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四 (17)
卷四 (17)
1. 平人絕谷篇第三十二
精微慓悍滑疾,下焦下溉諸腸,甲乙。作下溉泄諸小腸。張云。精微慓悍滑疾。言水穀之精氣也。下溉諸腸。言水穀之質粕也。
水六升三合合之太半,王文潔注四十二難云。分之少半。蓋八分半也。合之太半。共六升三合六七勺也。
迴腸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徐靈胎經釋云。以圍三徑一之法約之。則大四寸者。徑當一寸三分分之少半。難經云。一寸半。疑誤。
廣腸(止)八分合之一,徐靈胎云。廣腸大腸以下至肛門。受穢滓之處。俗名䐈腸。以其最廣。故曰廣腸。按、廣腸止云受谷。而不及水。義最精細。蓋水穀入於大腸之時。已別泌精液。入於膀胱。惟糟粕傳入廣腸。使從大便出。故不云受水多少也。此義諸家之所未及。簡案、王文潔評林雲。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者。蓋言九升三合八勺一抄也。此說似不必然。當考。
五丈八尺四寸,張云。乃止合腸胃之數。非若前篇總計唇口咽門而言也。
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太半,四十二難作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徐靈胎云。靈平人絕谷篇云。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太半。乃為合數。而此數則與上文不符。未知何故。或傳寫之誤。
血脈和則,諸本則、作利。當改。
神者水穀之精氣也,志云。六節藏象論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故神者水穀之氣也。
日再後後二升半,四十三難作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
七日而死者,馬一龍農說云。蓋此民之生。以食為天。而無穀氣七日死者。其天絕也。王芳候云。病人不飲食。七日不死者。米穀留積故也。蓋留積則為病矣。簡案、三斗五升。兼水穀而為言。則後亦兼大小溲而言也。若唯谷二斗。而大便一日五升。則四日而盡矣。知所謂絕谷者。必兼水飲而在其中也。漢食貨志云。今一夫挾五口食人月一石半。又後漢南蠻傳。計人稟五升。注云。古升小。故曰五升也。則知人一日食五升也。而七日得三斗五升。則方合其數。而水飲不預焉。七日蓋以陰陽五行之數論之耳。七日不食。豈有死者乎。
白話文:
平人絕谷篇第三十二
水穀的精氣輕盈迅疾,向下輸布至各腸道。(《甲乙經》記載為「下溉洩諸小腸」。張氏註解:「精微慓悍滑疾」指水穀精氣,「下溉諸腸」則指水穀的糟粕。)
「水六升三合合之太半」:王文潔在註解《四十二難》時提到,「分之少半」約為八分半,「合之太半」則共計六升三合六七勺。
「迴腸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徐靈胎在《經釋》中解釋,以「圍三徑一」的方法推算,大四寸的迴腸直徑應為一寸三分分之少半。《難經》記載為「一寸半」,可能有誤。
「廣腸……八分合之一」:徐靈胎認為,廣腸是指大腸以下至肛門的部分,是容納穢濁渣滓的地方,俗稱「䐈腸」。因其最寬闊,故稱廣腸。值得注意的是,廣腸僅提及容納穀物,而未涉及水液,此點極為精確。因為水穀進入大腸時,精液已分離並進入膀胱,只有糟粕傳入廣腸,最終形成糞便排出,故不記載受水量。此觀點為其他醫家所未提及。簡案中,王文潔在《評林》中認為「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即九升三合八勺一抄,但此說法未必準確,需進一步考證。
「五丈八尺四寸」:張氏指出,此數字僅為腸胃的總長度,與前篇計算唇口、咽門的總數不同。
「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太半」:《四十二難》記載為「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徐靈胎認為,《靈樞·平人絕谷篇》的「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太半」是合計數,但與上文不符,可能是傳抄錯誤。
「血脈和則」:各版本「則」作「利」,應予修正。
「神者水穀之精氣也」:志氏引用《六節藏象論》說明,五味入口後藏於腸胃,滋養五臟之氣,氣血調和則津液生成,神氣自然產生,因此神是由水穀精氣所化。
「日再後後二升半」:《四十三難》記載為「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
「七日而死者」:馬一龍在《農說》中提到,人的生命依賴飲食,若七日無穀氣則會死亡,此為「天絕」。王芳候認為,病人若七日不進食仍存活,是因體內仍有穀物積滯,但積滯本身即為病態。簡案補充,若「三斗五升」包含水穀,則排泄亦含大小便;若僅穀物二斗,而每日排便五升,四日即耗盡,故「絕谷」應包含水飲。漢代《食貨志》記載一人月食一石半,後漢《南蠻傳》註解「古升小,故曰五升」,推測古人日食五升,七日三斗五升符合此數,而水飲未計入。七日之數可能基於陰陽五行理論,但實際七日不食未必致死。
