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五 (43)
卷五 (43)
1. 百病始生篇第六十六
其著於伏沖之脈者(止)如湯沃之狀,張云。伏沖義如前。其上行者循背裡。絡於督脈。其下行者。注少陰之大絡。出於氣街。循陰股內廉。入膕中。故揣按於腹。(舊作股今改)則應手而動。若起其手。則熱氣上行於兩股間。此邪著伏沖之驗也。馬雲。以手揣摸其積。應手而動。舉手則熱氣下於兩股間。簡案、舉痛論曰。寒氣客於衝脈。則脈不通。則氣因之。故喘動應手矣。乃此之義也。
其著於膂筋(止)按之不得,張云。膂呂同。脊骨也。脊內之筋曰膂筋。故在腸胃之後。飢則腸空。故積可見。飽則腸滿蔽之。故積不可見。按之亦不可得也。
其著於輸之脈者(止)孔竅乾壅,張云。輸脈者。所以通血氣。若閉塞不通。則津液干壅如此。志云。輸之脈者。轉輸津液之脈。臟腑之大絡也。胃腑水穀之精。從胃之大絡。而注於臟腑之大絡。從臟腑之大絡。而出於皮膚。故積著於輸之脈。則脈道閉塞不通。津液不下。而皮毛之化竅乾塞也。此邪氣之從外而內。從上而下。以成其積也。
此邪氣之從外入內,從上下也,張云。此總結上文邪氣之起於陽者。必自外而內。從上而下也。樓云。此謂風雨襲陰之虛。病起於上而積生也。
厥乃成積也,甲乙厥下有止字。張云。此下言積之所以成也。
厥氣生足悗(止)日以成積,甲乙二悗字作溢。張云。此言寒氣下逆之成積者。厥氣、逆氣也。寒逆於下。故生足悗。謂肢節痛滯。不便利也。由脛寒而血氣凝澀。則寒氣自下而上。漸入腸胃。腸胃寒則陽氣不化。故為䐜脹。而腸外汁沫迫聚不散。則日以成積矣。
卒然多食飲(止)而積成矣,張云。此言食飲起居。失節之成積者也。卒然多食飲。謂食不從緩。多而暴也。腸胃運化不及。則汁溢膜外。與血相傳。乃成食積。如嬰童痞疾之類是也。又或起居用力過度。致傷陰陽之絡。以動其血瘀。血得寒汁沫相聚於腸外。乃成血積。此必縱肆口腹。及舉動不慎者。多有之。馬雲。如陽經之絡脈受傷。則血當外溢而為衄。如陰經之絡脈受傷。則血當內溢而去後有血。志云。陽絡者上行之絡脈。陰絡者下行之脈絡。
卒然外中於寒(止)積皆成矣,甲乙。憂怒、作憂恐。六輸、作穴輸。蘊里、作蘊裹。澀滲、作凝澀。張云。此言情志內傷。而挾寒成積者也。寒邪既中於外。憂怒復傷其內。氣因寒逆。則六經之輸不通。暖氣不行。則陰血凝聚。血因氣逆而成積。此必情性乖戾者。多有之也。樓云。此謂清濕襲陰之虛。病起於下而成積也。簡案、甲乙六字裡字。並誤。
憂思傷心(止)傷腎,甲乙浴下有水字。張云。傷心者病在陽。傷肺者病在氣。傷肝者病在血。傷脾者病在營衛。傷腎者病在真陰。凡傷臟者。皆病生於陰也。此節與下篇邪氣臟腑病形論者大同。樓云。此謂喜怒傷臟。病起於陰也。風雨襲陰之虛。則病起於上而生積。清濕襲陰之虛。則病起於下而成積。此內外三部皆受病。其積方成矣。
白話文:
百病始生篇第六十六
當邪氣附著於伏沖脈時,按壓腹部會感覺到脈動,若抬手則熱氣會上行至兩股之間,這是邪氣附著於伏沖脈的徵兆。伏沖脈上行沿背部內側連接督脈,下行則注入少陰經的大絡,從氣街出來,沿大腿內側進入膝窩。
若邪氣附著於脊骨旁的筋脈,飢餓時腸胃空虛,積聚的邪氣可見;飽食後腸胃充滿,積聚的邪氣被遮蔽,按壓也無法察覺。
若邪氣附著於輸送津液的脈絡,會導致脈道閉塞,津液無法運行,使皮膚毛孔乾燥阻塞。這是邪氣從外侵入體內,由上而下的過程,最終形成積聚。
寒氣從下逆上,會導致下肢疼痛、血氣凝滯,逐漸影響腸胃,使陽氣無法運化,腸外汁液聚積不散,日久形成積聚。
暴飲暴食或過度勞累,會使腸胃無法正常運化,汁液外溢與血液相混,形成食積或血積。若外感寒邪,加上憂怒內傷,會使經脈不通、氣血凝滯,進一步形成積聚。
憂思傷心、重寒傷肺、忿怒傷肝、醉飽傷脾、勞力傷腎,這些情志與外邪的損傷皆會影響臟腑功能,導致疾病從內部產生。風雨寒濕等外邪侵襲人體虛弱之處,或從上、或從下,最終形成積聚。內外三部的病變相互作用,積聚便由此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