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四 (18)
卷四 (18)
1. 五亂篇第三十四
諸本無篇字。張云。言一時血氣之錯亂。非宿疾有因之謂。氣本五行。故曰五亂。
何謂相順,甲乙。順下有而治二字。
清氣在陰(止)大悗,馬雲。悗、音悶。清氣宜升。當在於陽。反在於陰。濁氣宜降。當在於陰。而反在於陽。營氣陰。性精專。固順宗氣以行於經隧之中。衛氣陽。性慓悍滑利。宜行於分肉之間。今晝未必行於陽經。夜未必行於陰經。其氣逆行。乃清濁相干。亂在胸中。是之謂大悶也。簡案、悗、又作鞔。呂覽。胃充則中大鞔。是也。
接手,甲乙。接、作按。
有道(止)身寶,馬雲。道者脈路也。邪之來也。必有其道。則邪之去也。亦必有其道。審知其道而善去之。斯謂養身之寶。此四語。雖為刺病而發。凡醫工能熟玩之。則治病必覓標本。用藥必覓經絡。真邪必審。補瀉不妄。乃為醫家切要之法也。張云。道言所由。志云。有道以來者。謂相干之亂氣。有道以來。必有道以去。故審知其道。則能分理其陰陽清濁。而為養身之寶。
心少陰心主之輸,馬雲。手少陰心經之輸穴神門。手心主厥陰心包絡經之輸穴大陵。(志不言俞穴)
手太陰之滎,馬雲。手太陰肺經滎穴魚際。
足少陰輸,馬雲。足少陰腎經之輸穴太谿。張云。氣在肺而取腎者。以少陰脈貫腎絡肺也。
取之足太陰(止)三里,馬雲。足太陰脾經之輸穴太白。足陽明胃經之輸穴陷谷。如刺之而邪氣不下。當取之足陽明胃經之三里。
取之足柱(止)足太陽滎輸,張云。天柱、大杼。俱足太陽經穴。不知、不應也。當復取其滎輸二穴。通谷、束骨也。志云。上古以和為知。
氣在於臂足(止)滎輸,張云。臂足之絡有血者。必先去其血。在手者取手。在足者取足。手陽明之滎輸。二間、三間也。手少陽之滎輸。液門、中渚也。足陽明之滎輸。內庭、陷谷也。足少陽之滎輸。俠谿、臨泣也。
徐入徐出(止)相逆也,張云。凡行針補瀉。皆貴和緩。故當徐入徐出。在導氣復元而已。然補者導其正氣。瀉者導其邪氣。總在保其精氣耳。故曰。補瀉無形。謂之同精。言本篇之法。非為有餘不足而設。特以亂氣相逆。但宜導治之如是耳。此因常問補瀉。故復及之。以明其義也。
允乎哉,爾雅釋詁。允、信也。疏、謂誠實不欺也。
白話文:
五亂篇第三十四
這篇(原文沒有篇字)講的是一時之間血氣的錯亂,並不是因為長久的疾病引起的。氣的運行本來就遵循五行的規律,所以稱為「五亂」。
什麼叫做「相順」?
(原文註釋說「順」字下面應該有「而治」二字)
「清氣在陰」(止)「大悶」
清氣本應上升,屬於陽;現在卻在陰的位置。濁氣本應下降,屬於陰;現在卻在陽的位置。營氣屬陰,性質精專,本應順著宗氣在經脈中運行。衛氣屬陽,性質慓悍滑利,本應在肌肉之間運行。現在白天不一定在陽經運行,晚上不一定在陰經運行。這些氣逆行,導致清氣和濁氣互相干擾,擾亂在胸中,就叫做「大悶」。
「接手」
(原文註釋說「接」應該寫作「按」)
「有道」(止)「身寶」
所謂「道」,指的是脈絡。邪氣的到來一定有其途徑,那麼邪氣的離去也一定有其途徑。了解這些途徑並善於去除邪氣,就是保養身體的寶貴方法。這四句話,雖然是針對針刺治病而說,但是所有的醫生如果能夠仔細研究,就能夠在治療疾病時找到根本原因,用藥時找到經絡所在,辨別真假邪氣,補瀉的時候也不會胡亂施用,這才是醫生必須要遵守的重要法則。
也有人說,「道」的意思是「所由」,意思是說這些相互干擾的亂氣有其來路,那麼也必然有方法可以去除。所以,審慎了解這些途徑,就能夠分辨陰陽清濁,從而達到保養身體的目的。
「心少陰心主之輸」
手少陰心經的輸穴是神門穴;手厥陰心包絡經的輸穴是大陵穴。(註釋說,原文沒有寫出「輸」字)
「手太陰之滎」
手太陰肺經的滎穴是魚際穴。
「足少陰輸」
足少陰腎經的輸穴是太谿穴。有人說,氣在肺,卻取腎經的穴位,是因為少陰脈絡貫穿腎臟和肺臟。
「取之足太陰」(止)「三里」
足太陰脾經的輸穴是太白穴;足陽明胃經的輸穴是陷谷穴。如果針刺後邪氣沒有下降,應該取足陽明胃經的三里穴。
「取之足柱」(止)「足太陽滎輸」
天柱穴、大杼穴,都屬於足太陽經的穴位。如果針刺沒有反應,就應該取其滎穴和輸穴,也就是通谷穴和束骨穴。(註釋說,古人認為能夠和諧就是了解)
「氣在於臂足」(止)「滎輸」
手臂或腳上的絡脈有瘀血時,必須先去除這些瘀血。在手部就取手部的穴位,在腳部就取腳部的穴位。手陽明經的滎穴和輸穴是二間穴和三間穴;手少陽經的滎穴和輸穴是液門穴和中渚穴;足陽明經的滎穴和輸穴是內庭穴和陷谷穴;足少陽經的滎穴和輸穴是俠谿穴和臨泣穴。
「徐入徐出」(止)「相逆也」
凡是進行針刺補瀉,都應該講究平和緩慢,所以要慢慢地進針、慢慢地出針,這樣才能夠引導氣的運行,使其恢復正常。補法是引導正氣,瀉法是引導邪氣,總的目標都是為了保護精氣。所以說,補瀉沒有固定的形式,其目標是一致的。本篇的方法,並不是為了治療虛證或實證而設立的,只是因為亂氣相逆,所以才需要這樣引導治理。這是因為之前有人問到補瀉的問題,所以再次提到,來闡明其中的道理。
「允乎哉」
(註釋說,「允」的意思是誠實,意思是說這番話真實不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