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靈樞識》~ 卷三 (4)

回本書目錄

卷三 (4)

1. 五十營篇第十五

諸本無篇字。馬雲。營者運也。脈之營行有五十度。故名篇。

天周二十八宿,甲乙作周天。簡案、詳見衛氣行篇。

人氣行一周,周、甲乙作周。樓氏云。人氣行一周之下。當有與十分身之八六字。千八分之上。當有宿字。下當有人氣行五十周於身八字。蓋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氣行一周於身。與十分身之八。宿三百六十分。人氣行一十八周於身。宿千八分。人氣行五十周於身也。簡案、樓說本於衛氣行篇。

千八分,張云。以周天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相因。共得一千零八分。人之脈氣。

晝夜運行一周。亦合此數。馬雲。積而推之。十宿得三百六十分。二十宿得七百二十分。八宿三八得二百四十分。六八得四十八分。共得一千八分。

白話文:

各版本都沒有「篇」字。馬雲說:「營」就是運行的意思。脈氣的運行有五十個循環,所以叫做「篇」。

天有二十八宿,甲乙二星構成一個周天。詳細內容請參考《衛氣行篇》。

人氣運行一周,周、甲乙二星構成一個周天。樓氏說:人氣運行一周,相當於人身十分之八。在一千八分之中,應該有宿字。在人身十分之八,人氣運行五十周,相當於一千八分。因為天有二十八宿,每個宿有三十六分。人氣運行一周,相當於人身十分之八,宿有三百六十分。人氣運行十八周,宿有千八分。人氣運行五十周,也相當於一千八分。樓氏的說法源於《衛氣行篇》。

張雲說:以天周二十八宿,每個宿三十六分相乘,共得一千零八分。人的脈氣晝夜運行一周,也符合這個數字。馬雲說:累加推算,十宿得三百六十分,二十宿得七百二十分,八宿乘以三十八得二百四十分,六乘以八得四十八分,共得一千八分。

日行二十八宿,甲乙無此六字。似是。

二十八脈,馬雲。十二經有十二脈。而左右相同。則為二十四脈。加以陽蹺、陰蹺、督脈、任脈。共計二十八脈。以應天之二十八宿。以分晝夜之百刻也。

漏水下百刻,日知錄云。周禮絜壺氏注。漏箭晝夜共百刻。禮記。樂記百度得數而有常。注。百度百刻也。靈樞經漏水下百刻。以分晝夜。說文。漏以銅受水刻箭晝夜百節。隋書天文志。昔黃帝創觀漏水。製品取則。以分晝夜。其後因以命官。周禮絜壺氏。則其職也。其法總以百刻分於晝夜。

氣行六尺日行二分,氣、甲乙作脈。六尺下。樓補二十七息氣行一丈六尺二寸十二字。馬雲。積至十息。則其脈氣行六尺。而天之日其行為七釐五毫。按、正文本云。二分。今細推之。其所謂二分者誤也。假如曰二分。則百息當行二十分。千息當行二百分。萬息當行二千分。加三千五百息。又當行七百分。原數止得一千八分。今反多得一千六百九十二分。想此經向無明注。遂致誤傳未正。今考其數。當云日行七釐半。則一萬三千五百息。正合日行一千八分之數。張云。其日行之數。當以每日千八分之數為實。以一萬三千五百息為法除之。則每十息日行止七釐四毫六絲六忽不盡。此云日行二分者。傳久之誤也。

白話文:

古代中醫典籍中提到“日行二十八宿”,但“甲乙無此六字”,這似乎是個錯誤。

二十八脈指的是人體的十二經脈,加上左右兩邊共計二十四脈,再添上陽蹺、陰蹺、督脈、任脈,總共二十八脈,與天上的二十八宿相对应,用來划分昼夜的百刻。

古代文献记载,漏水下百刻,指的是以漏壶计时,晝夜共计百刻。这百刻用于划分晝夜,与天上的二十八宿相对应。

关于“氣行六尺日行二分”的说法,经过推算,应该是错误的。文献中原本写着“二分”,但根据推算,应该是“七釐半”。也就是说,人体气血运行速度,相当于每天行进七釐半,相当于每天行进1800分之七。这与古人观察到的天体运行规律相对应。

