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一 (18)
卷一 (18)
1. 邪氣臟腑病形篇第四
脛腫,張云。心火爍肺。真陰必涸。故為脛腫。
肺痹,見痹論及五臟生成篇。喻氏法律云。肺痹心膈窒塞。上氣不下。蓋肺為相傳之官。治節行焉。管領周身之氣。無微不入。是肺痹即為氣痹明矣。
起惡日光,張云。以氣分火盛而陰精衰也。志云。日光太陽之火。陰血少故惡日光。金畏火也。脈經作起腰內三字。
為泄,論疾診尺篇云。尺膚寒。其脈小者泄少氣。張云。陽氣虛而腑不固。病當為泄。志云。肺與大腸為表裡也。
消癉,張云。金衰則水弱。故為消癉。志云。肺主津。水之生原也。
息賁,張云。氣血皆實熱。故為息賁上氣。息賁、喘急也。賁、音奔。
上下出血,張云。上言口鼻。下言二陰也。
澀甚(止)善酸矣,張云。澀脈因於傷血。肺在上焦。故澀甚當為嘔血。若其微澀。氣當有滯。故為鼠瘻。在頸腋間。氣滯則陽病。血傷則陰虛。故下不勝其上。而足膝當痠軟也。酸、音酸。
肝脈急甚,樓氏云。謂色青脈弦而急也。
惡言,甲乙注。一作妄言。志云。肝主語。在志為怒。張云。言多嗔惡也。
肥氣,張云。以木邪傷土。故為肥氣在脅下。脅下者肝之經也。五十六難楊注云。肥氣者肥盛也。言肥氣聚於左脅之下如覆杯。突出如肉。肥盛之狀也。小兒多有此病。
善嘔,志云。食氣入胃。散精於肝。緩主多熱。熱則肝氣逆。故善嘔。簡案、馬張以緩為脾脈。恐誤。
水瘕痹也,甲腋無也字。是。志云。水瘕痹者。亦食飲之所積也。簡案、蓋水癖癖飲之類。痹、閉也。
大甚為內癰(止)為消癉,志云。本經曰。喜怒不測。飲食不節。陰氣不足。陽氣有餘。榮氣不行。乃發為癰。大主肝氣盛。盛則鬱怒而不得疏達。故為內癰。嘔、衄、肝氣逆於上也。陰縮、肝氣逆於下也。肝脈抵少腹。上注肺。咳引小腹者。經氣逆於上下也。小者血氣皆少。少則木火盛。故多飲及為消癉也。簡案、肝痹見痹論及五臟生成篇。
㿉疝,張云。熱壅於經。故為㿉疝。
遺溺,張云。以肝火在下。而疏泄不禁也。
溢飲,志云。飲留於四肢。則經脈阻滯。故脈澀。脈經作淡飲。
瘈攣筋痹,甲乙作瘈瘲攣筋。張云。皆血不足以養筋也。
脾脈急甚為瘈瘲,張云。木乘土也。脾主肢體。而風氣客之。故為瘈瘲。
膈中,馬雲。木邪侮土。其在上為膈中。食飲入而還出。脾氣不上通也。本經上膈篇云。氣為上膈。食飲入而復出。
後沃沫,志云。不能遊溢津液。上歸於肺。四布於皮毛。故涎沫之從口出也。簡案、馬雲。在下為去後沃沫。脾氣不下疏也。誤。
緩甚(止)若無病,張云。脾脈宜緩。而緩甚則熱。脾主肌肉四肢。故脾熱則為肉痿。及為厥逆。若微緩而為風痿。四肢不用者。以土弱則生風也。痿弱在經。而臟無恙。故心慧然若無病。
白話文:
邪氣臟腑病形篇第四
脛腫:心火過盛灼傷肺陰,導致真陰耗竭,因此出現小腿腫脹。
肺痹:肺痹會導致心膈阻塞,氣機不降。肺為相傅之官,主司調節全身氣機,若肺痹則氣機受阻,明顯形成氣痹。
起惡日光:氣分火盛而陰精不足,或陰血虧虛,畏懼太陽之火(金畏火)。《脈經》中記載為「起腰內」。
為洩:陽氣虛弱,腑氣不固,導致腹瀉。肺與大腸相表裡,肺病可能影響大腸功能。
消癉:肺金衰弱則腎水不足,形成消渴病。肺主津液,為水液生化之源。
息賁:氣血皆實熱,導致喘息急促(賁,通「奔」)。
上下出血:上部指口鼻出血,下部指二陰(前後陰)出血。
澀甚(至)善酸矣:澀脈主血傷,肺在上焦,澀甚則可能嘔血;若澀微,則氣滯形成鼠瘻(頸腋淋巴結腫)。血傷陰虛,下肢無力,膝蓋酸軟。
肝脈急甚:面色青,脈弦而急促。
惡言:肝主言語,情志為怒,肝病易怒言惡(或妄言)。
肥氣:肝木克脾土,形成左脅下肥氣(如覆杯狀腫塊,小兒常見)。
善嘔:肝氣逆亂,導致頻繁嘔吐。
水瘕痹:水飲停積成瘕(如癖飲),痹指閉阻不通。
大甚為內癰(至)為消癉:肝氣鬱結化熱,可能形成內癰;氣逆則嘔血、鼻衄;肝經氣逆則陰縮、咳引小腹;肝血不足則多飲、消癉。
㿉疝:熱邪壅滯經脈,形成疝氣。
遺溺:肝火下迫,導致小便失禁。
溢飲:水飲停滯四肢,經脈阻滯,脈象澀(《脈經》作「淡飲」)。
瘈攣筋痹:血虛筋脈失養,導致抽搐、筋痹。
脾脈急甚為瘈瘲:肝風乘脾,脾主四肢,風邪客之則肢體抽搐。
膈中:肝木侮脾,飲食入而反出,脾氣不升。
後沃沫:脾不運化津液,涎沫從口出(非馬注「下洩」之誤)。
緩甚(至)若無病:脾脈本應緩和,過緩則脾熱,導致肌肉萎弱、四肢厥逆;若微緩為風痿,四肢無力但神志清醒,臟腑無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