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一 (16)
卷一 (16)
1. 邪氣臟腑病形篇第四
空竅,張云。空、孔同。
精陽氣上走於目,張云。精陽氣者。陽氣之精華也。故曰。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而為之精。
其彆氣,張云。彆氣者。旁行之氣也。氣自兩側上行於耳。氣達則竅聰。所以能聽。
其宗氣,張云。宗氣。大氣也。宗氣積於胸中。上通於鼻而行呼吸。所以能臭。
為臭,簡案、臭、齅同。許救切。說文以鼻就臭也。亦作嗅㗜。
其濁氣,張云。濁氣、穀氣也。谷入於胃。氣達於唇舌。所以知味。
皆上熏於面,張云。凡諸氣之津液。皆上熏於面。如脈度篇曰。五臟常內閱於上七竅也。故肺氣通於鼻。心氣通於舌。肝氣通於目。脾氣通於口。腎氣通於耳。此五臟之氣。皆上通於七竅。不獨諸陽經絡。乃得上頭也。
天氣甚寒,簡案、諸本及甲乙作大熱甚寒。但張本與此同。上文曰天寒。而不曰天熱。則作天氣甚寒為是。四十七難云。人面獨能耐寒者何也。然人頭者。諸陽之會也。諸陰脈皆至頸、胸中、而還。獨諸陽脈皆上至頭耳。故令面耐寒也。張揭數證駁難經。今不繁引。
虛邪之中身也,八正神明論云。虛邪者。八正之虛邪氣也。正邪者。身形若用力汗出。腠理開。逢虛風。其中人也微。故莫知其情。莫見其形。又管能篇文。與本篇略同。
命曰明(止)命曰工,張云。六十一難曰。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蓋本諸此。
與尺之相應也,甲乙作與尺之皮膚相應也。據下文皮膚二字正系缺文。甲乙為是。
桴鼓,簡案、桴、枹同。音浮。擊鼓槌也。漢李尋傳。猶枹鼓之相應是也。
本末根葉之出候也,志云。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乃五臟五行之神氣而見於色也。脈者榮血之所循行也。尺者謂脈外之氣血。循手陽明之絡。而變見於尺膚。脈內之血氣。從手太陰之經。而變見於尺寸。此皆胃腑五臟所生之氣血。本末根葉之出候也。
形肉,志云。謂尺膚也。知色脈與尺之三者。則神且明矣。
見其色(止)則已矣,張云。不得其脈。言不得其合色之正脈也。相勝之脈。如青色得毛脈。以金剋木之類是也。相生之脈。如青色得石脈。以水生木之類是也。
調其脈之緩、急、小、大、滑、澀,張云。緩、急、以至數言。小、大、滑、澀、以形體言。滑、不澀也。往來流利。如盤走珠。澀、不滑也。虛細而遲。往來覺難。如雨沾沙。如刀刮竹。六者相為對待。調此六者。則病變可以定矣。調、察也。
賁而起,甲乙作大字。更有脈沉者。尺之皮膚亦沉一句。據上文舉六者則為剩文。張云。賁、忿奔二音。大也。沸起也。論疾診尺篇曰。審其尺之緩、急、小、大、滑、澀。肉之堅、脆。而病形定矣。義與此同。簡案、十三難云。脈數、尺之皮膚亦數。脈急、尺之皮膚亦急。脈緩、尺之皮膚亦緩。脈澀、尺之皮膚亦澀。脈滑、尺之皮膚亦滑。亦此義也。
白話文:
《邪氣臟腑病形篇第四》:
空竅:指孔洞,與「孔」同義。
精陽氣上走於目:精陽氣是陽氣的精華,因此說五臟六腑的精氣都會向上匯聚到眼睛,形成視覺功能。
其彆氣:彆氣是指旁行的氣,從兩側上行至耳朵,氣通則耳竅靈敏,因此能聽。
其宗氣:宗氣即大氣,積聚於胸中,向上通達鼻子以行呼吸,因此能嗅聞氣味。
為臭:臭與「齅」同義,指用鼻子辨別氣味,也寫作「嗅」。
其濁氣:濁氣指穀氣,食物進入胃後,氣通達唇舌,因此能辨別味道。
皆上熏於面:所有氣息的津液都會上熏至面部。如《脈度篇》所說,五臟之氣常通過上七竅顯現:肺氣通鼻、心氣通舌、肝氣通目、脾氣通口、腎氣通耳。這些五臟之氣皆上通七竅,不僅僅是陽經絡脈才能上行至頭部。
天氣甚寒:應為「天氣甚寒」較準確,因前文提到「天寒」而非「天熱」。《難經》提到人臉耐寒是因頭部為諸陽之會,陰脈只到頸胸,而陽脈皆上行至頭,故面部能耐受寒冷。
虛邪之中身也:虛邪指八正之虛邪氣,正邪則因身體勞累出汗、腠理開張時遭遇虛風侵襲,病徵輕微難察。
命曰明(止)命曰工:引用《難經》觀點,望診為「神」,聞診為「聖」,問診為「工」,切脈為「巧」。
與尺之相應也:應為「與尺之皮膚相應」,指脈象與尺膚變化相互對應。
桴鼓:桴即鼓槌,比喻如鼓槌與鼓聲相應般迅速反應。
本末根葉之出候也:面色與脈象是五臟氣血的外在表現,脈為血行路徑,尺膚反映手陽明絡脈氣血,尺寸脈反映手太陰經氣血,皆為臟腑氣血的本末顯現。
形肉:指尺膚。能掌握色、脈、尺膚三者關係者,可謂診斷精準。
見其色(止)則已矣:若脈象與面色不符,如青色(肝)見毛脈(肺金克木)為相剋,見石脈(腎水生木)為相生,需綜合判斷。
調其脈之緩、急、小、大、滑、澀:緩急指脈搏快慢,小大滑澀指脈形特徵。滑脈流利如珠,澀脈遲滯如沙,六者相互對應,察此可定病情。
賁而起:賁意為盛大沸騰,指脈象或尺膚明顯突起。《難經》提到脈象與尺膚的緩急滑澀相對應,意義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