二百七十息(止)日行二十五分,甲乙。二十五分作二十分有奇。樓以五字為衍。馬雲。其下水計二刻。日行二十分一釐二毫。按、正文曰。二十五分者。蓋誤寫一釐二毫為五分也。張云。凡一百三十五息。水下一刻之度也。人氣當半周於身。脈行八丈一尺。故二百七十息。氣行於身一周。水下當二刻。日行當得二十分一釐六毫為正。

五百四十息(止)日行四十分,甲乙分下有有奇二字。馬雲。下水四刻。日行四十分二釐二毫。正文缺二釐二毫。張云。氣行一周。脈行三十二丈四尺。日行當得四十分三釐二毫為正。上文言二十五分者太多。本節言四十分者太少。此其所以有誤也。

白話文:

二百七十息,一天行二十五分,甲乙。二十五分約等於二十分再加上一些。樓以五字為衍。馬雲。其下水計二刻,一天行二十分一釐二毫。按,正文說二十五分,應該是誤將一釐二毫寫成五分。張云。凡一百三十五息,水下走一刻的距離。人氣在體內繞半圈,脈搏走八丈一尺。所以二百七十息,氣行於身一周,水下走二刻,一天行當得二十分一釐六毫才正確。

五百四十息,一天行四十分,甲乙分下有“有奇”二字。馬雲。下水四刻,一天行四十分二釐二毫。正文缺少二釐二毫。張云。氣行一周,脈搏走三十二丈四尺,一天行當得四十分三釐二毫才正確。上面說二十五分,數值偏大;本節說四十分,數值偏小。這就是有誤的原因。

二千七百息(止)五宿二十分,甲乙二十五分作二十分有奇。馬雲。日行五宿二十一分六釐。正文缺一分六釐。自此以下。當云五千四百息。氣行二十周於身。下水四十刻。日行十一宿七分二釐。又當云八千一百息。氣行三十周於身。下水六十刻、日行十六宿二十八分八釐。又當云一萬八百息。氣行四十周於身。下水八十刻。日行二十二宿一十四分四釐。

皆盡脈終矣,甲乙注王砯曰。此略而言之也。細言之。則常以一千周加一分。又十分分之六。乃奇分盡也。

並行一數也,張云。此釋上文交通二字之義。並行一數。謂並二十八脈通行一周之數也。

白話文:

兩千七百息(停止),五宿二十分,甲乙二十五分作二十分有餘。馬雲說,太陽每日運行五宿二十一分六釐。正文少一分六釐。從此以下,應該說五千四百息,氣行二十周於身,下水四十刻,太陽每日運行十一宿七分二釐。又應該說八千一百息,氣行三十周於身,下水六十刻,太陽每日運行十六宿二十八分八釐。再應該說一萬八百息,氣行四十周於身,下水八十刻,太陽每日運行二十二宿一十四分四釐。

所有脈象都已結束。甲乙注王砯說:這只是概括地說。詳細地說,每增加一千周,還要加一分,並且再將一分分成六份,這才是奇分盡數。

並行一數。張云說:這是解釋上面「交通」二字的意思。「並行一數」指的是二十八脈並行運行一周的數目。

凡行八百一十丈也,甲乙。凡上有氣字。也下有一日一夜五十營。以營五臟之精。不應數者。謂之狂生。所謂五十營者。五臟皆受氣也。三十三字。注云。此段舊在經脈根結之末。今移在此。

白話文:

總共行走八百一十丈,甲乙。大約上面有氣字。也下面有一日一夜五十營。用以營養五臟的精氣。不符合這個數量的,稱為狂生。所說的五十營,是指五臟都接受氣。共三十三個字。註解說,這段文字以前在經脈根結的末尾,現在移到這裡。

2. 營氣篇第十六

諸本無篇字。

營氣之道,內谷為寶,馬雲。此言營氣之運行。一如宗氣之所行也。(宗氣所行之次盡見於經脈篇此篇論營氣所行與宗氣無異辭雖不同而其次同也)宗氣者。大氣也。大氣積於胸中。出喉嚨。司呼吸。以行經隧。始於手太陰肺經。絡於肝經。積至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八百一十丈。如前篇五十營之所論者是也。營氣者。陰氣也。由中焦之氣。陽中有陰者。隨中焦之氣以降於下焦。而生此陰氣。故謂之清者為營。又謂之營氣出於中焦者是也。然此營氣者。必成於水穀所化精微之氣。故曰營氣之道。穀氣為寶。非穀氣不能生此營氣。非營氣不能生血也。道者脈氣所由行之經隧也。張云。內、納同。谷不入則營氣衰。故云內谷為寶。

