬腎。貫脊。緩則督脈懈弛。故脊折也。簡案、樓氏綱目脊痛門。引本經文。知是脊痛之謂。猶折髀折腰之折。

,甲乙作洞泄。脈經作洞下。簡案、根結篇。倉廩無所輸膈洞。此謂洞泄與膈證也。張則見下嗌還出之文。以為上出之義。則似為膈證不可從。蓋洞即史所謂迵風。倉公云。迵風者。飲嗌下倉而輒出不留。又云。迵風之狀。飲食下嗌輒後之。又云。即數十出。還出即後之之謂。其為洞泄、洞下、明矣。

陰痿,馬雲。火盛水衰。當為陰痿也。

白話文:

《邪氣臟腑病形篇第四》:

擊僕
張氏解釋:脾主中氣,若脾脈過於強盛則陽氣極盛,陽極則陰氣脫失,因此會像被擊中般突然倒地。樓氏補充:凡是半身不遂的病症,往往先有昏倒的症狀,所以《內經》將「擊僕」與「偏枯」並稱。

疝氣
張氏認為:因濕熱之氣滯留經脈,而前陰部位是太陰與陽明經脈交會之處。簡案提到:其他四臟提及「積」的病名,唯獨此處稱「疝氣」存疑。《脈經》記載為「痞氣」較正確。《五十六難》記載:脾的積病稱為「痞氣」,位於胃脘,腫大如盤,久治不癒會導致四肢無力、黃疸、飲食無法滋養肌肉。楊氏註解:「痞」即阻塞,指氣血結滯成積。

腹裡大膿血
張氏說明:「腹裡大」是因膿血積聚在腸胃之外,也是脾氣壅滯所致。簡案指出:《脈經》無「腹」字,「里」作「裹」。《素問·腹中論》提到「伏梁裹大膿血,居腸胃之外」,此處則是「痞氣」導致膿血包裹於腸胃外。

寒熱
張氏認為:中焦陽氣不足所致。志氏補充:因血氣虛弱。

消癉
志氏解釋:脾虛無法為胃輸布津液,因而形成消渴病症。

㿉癃
張氏說明:脾脈過於滑利是太陰經實熱的表現,太陰經聯繫宗筋,因此會引發㿉癃疝。

蛕蠍
張氏解釋:脾脈微滑代表濕熱蘊脾,濕熱薰蒸會滋生寄生蟲,並導致腹熱。簡案註解:「蛕」、「蚘」、「蛔」皆音「回」,《說文》指蛕為腹中長蟲;《爾雅》註解蠍為木中蛀蟲。劉勰《新論》比喻人體慾望如樹木生蠍。

澀甚(至)下膿血
張氏分析:脾脈極澀會導致「腸㿉」,微澀則形成「內�」,並多下膿血,因澀脈代表氣滯血傷,而足太陰經分支絡屬腸胃。「腸㿉」與「內�」是病位遠近之別。另有一說指「下腫病」,即疝漏類病症。簡案補充:《脈經》中「腸㿉」作「腸頹」,「內㿉」作「內潰」(《甲乙經》同),兩者應為不同病症。「腸頹」屬四種頹病之一(見《千金方》),「內潰」馬氏亦釋為「潰」,但未詳述具體病狀。張氏暫歸類為疝漏病症。

腎脈急甚
樓氏說明:指膚色黯黑、脈象沈石而急促。

骨癲疾
見《癲狂篇》。《甲乙經》記載為「骨痿癲疾」。

沈厥
馬氏解釋:風邪侵入腎經會引發厥證,若腎氣不足,則會沈滯昏厥、失去知覺。

奔豚
志氏認為:虛氣上逆導致奔豚,陰寒之氣積聚下焦,故足部無力。腎開竅於二陰,氣虛失於運化,因而大小便不通。張氏引用《五十六難》:腎的積病名「奔豚」,發作時從少腹上衝至心,狀如小豬奔突,上下不定。簡案補充:《骨空論》提到督脈病變會從少腹上衝心痛、二便不通,稱為「沖疝」;《史記·倉公傳》記載「湧疝」亦使人二便不通,皆屬奔豚範疇。

折脊
志氏解釋:督脈屬腎、貫穿脊柱,若脈象緩弱則督脈鬆弛,導致脊背疼痛如折。簡案註解:樓氏《綱目》「脊痛門」引用此經文,可知「折脊」實指脊痛,如同「折髀」、「折腰」之「折」。


《甲乙經》作「洞洩」,《脈經》作「洞下」。簡案說明:《根結篇》提到「倉廩無所輸,膈洞」,指「洞洩」與「膈證」。張氏根據「下嗌還出」之文,誤解為嘔吐(膈證),實應為「洞洩」,即《史記》所載「迵風」——倉公描述:「迵風者,飲食入喉即瀉出不留」,又稱「飲食下嗌輒後之」,或「一日數十次瀉出」,顯然指腹瀉。

陰痿
馬氏解釋:火盛導致腎水虧虛,因而形成陽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