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一 (14)
卷一 (14)
1. 小針解第三
馬雲。九針十二原中。有小針之要。而此篇正以解其首篇。故名之曰小針解。素問又有針解篇。與此小同。
神客,張云。神、正也。客、邪也。邪正相干。故曰共會。
在門,張云。出入所由。故謂之門。
先知何經之病,張云。若不能先知。是為未睹其疾。又曰。惡知其原。
速遲,馬本志。本作數遲。非。
守四肢,張云。手之兩肘。足之兩膝。謂之四關。
守氣,張云。往來逆順。至與不至。皆氣之機也。
針以得氣,張云。以、已同。
氣易失地,張云。毫釐之差。即失其氣之機也。
氣不下也,張云。補瀉不得其法。雖竭盡血氣。而病氣不應也。
小者逆也,張云。氣去故脈虛而小。
平者順也,張云。氣來故脈平而和。
氣口虛而當補之也,張云。此與針解篇。皆釋九針十二原之義。但此以氣口言虛實。彼以針下氣至言虛實。義雖若異。然互有發明。皆當察也。
徐而疾則(止)徐出也,張云。此二句釋義。其用似反。當針解篇者為得。針解篇曰。徐而疾則實者。徐出針而疾按之。疾而徐則虛者。疾出針而徐按之。
以下,張云。言已退也。
佖然,史云。佖音必。滿貌。張云。音弼。詩曰。威儀佖佖。
怳然,史云。籲往切。狂貌。志云。怳、惚也。簡案、怳、恍同。恍惚、又作怳惚。不分明也。志為是。(字典怳然失意貌)
邪氣之中人也高,張云。傷於風者。上先受之。故凡八風寒邪之中人。其氣必高而在上。
濁氣在中(止)在中也,張云。水穀入胃。其清者化氣。上歸於肺。是為精氣。若寒溫失宜。飲食過度。不能運化。則必留滯腸胃之間而為病。此濁氣在中也。簡案、溜、張讀為留非也。所溜為滎。難經作流。知溜、流古通。
針陷脈,則邪氣出者取之上,張云。諸經孔穴。多在陷者之中。如刺禁論所謂刺缺盆中內陷之類是也。故凡欲去寒邪。須刺各經陷脈。則經氣行而邪氣出。乃所以取陽邪之在上者。簡案、志注十二原篇云。陷脈額顱之脈。顯陷於骨中。故針陷脈。則陽之表邪去矣。據此則取之上之上字。與下文陽明合對。殆為穩貼。但以顱額之脈為陷脈者。未見所本。俟考。
針中脈,則邪氣出,張本。邪、作濁。據十二原。作濁為是。
陽明合也,張云。足三里也。刺之可以清腸胃。故能取濁氣之在中者。
奪陰者死(止)五往者也,張云。奪臟氣也。尺之五里。尺澤後之五里也。手陽明經穴。禁刺者也。
正言也,張云。即如上文取三陽之謂。
尺寸小、大、緩、急、滑、澀,簡案、邪氣臟腑病形篇云。調其脈之緩、急、小、大、滑、澀。而病變定矣。又論疾診尺篇云。審其尺之緩、急、小、大、滑、澀。肉之堅、脆。而病形定矣。此云小、大、緩、急、滑、澀、者。乃兼寸口之脈。與尺之皮膚而言也。
白話文:
小針解第三
馬蒔說:《九針十二原》中有關小針的要點,而此篇正是解釋首篇的內容,因此命名為「小針解」。《素問》中也有〈針解篇〉,與此篇內容略有相似。
- 神客:張介賓解釋,「神」指正氣,「客」指邪氣。邪氣與正氣相互影響,故稱為「共會」。
- 在門:張介賓說,氣血出入的通道,因此稱為「門」。
- 先知何經之病:張介賓認為,若不能預先知道病變的經絡,就等於未能觀察到疾病。又說,這樣怎能瞭解病因?
- 速遲:馬蒔的版本作「數遲」,但此處應為「速遲」。
- 守四肢:張介賓解釋,手的兩肘、足的兩膝稱為「四關」。
- 守氣:張介賓說,氣的往來順逆、是否到達,都是氣的運行關鍵。
- 針以得氣:張介賓指出,「以」與「已」同義。
- 氣易失地:張介賓認為,稍有偏差,就會失去氣的運行關鍵。
- 氣不下也:張介賓解釋,若補瀉手法不當,即使耗盡血氣,病氣也不會消退。
- 小者逆也:張介賓說,氣虛則脈象虛弱而細小。
- 平者順也:張介賓解釋,氣足則脈象平和。
- 氣口虛而當補之也:張介賓指出,此處與〈針解篇〉都在解釋《九針十二原》的意義,但此處以氣口脈象論虛實,而〈針解篇〉以針下氣至論虛實,兩者雖有差異,但互相補充,皆需細察。
徐而疾則(止)徐出也:張介賓認為,這兩句的解釋看似相反,應以〈針解篇〉為準。〈針解篇〉說:「徐而疾則實」,指緩慢出針後迅速按壓針孔;「疾而徐則虛」,指快速出針後緩慢按壓針孔。
-
以下:張介賓解釋,指針已退出。
-
佖然:史崧注音「必」,形容滿溢的樣子。張介賓注音「弼」,引《詩經》「威儀佖佖」。
-
怳然:史崧注音「籲往切」,形容狂亂的樣子。志聰解釋「怳」即恍惚,指不分明。簡案認為「怳」與「恍」同義,指失意的樣子。
-
邪氣之中人也高:張介賓說,風邪傷人,多從上部入侵,因此外感風寒邪氣,通常先侵犯人體上部。
-
濁氣在中(止)在中也:張介賓解釋,水穀入胃後,清氣化為精氣上歸於肺,若飲食失調、過量,導致運化失常,濁氣便滯留腸胃而致病。簡案認為「溜」應通「流」,而非「留」。
-
針陷脈,則邪氣出者取之上:張介賓說,經絡穴位多位於凹陷處,如刺缺盆內陷處。因此,欲祛除寒邪,需針刺各經的陷脈,使經氣運行而邪氣排出,此為治療上部陽邪的方法。簡案指出,志聰注釋「陷脈」為額顱之脈,但此說未見明確依據,有待考證。
-
針中脈,則邪氣出:張本作「濁氣出」,據《十二原》應為「濁氣」。
-
陽明合也:張介賓說,指足三里穴,針刺可清腸胃,因此能祛除滯留體內的濁氣。
-
奪陰者死(止)五往者也:張介賓解釋,指耗損臟氣。尺澤後的「五里」穴屬手陽明經,為禁刺穴位。
-
正言也:張介賓說,即上文所提的「取三陽」之說。
-
尺寸小、大、緩、急、滑、澀:簡案指出,《邪氣臟腑病形篇》與《論疾診尺篇》均提到脈象的緩急、大小、滑澀,此處兼指寸口脈與尺膚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