白話文:

這段文字主要在闡述人體內營氣運行的原理。營氣是一種陰氣,由中焦的陽氣中生出,隨中焦之氣下降至下焦,形成清氣,也就是營氣。營氣的形成需要依賴水穀精微之氣的化生,因此說「營氣之道,穀氣為寶」,意思是營氣的運行需要依靠食物精華,沒有食物精華就無法產生營氣。營氣的運行路徑如同宗氣,始於手太陰肺經,絡於肝經,最終形成經脈,就像經脈篇中所描述的一樣。張云說「內、納同」,意思是人體需要從外界吸收食物,才能產生營氣,如果沒有食物,營氣就會衰弱,所以才說「內谷為寶」。

精專者,志云。精專者。中焦之汁。即化而為赤。布散之血。流溢於下焦。水火交濟而化赤者也。

故氣從太陰出,甲乙。出下有循臂內上廉五字。張云。此下言營氣運行之次。即前十二經脈之序也。

至跗上注大指間,馬上字接下句。恐非。

抵髀,甲乙。髀、作脾。馬雲。即陰陵泉、血海、箕門等穴。俱在髀之內廉。屬脾經穴。簡案、據下文注。腎、從腎注。心外之例。甲乙似是。

出䪼內,甲乙注。一作項內。馬以內字接下句。恐非。馬雲。目下為䪼顴髎等處。

從肝上注肺,甲乙。肺、作膈。

入頏顙之竅,志云。頏顙鼻之內竅。憂恚章曰。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頏顙不開。分氣、氣失也。

白話文:

精華凝聚者,就是所謂的精專。精專來自中焦的津液,經過轉化成為紅色,散布成為血液,流向下焦。這是水火交融轉化成紅色的結果。

所以氣從太陰經出來,接著循著手臂內側上行到肩部。這是指營氣運行的次序,也就是前面提到的十二經脈的順序。

到達腳踝上,注入大拇指之間。

抵達大腿內側,也就是脾經的穴位,包括陰陵泉、血海、箕門等。

從頸部內側出來,經過臉頰,從肝臟上行到膈肌。

進入鼻腔內,鼻腔不通暢,鼻涕流不停,就是因為氣機不通,氣血失衡的表現。

究於畜門,張云。究、深也。畜門、即喉屋上通鼻之竅門也。如評熱病論。啟玄子有云。氣衝突於畜門。而出於鼻。即此謂也。畜、臭同。許救切。志云。畜門鼻之外竅。究、終也。簡案、張所謂畜門。即頏顙耳。蓋頏顙者。喉屋上通於鼻之竅門。畜門者。鼻孔中通於腦之門戶。畜、嗅同。以鼻吸氣也。亦作齅、嗅。並許救切。

上循腹裡入缺盆,簡案、據上文之例。此下當有是任脈也四字。然骨空論。任督互稱。以其為一源也。故不別著任脈耶。

逆順之常也,志云。逆順者。謂經脈內外之血氣。交相逆順而行也。馬雲。或逆數。或順數。皆合常脈。其運行之次。無相失也。張云。前經脈篇。未及任督。而此始全備。是十四經營氣之序。樓氏全錄此篇。末引東垣云。十二經一脈也。略為十二分而已。

白話文:

研究「畜門」,張仲景解釋說,「究」指的是深入探究。而「畜門」就是喉嚨上部連通鼻子的通道。正如《熱病論》中,啟玄子所說:「氣衝擊到畜門,然後從鼻子出來」,指的就是這個。 這裡,「畜」和「臭」同音,意指鼻子的嗅覺。

至於「上循腹裡入缺盆」,根據上文的解釋,這裡應該是指「任脈」。不過,在《骨空論》中,任脈和督脈相互依存,被視為同一個源頭,所以沒有單獨提及「任脈」。

關於「逆順之常也」,指的是經脈內外氣血相互逆行順行。馬雲解釋說,無論是逆行還是順行,都符合常脈的運行規律,它們的運行順序沒有偏差。張仲景補充道,前面經脈篇中沒有提及任脈和督脈,而這裡才完整呈現了十四條經脈的氣血運行順序。樓氏在《全錄》中引用東垣的說法,認為十二經實際上是同一個脈,只是分為十二個部分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