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一 (17)

回本書目錄

卷一 (17)

1. 邪氣臟腑病形篇第四

故善調尺者(止)十全六,張云。此正本末根葉之義也以尺寸言則尺為根本寸為枝葉。以脈色言。則脈為根本。色為枝葉。故善調尺者。不待於寸。善調脈者。不待於色也。然必能參合三者而兼行之。更為本末皆得。而萬無一失。簡案、十三難云。經言知一為下工。知二為中工。知三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八。下工者十全六。周禮天官醫師職云。歲終稽其醫事。則以制其食。十全為上。十失一次之。十失二次之。十失三次之。十失四為下。

心脈急,樓氏綱目云。謂色赤脈鉤而急也。張云。急者弦之類。

瘈瘲,張云。急主風寒。心主血脈。故心脈急甚。則為瘈瘲。筋脈引急曰瘈。弛長曰瘲。瘈、熾寄系三音。瘲音縱。

緩甚為狂笑,張云。心氣熱則脈縱緩。故神散而為狂笑。心在聲為笑也。

微緩為伏梁(止)唾血,志云。伏梁乃心下有餘之積。故微主邪薄於心下也。心主血。熱則上溢而時唾血也。簡案、經筋篇云。手少陰之筋病。內急成伏梁。唾血膿者。死不治。

大甚為喉吤,甲乙作喉吤。吤、脈經作喉介。馬雲。心火充溢。喉中吤然有聲。簡案、吤字書無義。下文云。喉中吤吤然唾出。素咳論云。喉中吤吤如梗狀。介、芥古通。乃芥蔕之芥。喉間有物。有防礙之謂。吤唯是介字從口者。必非有聲之義。

心痹,見五臟生成篇及痹論。

善淚出,張云。以手少陰之脈。挾咽喉。連目系也。

小甚為善噦,張云。陽張虛而胃土寒。故善噦。

微小為消癉,馬雲。血液枯燥。病為消癉。志云。消癉者。三消之證。簡案、張為肌膚消瘦之義。非。

心疝,見脈要精微論。四時刺逆從篇大奇論。

,張云。心脈澀甚。則血氣滯於上。聲由陽發。滯則為喑。

血溢,張云。澀當傷血也。簡案。吐衄血之屬。

維厥,史云。經絡有陽維、陰維。故有維厥。馬同。張云。四維厥逆也。以四肢為諸陽之本。而血衰氣滯也。

耳鳴顛疾,志云。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心氣虛。故耳鳴顛疾。簡案、甲乙顛作癲。顛、癲、瘨、三字並通。

肺脈急甚,樓氏云。謂色白脈毛而急也。

癲疾,張云。風邪勝也。木反乘金。故生癲疾。

微急(止)息肉不通,馬雲。皆肺氣不足。風邪有餘所致也。

多汗,張云。皮毛不固。故表虛而多汗。志云。緩則熱甚。故多汗。

痿瘻,志云。肺熱葉焦。則為痿也。鼠瘻。寒熱病也。其本在臟。其末在脈。肺主百脈。是以微緩之有熱。微澀之有寒。皆為鼠瘻。在頸腋之間。簡案、脈經無瘻字。

偏風,志云。本經曰。偏枯身偏不用。病在分腠之間。蓋病在皮膚。則為寒熱。病在血脈。為寒熱鼠瘻。在分腠。則為偏風。肺主周身之氣而朝百脈也。腠理開。故頭以下汗出不可止。頭以下者。頸、項、胸、背之間。脈之外部也。簡案、脈經注云。一作漏風。據汗出不可止。作漏風近是。

白話文:

邪氣臟腑病形篇第四

擅長診察尺脈的人,能達到十次診斷中六次準確。張氏說,這正是本末根葉的道理。從尺寸脈來看,尺脈是根本,寸脈是枝葉;從脈象與面色來看,脈象是根本,面色是枝葉。因此,擅長調理尺脈的人,不必依賴寸脈;擅長調理脈象的人,不必依賴面色。但若能綜合三者兼顧,更能掌握本末,確保萬無一失。

《十三難》提到:「知其一為下工,知其二為中工,知其三為上工。上工十次診斷九次準確,中工十次八次準確,下工十次六次準確。」《周禮·天官》記載,醫師年終考核醫術,以十次全對為上等,錯一次次之,錯兩次再次之,錯三次更次,錯四次為下等。

心脈急:樓氏《綱目》說,指面色赤紅,脈象鉤而急促。張氏認為,急脈類似弦脈。

瘈瘲:張氏解釋,急脈主風寒,心主血脈,因此心脈過急會導致瘈瘲(筋脈抽搐)。筋脈緊縮為「瘈」,鬆弛為「瘲」。

緩甚為狂笑:張氏說,心氣熱則脈象鬆緩,導致神散而狂笑,因心在聲音表現為笑。

微緩為伏梁,時唾血:志氏認為,伏梁是心下有積聚,微緩表示邪氣侵襲心下。心主血,熱則血上溢而時常吐血。《經筋篇》提到,手少陰經筋病,內急成伏梁,若吐血膿,則難治。

大甚為喉吤:《甲乙經》作「喉吤」,《脈經》作「喉介」。馬氏解釋,心火過盛,喉中阻塞有聲。志氏認為,「吤」指喉中有異物感,如芥蒂阻礙。

心痹:見於《五臟生成篇》及《痹論》。

善淚出:張氏說,因手少陰經脈連目系,故易流淚。

小甚為善噦:張氏解釋,陽虛胃寒,故易噁心嘔吐。

微小為消癉:馬氏認為是血液枯燥導致消渴病。志氏指三消證(上、中、下消)。張氏誤解為單純消瘦。

心疝:見於《脈要精微論》《四時刺逆從篇》《大奇論》。

:張氏說,心脈澀甚則血氣滯於上,聲音受阻而失語。

血溢:張氏指澀脈傷血,如吐血、衄血等。

維厥:史氏認為與陽維、陰維經絡有關。張氏解釋為四肢厥逆,因血衰氣滯。

耳鳴顛疾:志氏說,心開竅於耳,心氣虛則耳鳴、癲疾。《甲乙經》「顛」作「癲」,三字通用。

肺脈急甚:樓氏指面色白,脈浮而急促。

癲疾:張氏認為是風邪過盛,木反剋金所致。

微急為肺寒熱,怠惰,咳唾血,引腰背胸痛,息肉不通:馬氏解釋,肺氣不足,風邪有餘導致。

多汗:張氏說皮毛不固而表虛多汗。志氏認為緩脈主熱甚,故多汗。

痿瘻:志氏指肺熱葉焦則成痿症,鼠瘻為寒熱病,根源在臟,表現於脈。肺主百脈,故微緩有熱、微澀有寒皆可致鼠瘻(頸腋間結核)。《脈經》無「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