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四 (20)
卷四 (20)
1. 脹論篇第三十五
央央然,張云。困苦貌。
濯濯,張云。腸鳴水聲也。馬雲。按邪氣臟腑病形篇。有大腸者諸證。與此同。
氣癃,張云。膀胱氣閉。小水不通也。
輕輕然,甲乙作殼殼然。
久塞其空,馬雲。虛則補之。其穴空。皆正氣充塞。志云。塞其空者。外無使經脈膚腠疏空。內使臟腑之神氣充足。自無厥逆之患矣。此良工治未病也。張氏醫通云。按諸脹統言無問虛實。工在疾瀉。次云補虛瀉實。神歸其室。二說相左。其義何居。原夫諸脹之因。良由衛氣僭逆。故宜疾瀉以下其氣。氣下則脹消矣。衛為水穀之悍氣。常行脈外。不能入於脈。今以僭逆過甚。乃並居營分而入於脈。則為脈脹。衛氣並脈循分肉間。則為膚脹。故昭揭於臟腑諸脹之前。且言凡此諸脹。其道在一。故其治總不越針三里。以疾瀉之也。明知逆順者。知胃逆之甚與不甚也。針數不失者。隨近遠之一下三下也。
然後厥氣在下,甲乙。後、作而。
乃合為脹,甲乙。合、作舍。
合之於真,三合而得,張云。不得其真。所以生惑。脹雖由於衛氣。然有合於血脈之中者。在經脈也。有合於臟者。在陰分也。有合於腑者。在陽分也。三合既明。得其真矣。志云。元真之氣。通會於腠理。與營衛合併。而充行於形身者也。故營衛二氣。合之於真元三合。而得其厥逆之因矣。簡案、即上文三者皆存焉之義。
不下者,張云。脹不退也。
陷於肉肓而中氣穴者也,張云。上文云。一下三下者。言針當必陷於肉肓。亦必中於氣穴。然後可以取效也。張注痹論肓膜云。肓者。凡腔腹肉理之間。上下空隙之處。皆謂之肓。不獨以胸膈為言。姚氏云。按金匱玉函曰。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理者。是皮膚臟腑之文理也。夫臟腑之文理。乃臟腑募原之肉理。而肉理之中有脈系。衛氣陷於肓膜。而入於脈絡。故當取之氣穴。王芳侯云。按素問有氣府論。氣穴論。總屬手足三陰三陽之經脈。而分府與穴者。謂腑者藏也。壓遏血氣之藏於內也。穴者窟也。氣從此而出入者也。
必更其道,張云。三而不下。必未得其所也。故當更穴再刺之。
必審其𣍨,張云。唇瘍曰𣍨。蓋脹之微甚。必見於唇。故當審之於此。以察其虛實。然𣍨字未妥。必脈字誤也。簡案、𣍨又作𧧂。即診同。難經本義。劉仁木序。𣍨、𣍨深淺是也。
白話文:
脹論篇第三十五
「央央然」指的是肚子脹起來,像要撐破似的,讓人感到困苦難受的樣子。
「濯濯」指的是肚子裡腸鳴,發出水聲。這跟《黃帝內經》提到的邪氣影響臟腑導致的疾病症狀,尤其是大腸相關的症狀是類似的。
「氣癃」指的是膀胱的氣閉塞不通,導致小便無法順利排出。
「輕輕然」有的版本寫作「殼殼然」,指的是肚子發出像殼一樣的聲音。
「久塞其空」指的是如果虛弱就要補益,經脈氣穴空虛,要用正氣填補,保持經脈暢通,讓臟腑神氣充足,這樣就不會有氣逆的危險了。這是高明的醫生在疾病尚未發生時就先進行治療。張氏的《醫通》認為,所有脹的治療不論虛實,都應先將邪氣瀉掉,然後再根據虛實情況進行補瀉,讓神氣歸位。這兩種說法看似矛盾,其實是有道理的。脹的根本原因是因為衛氣逆亂,所以要先用瀉法把氣降下來,氣降了,脹就消了。衛氣是水穀精氣中強悍的部分,一般在脈外運行,不會進入脈內。但如果衛氣逆亂太過,就會進入營分,充斥脈中,形成脈脹。衛氣在脈與肌肉之間運行,就會形成膚脹。所以要先說明這些脹的原因,再說它們的治療方法是相同的,都應該針刺足三里穴,用瀉法來治療。知道順逆指的是知道胃氣逆亂的程度,針刺的次數不失誤指的是根據病情的遠近,或針刺一下,或針刺三下。
「然後厥氣在下」有的版本寫作「而後」。
「乃合為脹」有的版本寫作「乃舍」。
「合之於真,三合而得」的意思是,如果沒有把握住疾病的本質,就會產生疑惑。脹雖然是衛氣的問題,但它可能與血脈、臟腑相關。脹與血脈結合是在經脈中,與臟結合是在陰分,與腑結合是在陽分。了解了這三種結合,就能把握疾病的本質。真正的元氣在腠理中與營衛之氣結合,充滿全身。所以營衛二氣結合,與元氣三者合一,就能找到氣逆的原因。簡單來說,就是上述三種情況都存在。
「不下者」指的是脹沒有消退。
