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五 (41)

回本書目錄

卷五 (41)

1. 百病始生篇第六十六

夫百病之始生也(止)不可勝數,張云。百病始生。無非外感內傷。而復有上中下之分也。喜怒不節。五志病也。內傷於臟。故起於陰。清濕襲虛。陰邪之在表也。故起於下。風雨襲虛。陽邪之在表也。故起於上。受病之始。只此三部。至其浸淫流泆。則變有不可勝數矣。

先師,張云。先進之稱也。

風雨寒熱(止)分為三員,甲乙。相得、作相搏。肉堅、作肉間。員、作真。馬雲。上文言風雨寒暑清濕。而此曰風雨寒熱。又曰疾風暴雨。辭不同而均之為外感也。然此諸外感者。不得天之虛邪。則不能傷人也。(虛邪見本經九宮八風等篇)又不得之人之本虛。亦不能傷人也。此以天之虛。人身形之虛。兩虛相得。所以諸邪得以客其形耳。若天有實風。(九宮八風篇以從其所居之鄉來為實風主生長養萬物)人有實氣。則兩實相逢。眾人肉堅。必不客其形矣。三員、猶言三部也。蓋人身大體。自縱而言之。則以上中下為三部。自橫而言之。則以在表在裡半表半裡為三部。故謂之上下中外之三員也。張云。三員如下文虛邪之中人。病因表也。積聚之已成。病因內也。情欲之傷臟。病在陰也。即內外三部之謂。志云。此論風雨傷上。下節論情濕傷下。末節論喜怒傷中。而分為三員也。簡案、據有一外字。張注為是。員數也。故馬注為部。

是故(止)故皮膚痛,甲乙。抵、作稍。張云。此下言陽邪傳舍之次也。邪之中人。必由表入里。始於皮膚。表虛則皮膚緩。故邪得乘之。邪在表則毛髮豎立。因而淅然。寒邪傷衛。則血氣凝滯。故皮膚為痛。凡寒邪所襲之處。必多痠痛。察系何經。則在陰在陽。或深或淺。從可知矣。診表證者。當先乎此也。此下百病始生之義。與皮部論大同。

留而不去(止)大經乃代,甲乙。其痛之時息。作其病時痛時息。張云。邪在皮毛。當治於外。留而不去。其入漸深。則傳舍於絡脈。絡淺於經。故痛於肌肉之間。若肌肉之痛。時漸止息。是邪將去絡而深。大經代受之矣。簡案、馬以代為脈代中止之義。非也。志云。大經者。經隧也。經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蓋大經即經脈對絡。而謂之大經。志注恐誤。

留而不去(止)喜驚,張云。絡浮而淺。經隱而深。邪氣自絡入經。猶為在表。故灑淅惡寒。然經氣連藏。故又喜驚也。

留而不去(止)乃強,甲乙。四肢則肢節痛、作四節即痛四字。張云。凡諸輸穴。皆經氣聚會之處。其所留止。必在關節溪谷之間。故邪氣自經傳舍於輸。則六經為之不通。而肢節腰脊。為痛為強也。

留而不去(止)身痛,張云。伏沖之脈。即衡脈之在脊者。以其最深。故曰伏沖。歲露篇曰。入脊內注於伏沖之脈是也。邪自經輸。留而不去。深入於此。故為體重身痛等病。簡案、伏沖之脈。即瘧論伏膂之脈。馬以伏膂之脈。為下文所謂膂筋。誤。

白話文:

《百病始生篇第六十六》

疾病的產生,原因繁多難以計數。張氏說:百病初起,不外乎外感與內傷,又可分為上、中、下三部分。情緒失控如喜怒過度,屬於五志致病,內傷臟腑,因此病起於陰分;清濕之邪趁虛侵襲,屬於陰邪在表,因此病起於下部;風雨之邪趁虛侵襲,屬於陽邪在表,因此病起於上部。疾病初起時,僅限於這三部分,但若邪氣擴散蔓延,則變化無窮,難以計數。

「先師」:張氏解釋為對前輩的尊稱。

「風雨寒熱」至「分為三員」:《甲乙經》中「相得」作「相搏」,「肉堅」作「肉間」,「員」作「真」。馬氏說:前文提到風雨寒暑清濕,此處又說風雨寒熱、疾風暴雨,用詞不同但均指外感病邪。然而,這些外邪若未遇天時虛邪(虛邪見《靈樞·九宮八風》等篇),或人體本身不虛弱,便無法傷人。唯有天時之虛與人體之虛相合,邪氣才能侵襲人體。若天有實風(《九宮八風》篇認為從正位而來的風為實風,主生長養萬物),人有充實的正氣,兩者相遇,則眾人肌肉堅實,邪氣便無法侵襲。「三員」即指三部,從縱向看可分為上、中、下三部,從橫向看可分為表、裡、半表半裡三部,故稱為「上下中外之三員」。張氏認為「三員」指外感邪氣傷表、積聚病在內、情慾傷臟在陰,即內外三部之義。志氏則認為此段論風雨傷上,後文論情濕傷下,末段論喜怒傷中,故分為三部分。簡案認為「員」即「數」,故馬氏解釋為「部」。

「是故」至「故皮膚痛」:《甲乙經》中「抵」作「稍」。張氏說:此段說明陽邪傳變的次序。邪氣侵人必由表入裡,始於皮膚。若表虛則皮膚鬆弛,邪氣乘虛而入。邪在表時,毛髮豎立,身體發冷顫抖;寒邪傷衛氣,血氣凝滯,故皮膚疼痛。凡寒邪侵襲之處,多見痠痛,可根據疼痛部位判斷病在何經、陰陽深淺。診斷表證時,應先注意此點。此段與《皮部論》大意相同。

「留而不去」至「大經乃代」:《甲乙經》中「其痛之時息」作「其病時痛時息」。張氏說:邪在皮毛時應治其外,若留而不去,逐漸深入,則傳至絡脈。絡脈淺於經脈,故痛在肌肉間。若肌肉疼痛時作時止,表示邪氣將離開絡脈,深入經脈,由大經承接。簡案認為馬氏將「代」解釋為脈象代中止,不正確。志氏認為「大經」指經隧,即五臟六腑的大絡,但此處「大經」應是相對於絡脈而言的經脈,志氏之說可能有誤。

「留而不去」至「喜驚」:張氏說:絡脈浮淺,經脈隱深,邪氣由絡入經,仍在表分,故惡寒顫抖。但經氣連通臟腑,故又易發驚。

「留而不去」至「乃強」:《甲乙經》中「四肢則肢節痛」作「四節即痛」。張氏說:輸穴是經氣聚會之處,邪氣停留必在關節溪谷之間,故邪氣由經傳至輸穴時,六經不通,肢節腰脊疼痛僵直。

「留而不去」至「身痛」:張氏說:「伏沖之脈」即脊柱內的衝脈,因其位置最深,故稱伏沖。《歲露篇》提到「入脊內注於伏沖之脈」即此。邪氣由經輸深入伏沖之脈,停留不去,故導致體重身痛等症。簡案指出「伏沖之脈」即《瘧論》中的「伏膂之脈」,馬氏誤將其解為後文的「膂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