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四 (18)
卷四 (18)
1. 五亂篇第三十四
諸本無篇字。張云。言一時血氣之錯亂。非宿疾有因之謂。氣本五行。故曰五亂。
何謂相順,甲乙。順下有而治二字。
清氣在陰(止)大悗,馬雲。悗、音悶。清氣宜升。當在於陽。反在於陰。濁氣宜降。當在於陰。而反在於陽。營氣陰。性精專。固順宗氣以行於經隧之中。衛氣陽。性慓悍滑利。宜行於分肉之間。今晝未必行於陽經。夜未必行於陰經。其氣逆行。乃清濁相干。亂在胸中。是之謂大悶也。簡案、悗、又作鞔。呂覽。胃充則中大鞔。是也。
接手,甲乙。接、作按。
有道(止)身寶,馬雲。道者脈路也。邪之來也。必有其道。則邪之去也。亦必有其道。審知其道而善去之。斯謂養身之寶。此四語。雖為刺病而發。凡醫工能熟玩之。則治病必覓標本。用藥必覓經絡。真邪必審。補瀉不妄。乃為醫家切要之法也。張云。道言所由。志云。有道以來者。謂相干之亂氣。有道以來。必有道以去。故審知其道。則能分理其陰陽清濁。而為養身之寶。
心少陰心主之輸,馬雲。手少陰心經之輸穴神門。手心主厥陰心包絡經之輸穴大陵。(志不言俞穴)
手太陰之滎,馬雲。手太陰肺經滎穴魚際。
足少陰輸,馬雲。足少陰腎經之輸穴太谿。張云。氣在肺而取腎者。以少陰脈貫腎絡肺也。
取之足太陰(止)三里,馬雲。足太陰脾經之輸穴太白。足陽明胃經之輸穴陷谷。如刺之而邪氣不下。當取之足陽明胃經之三里。
取之足柱(止)足太陽滎輸,張云。天柱、大杼。俱足太陽經穴。不知、不應也。當復取其滎輸二穴。通谷、束骨也。志云。上古以和為知。
氣在於臂足(止)滎輸,張云。臂足之絡有血者。必先去其血。在手者取手。在足者取足。手陽明之滎輸。二間、三間也。手少陽之滎輸。液門、中渚也。足陽明之滎輸。內庭、陷谷也。足少陽之滎輸。俠谿、臨泣也。
徐入徐出(止)相逆也,張云。凡行針補瀉。皆貴和緩。故當徐入徐出。在導氣復元而已。然補者導其正氣。瀉者導其邪氣。總在保其精氣耳。故曰。補瀉無形。謂之同精。言本篇之法。非為有餘不足而設。特以亂氣相逆。但宜導治之如是耳。此因常問補瀉。故復及之。以明其義也。
允乎哉,爾雅釋詁。允、信也。疏、謂誠實不欺也。
白話文:
五亂篇第三十四
各版本無「篇」字。張氏說,此指一時血氣錯亂,並非宿疾所致。氣本於五行,故稱「五亂」。
何謂相順
甲乙本「順」字後有「而治」二字。
清氣在陰(至)大悗
馬氏說,「悗」音同「悶」。清氣應上升,本該在陽分,卻反在陰分;濁氣應下降,本該在陰分,卻反在陽分。營氣屬陰,性精專,本應順宗氣行於經隧之中;衛氣屬陽,性慓悍滑利,應行於分肉之間。如今白天未必行於陽經,夜晚未必行於陰經,氣機逆行,清濁相互乾擾,亂於胸中,稱為「大悶」。簡案:「悗」又作「鞔」,如《呂覽》所載「胃充則中大鞔」即此意。
接手
甲乙本「接」作「按」。
有道(至)身寶
馬氏說,「道」指脈絡。邪氣來襲必有途徑,邪氣祛除也必有其道。審知其道而善加處理,即是養身之寶。此四句雖為針刺治病而發,但醫者若能深入體會,治病必求標本,用藥必循經絡,審辨真邪,補瀉得當,方為醫家要訣。張氏說,「道」指途徑;志氏說,「有道以來」指亂氣乾擾的途徑,故必有祛除之道,審知其道便能調理陰陽清濁,成為養身之寶。
心少陰心主之輸
馬氏說,手少陰心經的輸穴為神門,手心主厥陰心包經的輸穴為大陵。(志氏未提及具體俞穴)
手太陰之滎
馬氏說,手太陰肺經的滎穴為魚際。
足少陰輸
馬氏說,足少陰腎經的輸穴為太谿。張氏說,氣在肺而取腎經穴位,是因少陰脈貫腎絡肺。
取之足太陰(至)三里
馬氏說,足太陰脾經的輸穴為太白,足陽明胃經的輸穴為陷谷。若針刺後邪氣未除,當取足陽明胃經的足三里。
取之足柱(至)足太陽滎輸
張氏說,天柱、大杼皆為足太陽經穴。「不知」指無效,此時應再取滎輸二穴,即通谷、束骨。志氏說,上古以「和」為「知」。
氣在於臂足(至)滎輸
張氏說,臂足絡脈若有瘀血,必先刺血。在手取手經穴位,在足取足經穴位。手陽明經的滎輸為二間、三間;手少陽經的滎輸為液門、中渚;足陽明經的滎輸為內庭、陷谷;足少陽經的滎輸為俠谿、臨泣。
徐入徐出(至)相逆也
張氏說,針刺補瀉貴在和緩,故應徐入徐出,以導氣復元。補法導引正氣,瀉法導出邪氣,關鍵在於保養精氣。因此說「補瀉無形,謂之同精」,意指本篇方法非為虛實而設,而是針對亂氣逆行,需如此導治。此因常問補瀉,故特別說明其義。
允乎哉
《爾雅·釋詁》:「允,信也。」疏:「謂誠實不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