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靈樞識》~ 卷五 (42)

回本書目錄

卷五 (42)

1. 百病始生篇第六十六

留而不去(止)溏出麋,張云。邪氣自經入臟。則傳舍於腸胃。而為奔向腹脹之病。寒則澄澈清冷。水穀不分。故為腸鳴飧泄。食不化熱。則溺垢下注。故為溏為麋。以麋穢如泥也。簡案、麋、糜古通用。及麋爛也。溏出麋。蓋謂腸垢赤白滯下之屬。張注似為麋鹿之屎。恐非也。馬則云。麋者谷之不化也。志同。則與上文飧泄何別。誤尤甚。

留而不去(止)息而成積,馬雲。募原之間者。即皮裡膜外也。張云。腸胃之外。募原之間。謂皮裡膜外也。是皆隱蔽曲折之所。氣血不易流通。若邪氣留著於中。則止息成積。如瘧痁之屬也。志云。募原者。腸胃外之膏膜。樓氏綱目。從是。故虛邪之中人也。至舍於腸胃之外。募原之間為一節。注云。以上數端。皆邪氣襲虛。留而不解去。以次相傳。未曾留著。無有定所。若留著而有定所。則不能傳矣。所謂留著者。當如下文法云。

或著孫脈(止)不可勝論,甲乙。孫脈、作孫絡。志云。伏沖者。伏行於腹之衝脈。募原者。腸胃之脂膜也。膂筋者。附於脊膂之筋。緩筋者。循於腹內之筋也。此數者。在於腸胃之前後左右。邪隨著而為積。邪之淫溢。不可勝數也。簡案、張云。募原如手太陰中腑為募。太淵為原之類也。緩筋、支別之柔筋也。此說不可從。志注為是。蓋緩筋即宗筋也。王氏痿論注云。橫骨上下齊兩旁豎筋。正宗筋也。此可以證下文云。其著於緩筋也。似陽明之積。乃與痿論衝脈者。經脈之海也。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相符。

臂手(止)故時切痛,甲乙。臂手、作擘乎。(注云擘音拍破盡也)句、作拘。腸胃之間。之間作外。無水字。䐜上有腹字。無張字。張云。凡絡脈之細小者。皆孫絡也。句、拘也。邪著孫絡成積者。其積能往來上下。蓋積在大腸小腸之絡。皆屬手經。其絡浮而淺。緩而不急。不能句積而留止之。故移行於腸胃之間。若有水則湊滲注灌。濯濯有聲。若有寒。則為脹滿及雷鳴。相引時為切痛。簡案、臂手、作擘。於義易通。

其著於陽明之經(止)益小,張云。足陽明經。挾臍下行。故其為積則挾臍而居也。陽明屬胃。受水穀之氣。故飽則大。飢則小。

其著於緩筋也(止)飢則安,張云。緩筋在肌肉之間。故似陽明之積。飽則肉壅故痛。肌則氣退故安。志云。緩筋者。經於腹內之筋。故有似乎陽明之積。飽則脹故痛。肌則止而安也。

其著於腸胃之募原也(止)飢則痛,張云。腸胃募原。痛連緩筋。飽則內充外舒故安。飢則反是故痛。志云。募原者。腸胃之膏膜。飽則津液滲潤於外。故安。飢則乾躁故痛也。

白話文:

百病開始發生的原因

滯留不去,導致糞便稀爛如泥: 邪氣從經絡進入臟腑,就會傳到腸胃,引起腹部脹滿的疾病。如果是寒邪,糞便就會清澈而冰冷,水和食物無法分辨,所以會出現腸鳴和未消化食物的腹瀉。如果是食物沒有消化,產生熱,就會導致尿液混濁,出現大便稀爛如泥的狀況。這裡說的「麋」,指的是像泥土一樣穢濁。古代「麋」和「糜」通用,指的是腐爛的意思。「溏出麋」是指腸道中的穢物像赤白分泌物一樣排出。有人認為「麋」是指鹿的糞便,恐怕不對。也有人說「麋」是指沒有消化的穀物,但這和前面的「飧泄」意思相同,更不恰當。

滯留不去,逐漸形成積聚: 邪氣停留在身體的膜外,也就是皮膚和肌肉之間的間隙,這些地方比較隱蔽,氣血不容易流通。如果邪氣停留在這裡,就會慢慢形成積聚,就像瘧疾之類的疾病。這個「募原」指的是腸胃外面的脂肪膜。邪氣侵入人體,如果跑到腸胃之外的膜外,就會形成一個節點。以上所說的,都是邪氣侵襲虛弱的身體,如果沒有及時去除,就會依次傳遞,而且這些邪氣的停留位置是不固定的,如果固定下來,就不能再傳遞了。所謂的「留著」,就是指下面要說的這些情況。

邪氣附著在孫脈,情況複雜難以一一說明: 「孫脈」也叫做「孫絡」。這裡說的「伏沖」是指在腹部潛行的衝脈,「募原」是指腸胃的脂肪膜,「膂筋」是指附著在脊柱上的肌肉,「緩筋」是指在腹部內部的肌肉。這些肌肉和膜組織都在腸胃的前後左右,邪氣會隨著它們而積聚,邪氣的散佈情況非常複雜,數不勝數。有人認為「募原」就像手太陰經的腑和太淵一樣,而「緩筋」是指分支的柔軟肌肉,這種說法不可取。也有人認為「緩筋」就是宗筋,這和後面的說法相符。有人說,橫骨上下兩旁的豎筋就是宗筋,這可以驗證後面的說法:「邪氣附著在緩筋,會像陽明的積聚」。衝脈是經脈的海洋,負責輸送營養物質到身體各處,它和陽明經在宗筋處匯合。

邪氣停留在手臂和手部,所以會時常產生切割般的疼痛: 這裡的「臂手」應該是「擘乎」(擘是撕裂的意思)。邪氣停留在孫絡形成積聚,積聚會上下移動,因為積聚在大腸小腸的絡脈,這些絡脈都屬於手經,它們比較浮淺、緩慢,不能固定積聚。所以積聚會在腸胃之間移動,如果有水,就會滲透灌注,發出聲音,如果有寒,就會脹滿,產生雷鳴般的聲音,並且時常產生切割般的疼痛。「臂手」應當作「擘」,這樣在意思上會比較通順。

邪氣附著在陽明經,積聚會變小: 足陽明經從肚臍向下延伸,所以積聚也會在肚臍附近。陽明經屬於胃,負責接收水穀之氣,所以吃飽了,積聚就會變大,飢餓了,積聚就會變小。

邪氣附著在緩筋,飢餓時會比較舒服: 緩筋在肌肉之間,所以積聚會像陽明經的積聚。吃飽了,肌肉會壅塞,所以會感到疼痛,飢餓了,氣血會退散,所以會比較舒服。也有人說,緩筋是指在腹部內部的肌肉,所以會像陽明經的積聚。吃飽了,會脹滿而疼痛,飢餓了,就會停止疼痛而感到舒服。

邪氣附著在腸胃的脂肪膜,飢餓時會感到疼痛: 腸胃的脂肪膜,疼痛會連帶到緩筋。吃飽了,內部會充盈,外部會舒展,所以會感到舒服;飢餓了,情況正好相反,所以會感到疼痛。還有人說,脂肪膜吃飽了,津液會向外滲潤,所以會感到舒服,飢餓了,會變得乾燥,所以會感到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