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四 (15)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5)

1. 決氣篇第三十

諸本無篇字。馬雲。決論一氣六名之義。故名篇。志云。決、分也。決而和。故名篇。決氣謂氣之分判為六。而和合為一也。

以為一氣耳,樓氏云。精氣津液而脈六者。蓋精氣即衛氣。津液血脈即營血之異名。衛氣根於血。營血根於氣。故曰一氣也。

兩神相搏(止)是謂精,馬雲。易曰。男女構精。萬物化生。蓋當男女相構之時。兩神相合。而成所生男女之形。此精常先其身而生。有其精斯有其形。夫是之謂精也。張云。兩神、陰陽也。搏、交也。精、天一之水也。凡陰陽合而萬形成。無不先從精始。故曰常先身生。是謂精。即本神篇曰。兩精相搏謂之神。而此曰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蓋彼言由精以化神。此言由神以化精。二者若乎不同。正以明陰陽之互用者。即其合一之道也。

上焦開發(止)是謂氣,張云。上焦、胸中也。開發、通達也。宣、布散也。氣者人身之大氣。名為宗氣。亦名真氣。邪客篇曰。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刺節真邪論曰。真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也。營衛生會篇曰。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以傳於肺。五臟六腑皆以受氣。故能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溫潤。而溉養萬物者為氣也。

腠理(止)是謂津,張云。津者陽之液。汗者津之泄也。腠理者皮膚之隙。溱溱、滋澤貌。

谷入氣滿(止)是謂液,張云。淖澤、濡潤也。液者陰之津。谷入於胃。其氣滿而化液。故淖澤而注於骨。凡骨屬動舉屈伸。則經脈流行而泄其澤。故內而補益腦髓。外而潤澤皮膚。皆謂之液。愚按、津液本為同類。然亦有陰陽之分。蓋津者液之清者也。液者津之濁者也。津為汗而走腠理。故屬陽。液注骨而補腦髓。故屬陰。觀五癃津液別篇曰。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為其津。其留而不行者為液。其義正與此合。

中焦受氣(止)是謂血,張云。中焦者並胃中出上焦之下。凡水穀之入。必先歸胃。故中焦受谷之氣。取谷之味。輸脾達臟。由黃白而漸變為赤。以奉生身者。是謂之血。

壅遏營氣(止)是謂脈,張云。壅遏者。堤防之謂。猶道路之有封疆。江河之有涯岸。俾營氣無所迴避。而必行其中者。是謂之脈。然則脈者。非氣非血。而所以通於氣血者也。志云。壅培、助遏也。遮、蔽也。避、違避也。言經脈壅蔽。榮氣行於脈中。晝夜環轉。無所違逆。是謂脈。潘氏續焰云。壅遏猶言擁迫。使入隧道。而無別道可避也。

耳聾,張云。腎藏精。耳者腎之竅。故精脫則耳聾。

目不明,志云。目之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故氣脫者目不明。

白話文:

決氣篇第三十

各種版本沒有「篇」字。馬蒔說:「決」是討論一氣分為六種名稱的意義,因此以此為篇名。張志聰說:「決」是分別的意思,分別後又能調和,所以以此為篇名。「決氣」是指氣分為六種,但又能合而為一。

認為是一氣而已,樓氏說:精、氣、津、液、血、脈這六者,其實精氣就是衛氣,津液血脈則是營血的不同名稱。衛氣根源於血,營血根源於氣,所以說是一氣。

「兩神相搏」到「是謂精」:馬蒔說,《易經》提到:「男女交合,萬物化生。」當男女交合時,陰陽兩神相結合,形成所生子女的形體。這種「精」在身體形成之前就已產生,有了精才會有形體,這就是所謂的「精」。張介賓說:「兩神」指陰陽,「搏」是交合,「精」是天一之水。凡是陰陽結合而生成萬物,無不先從精開始,所以說「常先身生,是謂精」。《本神篇》說:「兩精相搏謂之神」,而此處說「兩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謂精」,前者是從精化為神,後者是從神化為精,看似不同,其實是說明陰陽互相作用的道理,正是它們合一的體現。

「上焦開發」到「是謂氣」:張介賓說,上焦在胸中,「開發」是通達的意思,「宣」是布散。「氣」是人體的大氣,稱為宗氣,也叫真氣。《邪客篇》說:「宗氣積聚在胸中,從喉嚨出來,貫通心脈而行呼吸。」《刺節真邪論》說:「真氣來自先天,與穀氣結合而充養全身。」《營衛生會篇》說:「人從食物中獲得氣,食物進入胃,傳輸到肺,五臟六腑都得到氣的滋養。」所以氣能溫煦皮膚、充養身體、潤澤毛髮,像霧露滋潤萬物一樣,這就是「氣」。

「腠理」到「是謂津」:張介賓說,津是陽的液體,汗是津的外洩。腠理是皮膚的縫隙,「溱溱」是滋潤的樣子。

「谷入氣滿」到「是謂液」:張介賓說,「淖澤」是濡潤的意思。液是陰的津液,食物進入胃後,氣滿而化為液,所以濡潤並注入骨骼。骨骼活動時,經脈運行而散佈其潤澤,因此內能補益腦髓,外能潤澤皮膚,都稱為「液」。按:津液本是同類,但也有陰陽之分。津是較清的液,液是較濁的津。津化為汗而走腠理,屬陽;液注入骨骼而補腦髓,屬陰。《五癃津液別篇》說:「三焦輸出氣,溫養肌肉、充實皮膚的是津,停留不運行的是液。」正與此意相合。

「中焦受氣」到「是謂血」:張介賓說,中焦在胃中,位於上焦之下。食物進入人體,必先歸於胃,所以中焦接受食物的氣,提取食物的精華,輸送到脾臟和五臟,由黃白色逐漸變為紅色,用以滋養生命,這就是「血」。

「壅遏營氣」到「是謂脈」:張介賓說,「壅遏」是像堤防一樣,如同道路有邊界、江河有岸,使營氣無法散逸而必須在其中運行,這就是「脈」。因此,脈既不是氣也不是血,而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張志聰說:「壅培」是助其運行,「遮」是遮蔽,「避」是違背,意思是經脈約束營氣,使其在脈中日夜循環,無所違逆,這就是「脈」。潘氏《續焰》說:「壅遏」如同擁迫,使營氣進入隧道而無其他路徑可走。

「耳聾」:張介賓說,腎藏精,耳朵是腎的竅,所以精脫失則耳聾。

「目不明」:張志聰說,眼睛能辨別五色是氣的華彩,所以氣脫失則視力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