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五 (41)
卷五 (41)
1. 百病始生篇第六十六
夫百病之始生也(止)不可勝數,張云。百病始生。無非外感內傷。而復有上中下之分也。喜怒不節。五志病也。內傷於臟。故起於陰。清濕襲虛。陰邪之在表也。故起於下。風雨襲虛。陽邪之在表也。故起於上。受病之始。只此三部。至其浸淫流泆。則變有不可勝數矣。
先師,張云。先進之稱也。
風雨寒熱(止)分為三員,甲乙。相得、作相搏。肉堅、作肉間。員、作真。馬雲。上文言風雨寒暑清濕。而此曰風雨寒熱。又曰疾風暴雨。辭不同而均之為外感也。然此諸外感者。不得天之虛邪。則不能傷人也。(虛邪見本經九宮八風等篇)又不得之人之本虛。亦不能傷人也。此以天之虛。人身形之虛。兩虛相得。所以諸邪得以客其形耳。若天有實風。(九宮八風篇以從其所居之鄉來為實風主生長養萬物)人有實氣。則兩實相逢。眾人肉堅。必不客其形矣。三員、猶言三部也。蓋人身大體。自縱而言之。則以上中下為三部。自橫而言之。則以在表在裡半表半裡為三部。故謂之上下中外之三員也。張云。三員如下文虛邪之中人。病因表也。積聚之已成。病因內也。情欲之傷臟。病在陰也。即內外三部之謂。志云。此論風雨傷上。下節論情濕傷下。末節論喜怒傷中。而分為三員也。簡案、據有一外字。張注為是。員數也。故馬注為部。
是故(止)故皮膚痛,甲乙。抵、作稍。張云。此下言陽邪傳舍之次也。邪之中人。必由表入里。始於皮膚。表虛則皮膚緩。故邪得乘之。邪在表則毛髮豎立。因而淅然。寒邪傷衛。則血氣凝滯。故皮膚為痛。凡寒邪所襲之處。必多痠痛。察系何經。則在陰在陽。或深或淺。從可知矣。診表證者。當先乎此也。此下百病始生之義。與皮部論大同。
留而不去(止)大經乃代,甲乙。其痛之時息。作其病時痛時息。張云。邪在皮毛。當治於外。留而不去。其入漸深。則傳舍於絡脈。絡淺於經。故痛於肌肉之間。若肌肉之痛。時漸止息。是邪將去絡而深。大經代受之矣。簡案、馬以代為脈代中止之義。非也。志云。大經者。經隧也。經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蓋大經即經脈對絡。而謂之大經。志注恐誤。
留而不去(止)喜驚,張云。絡浮而淺。經隱而深。邪氣自絡入經。猶為在表。故灑淅惡寒。然經氣連藏。故又喜驚也。
留而不去(止)乃強,甲乙。四肢則肢節痛、作四節即痛四字。張云。凡諸輸穴。皆經氣聚會之處。其所留止。必在關節溪谷之間。故邪氣自經傳舍於輸。則六經為之不通。而肢節腰脊。為痛為強也。
留而不去(止)身痛,張云。伏沖之脈。即衡脈之在脊者。以其最深。故曰伏沖。歲露篇曰。入脊內注於伏沖之脈是也。邪自經輸。留而不去。深入於此。故為體重身痛等病。簡案、伏沖之脈。即瘧論伏膂之脈。馬以伏膂之脈。為下文所謂膂筋。誤。
白話文:
百病始生篇第六十六
百病的產生原因不勝枚舉。張仲景說,百病的開始,無非是外感和內傷,又可以分為上、中、下三部分。喜怒不節,導致五臟受損,屬於內傷,病因在於陰氣不足,故而發病於下焦。外感寒濕,陰邪侵犯肌表,故而發病於下焦。外感風雨,陽邪侵犯肌表,故而發病於上焦。疾病的初始,就只有這三種情況。但隨著疾病的發展蔓延,變化就會無數多端了。
「先師」指的是前輩,是尊稱。
風、雨、寒、熱等邪氣,可分為上、中、下三部。它們互相影響,或互相搏鬥。文中「員」指「部」、「真」。馬氏注釋說,上文中提到風雨寒暑清濕,這裡說風雨寒熱,以及疾風暴雨,雖然詞彙不同,但都指外感。然而,這些外感邪氣,若沒有人體的虛弱之氣,就無法傷害人體(詳見《本經》九宮八風等篇)。同樣,若沒有人體本身的虛弱,外邪也無法傷害人體。這是因為天地的虛弱和人體的虛弱,兩者結合,所以邪氣才能侵入人體。如果天地有充沛的風氣(《九宮八風篇》中認為風氣依據其所居之鄉而為實風,主生長養萬物),人體也有充足的元氣,那麼,兩者相遇,人體強健,邪氣就必然無法侵入。三部,猶言三焦。人體大致可以從縱向上分為上、中、下三部;從橫向上分為表、裡、半表半裡三部。所以稱為上、中、下、外四部,也就是所謂的三部。張仲景認為,三部是指:外邪侵入肌膚,病因在表;積聚已成,病因在裡;情欲損傷臟腑,病因在陰,也就是內外三部的意思。此篇論述風雨傷及上焦,下節論及寒濕傷及下焦,末節論及喜怒傷及中焦,故分為三部。
所以,皮膚疼痛,邪氣首先侵犯肌膚,外邪侵入人體,必然要由表及裡,始於皮膚。肌表虛弱,皮膚鬆弛,邪氣就能乘虛而入。外邪在表,毛髮就會豎立,因而感到發冷。寒邪損傷衛氣,血氣就會凝滯,所以皮膚疼痛。凡是寒邪侵犯的地方,都會痠痛。觀察疼痛部位屬於哪條經脈,以及是在陰經還是陽經,或者深淺程度,就能判斷了。診斷表證,應該首先考慮這個方面。這與《皮部》論述百病始生的意義大致相同。
疼痛持續不去,邪氣會深入經脈,疼痛時發時止,邪氣在皮毛,應該從外治療。如果疼痛持續不愈,就會逐漸深入,傳入絡脈。絡脈比經脈淺,所以疼痛於肌肉之間。如果肌肉疼痛時有時無,那是因為邪氣將要離開絡脈而深入經脈,大經脈將要承受邪氣了。
疼痛持續不愈,會讓人感到害怕驚恐,絡脈淺表,經脈深在。邪氣從絡脈侵入經脈,仍然屬於表證,所以會感到發冷惡寒。但是,經脈與臟腑相連,所以又會感到驚恐。
疼痛持續不愈,會導致四肢關節疼痛,凡是輸穴,都是經氣聚集的地方,邪氣停留的地方,一定在關節或溪谷之間。所以,邪氣從經脈傳入輸穴,就會導致經脈不通,而導致四肢關節、腰脊疼痛和強直。
疼痛持續不愈,會導致全身疼痛,伏衝脈,就是脊柱上的衡脈,因為它最深在,所以稱為伏衝。 邪氣從經脈、輸穴,持續不愈,深入到此,就會導致身體沉重、全身疼痛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