2. 海論篇第三十三
四海,書禹貢。四海會同。爾雅釋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
胃者水穀之海(止)三里,張云。人受氣於水谷。水穀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故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而胃為水穀之海也。其胃氣運行之輸。上者在氣街。即氣衝穴。下者至三里。在膝下三寸。(動脈篇曰胃為五臟六腑之海太陰陽明論曰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痿論曰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
衝脈者(止)上下廉,張云。此即血海也。衝脈起於胞中。其前行者。並少陰之經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其後行者。上循背裡。為經絡之海。其上行者。出於頏顙。下行者出於足。故其輸。上在於足太陽之大杼。下在於足陽明之巨虛、上下廉。(順逆肥瘦篇曰夫衝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
膻中者(止)人迎,張云。膻中、胸中也。肺之所居。諸氣者。皆屬於肺。是為真氣。亦曰宗氣。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故膻中為之氣海。柱骨項後。天柱骨也。恚憂無言論曰。頏顙者。分氣之所泄也。故氣海運行之輸。一在頏顙之後。即柱骨之上下。謂督脈之啞門、大椎也。一在頏顙之前。謂足陽明之人迎也。
腦(止)風府,張云。凡骨之有髓。惟腦為最巨。故諸髓皆屬於腦。而腦為髓之海。蓋、腦蓋骨也。即督脈之囟會風府。亦督脈穴。此皆髓海之上下前後輸也。志云。蓋謂督脈之百會。督脈應天道之環轉覆蓋。故曰蓋。
氣海有餘者,馬雲。有餘者。邪氣有餘而實也。不足者。正氣不足而虛也。下文仿此。
悗息,甲乙作悗急息。志云。膻中者宗氣之所居。上出於喉。以司呼吸。故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氣息悗亂。氣上逆。故面赤也。
不足以言,張云。聲由氣發。氣不足則語言輕怯。不能出聲。脈要精微論曰。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
血海有餘(止)不知其所病,張云。形以血充。故血有餘則常想其身大。怫、怫鬱也。重滯不舒之貌。血不足則常想其身小。狹、隘狹也。索然不廣之貌。此皆血海不調之為病。病在血者。徐而不顯。故茫然不覺其所病。
自過其度,張云。自有過人之度。而無病也。志云。度、骨度也。簡案、上古天真論曰。天壽過其度。志注非是。
耳鳴,張云。以髓虛者精必衰。陰虛則耳鳴也。髓為精類。精衰則氣去。而諸證以見矣。
審守其輸(止)必敗,張云。審守其輸。謂審察其輸穴。如上文也。無犯其害。無盛盛。無虛虛也。志云。審其輸。則知其四海之通於經。而經俞之外通於氣也。調其虛實。則有餘不足自和矣。害謂經氣之逆。復則反逆為順也。
白話文:
海論篇第三十三
四海
《尚書·禹貢》記載:「四海會同。」《爾雅·釋地》提到:「九夷、八狄、七戎、六蠻,稱為四海。」
胃是水穀之海
張氏解釋:人體依靠水穀之氣維持生命。食物入口後儲存於胃,滋養五臟之氣。因此,五臟六腑的氣血皆源於胃,故稱胃為「水穀之海」。胃氣運行的輸注點,上在氣街(即氣衝穴),下至足三里(膝蓋下三寸處)。
衝脈是血海
張氏說明:衝脈即「血海」。它起源於胞中,向前沿少陰經脈旁臍上行,至胸中擴散;向後則沿脊柱內側上行,為經絡之海。其上行分支出於咽喉,下行分支延伸至足部。因此,其輸注點上在足太陽經的大杼穴,下在足陽明經的巨虛上廉與下廉穴。
羶中是氣海
張氏解釋:羶中即胸中,為肺所在之處。人體之氣皆歸屬於肺,稱為「真氣」或「宗氣」。宗氣積聚於胸中,通過喉嚨貫通心脈,主導呼吸,故羶中為「氣海」。其輸注點一在頸後天柱骨上下(督脈的啞門、大椎穴),一在喉嚨前方(足陽明經的人迎穴)。
腦是髓海
張氏說明:骨骼中藏有髓,腦容量最大,因此諸髓皆歸屬於腦,稱腦為「髓海」。其輸注點在頭頂的囟會穴與後頸的風府穴(均屬督脈)。另有觀點認為「蓋」指督脈的百會穴,象徵天道循環覆蓋之意。
氣海有餘與不足的表現
氣海有餘(邪氣實):胸中氣滿,呼吸急促紊亂,氣逆導致面色發紅。
氣海不足(正氣虛):氣弱而語言低微無力,甚至難以發聲。
血海有餘與不足的表現
血海有餘:常覺身體龐大,鬱悶不舒。
血海不足:常覺身體瘦小,拘緊不暢。此為血海失調之症,因病情緩慢隱匿,患者可能不自覺。
髓海有餘與不足的表現
髓海有餘:精力充沛超越常人,無明顯病態。
髓海不足:頭暈耳鳴、腿痠眩暈、目盲無神、倦怠嗜睡。
調治原則
需審察四海對應的輸注穴位,調和虛實,避免誤治(如補實瀉虛)。順應經氣運行,使逆亂之氣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