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四 (19)
卷四 (19)
1. 脹論篇第三十五
其脈大(止)陽為腑,馬雲。脈見於寸口。其脈大者。以邪氣有餘也。其脈堅者。以邪氣不散也。其脈澀者。以氣血澀滯也。故為脹。然脈大而堅者為陽脈。其脹在六腑。脈澀而堅者為陰脈。其脹在五臟也。張云。大都洪大之脈。陰氣必衰。堅強之脈。胃氣必損。故大堅以澀。則病當為脹。一曰脈病在陰。則脹在臟。脈病在陽。則脹在腑。亦通。
三者皆存焉,甲乙。三、作二是。志云。此病在氣而及於臟腑血脈之有形。故三者皆存焉。
郭胸脅,甲乙。郭、作廓。張云。排擠於臟腑之外。以胸脅為郭。而居於皮膚之中。是即脹之所舍。
匣匱之藏禁器,說文。匣、匱也。又匣匱也。載侗六書。故今通以臟之大者為匱。次為匣。小為櫝。簡案、禁器、蓋禁秘之器。
願聞其故,馬雲。此處必闕。乃岐伯言。張志同。
臟腑之郭也,甲乙。郭上有城字。張云。胸腹者。所以保障五內。故為臟腑之郭。
宮城,馬雲。按黃帝時本紀。記其民不習偽。官不懷私。市不預價。城郭不閉。則此時有宮城矣。張云。膻中、胸中也。肺覆於上。膈膜障於下。為清虛周密之宮。心主之所居也。故曰宮城。
胃之五竅者,閭里門戶也,張云。閭、巷門也。里、鄰里也。周禮五家為比。五比為閭。蓋二十五家為閭也。風俗通曰。五家為軌。十軌為里。蓋五十家為里也。胃之五竅。為閭里門戶者。非言胃有五竅。正以上自胃脘。下至小腸大腸。皆屬於胃。故曰閭里門戶。如咽門、賁門、幽門、闌門、魄門、皆胃氣之所行也。故總屬胃之五竅。
廉泉、玉英,馬雲。即玉堂。俱任脈經穴。
營氣循脈(止)工在疾瀉,甲乙。並脈、作並血脈。循分、作循分肉。三里上有取字。注云。靈樞作營氣循脈為脈脹。衛氣並脈循分肉為膚脹。一下、一本作分。下同。樓氏以此三十九字。移下文黃帝曰善。何以解惑之上。云。原誤在病各有形之下。黃帝曰。願聞之上。有三里而瀉之上。當有脫簡。甲乙云。凡五臟六腑之脹。皆取三里。三里者。脹之要穴也。張云。清者為營。營在脈中。其氣精專。未即致脹。濁者為衛。衛行脈外。其氣慓疾滑利。而行於分肉之間。故必出衛氣之逆。而後病及於營。則為脈脹。是以凡病脹者。皆發於衛氣也。衛氣逆而並於脈。復循分肉之間。故為膚脹。三里、足陽明經穴。陽明為五臟六腑之海。而主肌肉。故脹在肌膚者。當以針瀉之。一下三下。謂一次再次三次也。蓋邪有遠近。故瀉有難易耳。
肺脹,金匱要略云。上氣喘而躁者。屬肺脹。又云。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氣。簡案、本節肺脹蓋謂腫脹中屬肺者。與金匱所論不同。
白話文:
脹論篇第三十五
脈象很大,是陽氣盛於腑臟,脈象出現在寸口。脈象大的原因是邪氣過盛;脈象堅硬的原因是邪氣未散;脈象澀滯的原因是氣血運行不暢。因此而導致脹滿。然而,脈象又大又堅者為陽脈,脹滿位於六腑;脈象澀滯而堅硬者為陰脈,脹滿位於五臟。總而言之,脈象洪大,陰氣必然衰弱;脈象堅強,胃氣必然受損。因此,脈象又大又堅又澀,則病情必定是脹滿。也可以說,脈象病在陰,則脹滿在臟;脈象病在陽,則脹滿在腑,這兩種說法都是可以的。
上述三種脈象都存在的情況,此病影響到氣,進而波及到臟腑、血脈等有形的部位,所以三種脈象才會同時存在。
脹滿的位置,指的是胸脅部,位於皮膚之內,臟腑之外。
將臟器比喻成匣、匱等器物,其中最大的為匱,其次為匣,最小的為櫝。簡案、禁器指的是密封的器物。
關於脹滿的原因,這段記載缺失,應是岐伯所言,張志同其說。
胸腹是保護五臟六腑的部位,所以稱為臟腑的圍廓。
膻中、胸中,肺在上覆蓋著,膈膜在下阻隔著,形成一個清虛周密的宮殿,是心臟的主要居所,所以稱為宮城。
胃有五個竅,如同巷門、鄰里、門戶一樣。這並不是說胃有五個實際的孔洞,而是指從胃脘往上到食道,往下到小腸大腸,都屬於胃的範圍,所以稱為閭里門戶。例如咽門、賁門、幽門、闌門、魄門,都是胃氣運行的通道,所以總稱為胃的五竅。
廉泉、玉英穴,也就是玉堂穴,都是任脈上的經穴。
營氣循行於脈絡之中,治療方法是迅速瀉火。凡五臟六腑的脹滿,都取三里穴治療,三里穴是治療脹滿的重要穴位。清氣為營氣,營氣運行在脈中,氣精專一,不會立刻導致脹滿;濁氣為衛氣,衛氣運行在脈外,氣勢迅猛、滑利,行於皮膚肌肉之間。因此,必須衛氣逆亂,才會影響到營氣,而造成脈脹。所以,凡是脹滿的病症,都起因於衛氣。衛氣逆亂而並入脈絡中,又循行於皮膚肌肉之間,所以會出現皮膚脹滿。三里穴是足陽明經的穴位,陽明經是五臟六腑之海,主管肌肉,所以脹滿在肌膚者,應該用針灸瀉法治療,可以瀉一次、兩次或三次。邪氣的遠近不同,所以瀉法也會有難易之分。
肺脹,根據《金匱要略》記載,上氣喘促而煩躁者,屬於肺脹;又說,肺脹會咳嗽、上氣、煩躁、喘促,脈象浮者,心下有水氣。本篇所說的肺脹,是指脹滿病症中屬於肺的類型,與《金匱要略》中的論述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