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靈樞識》~ 卷五 (4)

回本書目錄

卷五 (4)

1. 衛氣篇第五十二

諸本無篇字。馬雲。內所論不止衛氣。止有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一句。今以名篇者。揭衛氣之為要耳。

五臟者(止)亭亭淳淳乎,甲乙作其氣內循於五臟。馬雲。人有五臟。精神魂魄。賴之以藏。人有六腑。水穀等物。賴之以化。六腑為表。其氣內連於五臟。而外則絡於支節。人有三焦。宗氣積於上焦。營氣出於中焦。衛氣出於下焦。下焦之氣。升於中焦。以達於上焦。而生此衛氣。衛氣陽性慓悍。行於皮膚分肉之間。乃浮而在外者也。故曰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營衛生會篇云衛在脈外)中焦之氣。降於下焦而生此營氣。營氣陰性精專。隨宗氣以行於經隧之中。故曰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營氣。(營在脈中)衛氣晝行於陽經。夜行於陰經。營氣由肺經以行於十二經。陰陽相隨。外內相貫。如環無端。運行不息。亭亭乎何其理之高且虛也。淳淳乎何其理之渾且微也。張云。亭、釋名曰停也。淳、廣韻曰清也。享亭淳淳乎。言停集雖多而不亂也。志云。合天地之亭毒。乃陰陽之化淳。亭亭淳淳。孰能窮之。簡案、前西域傳。注。水止曰亭。莊子則陽篇疏。淳淳、流動貌。志以老子亭毒。及其民淳淳釋之。恐非也。

知六腑之氣街者(止)無惑於天下,甲乙。六腑、作六經。無契字。石、作實。(王志亦作實)張云。街、猶道也。契、合也。紹、繼也。門戶出入之要地也。六腑主表。皆屬陽經。知六腑往來之氣街者。可以解其結聚。凡脈絡之相合相繼。自表自內。皆得其要。故曰契紹於門戶。石、猶實也。標本、本末也。知本知末。則雖天下之廣。何所不知。故可無惑於天下。馬雲。能知六腑之氣。往來有街。(氣有往來之街見下文非足陽明胃經之氣街)必能知所解所結所契所紹之門戶也。(契者合也紹者繼也)志云。知六腑之氣街。則知血氣之結於脈內者。解而通之。脈內之血氣。與脈外之氣血。相合相繼而行。則知出於氣街之門戶矣。簡案、甲乙為是。解結、紹、契、諸注。未明晰。

足太陽之本(止)目也,馬雲。足太陽膀胱經之本。在於足外跟以上五寸中。即附陽穴。(附陽本在外踝上三寸今曰跟上五寸則踝下至跟有二寸而踝上又三寸則當是附陽穴也)其標在於兩絡命門。命門者目也。即睛明穴。睛明左右有二。故曰兩絡。(按本經根結篇言太陽根於至陰結於命門命門者目也)志云。標者、猶樹之梢秒。絕而出於絡外之徑路也。本者、猶木之根干。經脈之血氣。從此而出也。

足少陽之本(止)耳也,甲乙注千金云。窗籠者。耳前上下脈。以手按之動者是也。馬雲。足少陽膽經之本在竅陰之間。(足第四指端去爪甲如韭葉)標在窗籠之前。窗籠者耳也。即聽宮穴。(根結篇同)

足少陰之本(止)兩脈也,千金無上字。三寸作二寸。馬雲。足少陰腎經之本。在內踝下上三寸中。即交信穴。其標在於背腎俞穴。與舌下兩脈。據根結篇。當是廉泉穴也。(根結篇云少陰起於湧泉結於廉泉)張云。內踝下上三寸。中踝下一寸。照、海也。踝上二寸。復溜、交信也。簡案、據千金內踝下二寸。考甲乙等無穴。疑是下字衍。三寸作二寸為是。復溜、交信。並在內踝上二寸。止隔一條筋。踝上三寸亦無穴。

足厥陰之本(止)在背腧也,馬雲。足厥陰肝經之本。在行間上五寸。所疑是中封穴。標在背之肝俞穴。(根結篇云厥陰根於大敦結於玉英)

足陽明之本(止)頰挾頏顙也,甲乙頰上有上字。無挾字。注云。九捲雲。標在人迎。頰上挾頏顙。馬雲。足陽明胃經之本在厲兌。標在人迎頰挾頏顙也。(根結篇雲陽明根於厲兌結於顙大顙大者鉗耳也)張云。厲兌、在足次趾端。人迎、在頰下挾結喉旁也。志云。頏顙者。鼻之上竅。以收洞涕者也。