「陷於肉肓而中氣穴者也」指的是,針刺時要扎入肉理間隙,並且要刺中氣穴,這樣才能起效。張注釋《痹論》的「肓膜」時說,肓指的是腹腔內各處肌肉間的空隙,而不僅僅是胸膈。姚氏認為,腠是三焦通會元真之氣的地方,理是皮膚臟腑的紋理。臟腑的紋理是指臟腑的募穴和原穴所在的肌肉紋理,肌肉紋理中有脈絡。衛氣陷入肓膜,進入脈絡,所以要針刺氣穴。王芳侯認為,《素問》有氣府論和氣穴論,都屬於手足三陰三陽經脈。所謂府,指的是藏,是壓抑血氣的地方;穴,指的是窟,是氣出入的地方。
「必更其道」指的是,如果針刺了三次沒有效果,就說明沒有找到正確的穴位,應該換個穴位再次針刺。
「必審其𣍨」指的是,嘴唇上的潰瘍稱為𣍨,脹的輕重程度會反映在嘴唇上,所以要仔細觀察嘴唇來判斷虛實。但「𣍨」字可能不對,應該是「脈」字的誤寫。簡單來說,「𣍨」又寫作「𧧂」,意思與「診」相同。《難經本義》中劉仁木的序文說,「𣍨」是指診斷時要區分深淺。
2. 五癃津液別篇第三十六
馬雲。別、彼劣切。內論五液而病為水脹。則必為癃。故名篇。張云。五液者。陰精之總稱也。本篇以溺、汗、泣、唾、水。故名曰五。宣明五氣篇曰。五臟化液。心為汗。肺為涕。肝為淚。脾為涎。腎為唾。是為五液。決氣篇曰。精、氣、津、液、血、脈。其辨有六。又道家曰。
涕、唾、精、津、汗、血、液。其名則七。皆無非五液之屬耳。志云。水穀所生之津液。各走其道。別而為五。如五道癃閉。則為水脹。五別者。為汗、為溺、為唾、為淚、為髓。五癃者。液不滲於腦而下流。陰陽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而津液不化。水穀留於下焦。
不得滲於膀胱。則水溢而為水脹。因以名篇。上章論氣脹之因。此章論水脹之因。得其因則知所以治矣。簡案、本篇末云。此津液五別之順逆也。甲乙載本篇文。亦云津液五別。此云五癃。未詳所取義。疑文字差訛。
為溺與氣,馬雲。天寒則腠理閉。內之氣與濕俱不行。其水下留於膀胱。則為前溺與後氣耳。
各走其道,張云。五常四海。各因經以受水穀之氣味。故津液隨化而各走其道。
其流而不行者,甲乙。流、作留。張云。周流於血脈之間。而不散行於外。注於臟腑。益於精髓而為之液。志云。流者淖澤注於骨。補益腦髓。灌精而濡空竅者也。
聚沫則痛,張云。或為寒邪所感。則液凝留於肌肉之間。故汁沫聚而為痛。簡案、與周痹同義。
為溺其氣,張云。腠理閉密。則氣不外泄。故氣化為水。水必就下。故留於膀胱。然水則氣也。水聚則氣生。氣化則水注。故為溺與氣。志云。氣者膀胱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而出者為溺。藏於膀胱者。化生太陽之氣。簡案、氣未詳何氣。馬為失氣。近是。見前。
五臟六腑(止)腎為之主外,張云。此二節言津液之為涕泣也。心總五臟六腑。為精神之主。故耳目肺肝脾腎。皆聽命於心。是以耳之聽。目之視。無不由乎心也。肺朝百脈而主治節。故為心之相。肝主謀慮決斷。故為心之將。脾主肌肉而護養臟腑。故為心之衛。腎主骨而成立其形體。故為心之主外也。
故五臟六腑(止)泣出矣,甲乙。與肺、作急肺。似是。泣、作涎。張云。心為臟腑之主。故五臟之系。皆入於心。心之總系。復上貫於肺。通於喉而息由以出。故心悲則系急而肺葉舉。液即隨之而上溢。然心系與肺。本不常舉。故有乍上乍下。當其氣舉而上。則為咳為泣也。凡人之泣甚而繼以嗽者。正以氣並於上。而奔遏於肺耳。按、口問篇曰。心者。五臟六腑之主也。目者。宗脈之所聚也。上液之道也。口鼻者。氣之門戶也。故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搖則宗脈感。液道通。故涕泣出焉。
白話文:
五癃津液別篇論述了水腫的成因,認為是體內五種津液運行受阻所致。這五種津液指汗、尿、唾液、淚液和腦髓液。它們由水穀精華所化生,各自循行於不同的經絡。若五種津液的運行受阻,導致它們不能正常排出,就會積聚於體內,造成水腫。
文中提到,天冷時,體表腠理閉塞,氣血運行受阻,水分滯留在膀胱,就會出現尿少或氣短的症狀。五臟的精氣通過經絡輸送水穀精華,化生為津液,各自循行於不同的經脈。若津液不能正常運行,就會滯留在體內,影響臟腑功能。津液若聚集在肌肉之間,則會感到疼痛。
文中還闡述了尿液的形成:腠理閉塞,氣無法外泄,則氣化為水,水下流於膀胱形成尿液。氣與水互相依存,氣化則水注,水聚則氣生。
最後,文章論述了淚液的產生:心主五臟六腑,為精神之主,其他臟腑均受其統轄。悲傷時,心氣上衝,影響肺氣,導致津液上溢,形成哭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