足太陰之本(止)舌本也,馬雲。足太陰脾經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疑是三陰交穴。標在背之脾腧。與舌本廉泉穴也。(根結篇云太陰根於隱白結於太倉)張云。中封足厥陰經穴。前上四寸之中。當是三陰交也。背腧、即脾腧。舌本、舌根也。

手太陽之本(止)一寸也,甲乙注千金云。命門在心上一寸。千金原文。一寸作三寸。馬雲。手太陽小腸經之本。在手外踝之後。(疑養老穴)標在命門之上一寸。(疑是督脈經命門上即十三椎懸樞)張云。命門之上一寸。當是睛明穴上一寸。蓋睛明為手足太陽之會也。簡案、馬以命門為十四椎。非。

手少陽之本(止)外眥也,馬雲。手少陽三焦經之本。在手小指之四指間上二寸。(當是腋門穴)標在耳後之上角。(當是絲竹空)張云。耳後上角。當是角孫穴。下外眥。當是絲竹空也。

手陽明之本(止)合鉗上也,馬雲。手陽明大腸經之本。在肘骨中。(當是曲池穴)上至別陽。標在顏下。合於鉗上。(疑是胃經頭維穴)張云。別陽義未詳。手陽明上挾鼻孔。故標在顏下。顏、額庭也。鉗上即根結篇。鉗耳之義。謂脈由足陽明大迎之次。夾耳之兩旁也。

手太陰之本(止)腋內動也,馬雲。手太陰肺經之本。在寸口之中。即太淵穴。標在腋內動脈。即中府穴。張云。腋內動脈。天府穴也。

手少陰之本(止)背腧也,馬雲。手少陰心經之本。在銳骨之端。即神門穴。標在背之心俞穴。

手心主之本(止)下三寸也,甲乙無二寸中三字。馬雲。手心主。即手厥陰心包絡經之本。在掌後兩筋之間。即內關穴。標在腋下三寸。即天池穴。簡案、一下字恐剩文。

凡候此若(止)引而起之,甲乙。石、作實。馬雲。石當作實。張云。此諸經之標本上下。各有所候。在下為本。本虛則厥。元陽下衰也。下盛則熱。邪熱在下也。在上為標。上虛則眩。清陽不升也。上盛則熱痛。邪火上熾也。石、實也。絕而止之。謂實者可瀉。當決結其根而止其病也。引而起之。謂虛者宜補。當導助其氣而振其衰也。

請言氣街(止)脛氣有街,馬雲。首節帝言知六腑之氣街者。能知解結契紹於門戶。故以四街言之。(本經動輸篇有四俗即此是也)街者路也。張云。此四街者。乃胸腹頭脛之氣。所聚所行之道路。故謂之氣街。上文言各經有標本。此下言諸部有氣聚之所也。

故氣在頭者(止)踝上以下,張云。諸髓者。皆屬於腦。乃至高之氣所聚。此頭之氣街也。胸之兩旁為膺。氣在胸之前者止之膺。謂陽明少陰經分也。胸之後者在背俞。謂自十一椎膈膜之上。足太陽經諸臟之俞。皆為胸之氣街也。腹之背俞。謂自十一椎膈膜以下。太陽經諸臟之腧皆是也。其行於前者則衝脈。並少陰之經。行於腹與臍之左右動脈。即肓俞、天樞等穴。皆為腹之氣街也。止之於氣街。謂足陽明經穴。即氣衝也。承山足太陽經穴。以及踝之上下。亦皆足之氣街也。志云。止、盡也。止之於腦者。言頭氣之街。絡脈盡於腦也。簡案、志注。非。

取此者(止)予之,諸本在九、作在久。此本誤。當改。甲乙作久存之。馬雲。凡取此四街。宜用以九針論第七之毫針。必先按其處。而為時既久。其氣應手。乃以針刺之。志云。毫針微細之針。取氣之出於皮毛者也。按之在久者。候氣之至也。

所治者(止)難已也,甲乙。治、作刺。積下無痛字。張云。凡此者。皆四街所治之病。又若以新感之積。知痛而可移者。乃血氣所及。無固結之形也。故治之易已。若其不痛。及堅硬如石不動者。其積結已深。此非毫針能治矣。志云。曰暴曰新。非久積也。謂血氣之偕行而各有所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