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四 (17)
卷四 (17)
1. 平人絕谷篇第三十二
精微慓悍滑疾,下焦下溉諸腸,甲乙。作下溉泄諸小腸。張云。精微慓悍滑疾。言水穀之精氣也。下溉諸腸。言水穀之質粕也。
水六升三合合之太半,王文潔注四十二難云。分之少半。蓋八分半也。合之太半。共六升三合六七勺也。
迴腸大四寸,徑一寸寸之少半,徐靈胎經釋云。以圍三徑一之法約之。則大四寸者。徑當一寸三分分之少半。難經云。一寸半。疑誤。
廣腸(止)八分合之一,徐靈胎云。廣腸大腸以下至肛門。受穢滓之處。俗名䐈腸。以其最廣。故曰廣腸。按、廣腸止云受谷。而不及水。義最精細。蓋水穀入於大腸之時。已別泌精液。入於膀胱。惟糟粕傳入廣腸。使從大便出。故不云受水多少也。此義諸家之所未及。簡案、王文潔評林雲。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者。蓋言九升三合八勺一抄也。此說似不必然。當考。
五丈八尺四寸,張云。乃止合腸胃之數。非若前篇總計唇口咽門而言也。
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太半,四十二難作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徐靈胎云。靈平人絕谷篇云。九斗二升一合合之太半。乃為合數。而此數則與上文不符。未知何故。或傳寫之誤。
血脈和則,諸本則、作利。當改。
神者水穀之精氣也,志云。六節藏象論曰。五味入口。藏於腸胃。味有所藏。以養五氣。氣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故神者水穀之氣也。
日再後後二升半,四十三難作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
七日而死者,馬一龍農說云。蓋此民之生。以食為天。而無穀氣七日死者。其天絕也。王芳候云。病人不飲食。七日不死者。米穀留積故也。蓋留積則為病矣。簡案、三斗五升。兼水穀而為言。則後亦兼大小溲而言也。若唯谷二斗。而大便一日五升。則四日而盡矣。知所謂絕谷者。必兼水飲而在其中也。漢食貨志云。今一夫挾五口食人月一石半。又後漢南蠻傳。計人稟五升。注云。古升小。故曰五升也。則知人一日食五升也。而七日得三斗五升。則方合其數。而水飲不預焉。七日蓋以陰陽五行之數論之耳。七日不食。豈有死者乎。
白話文:
精微之氣快速滑動,灌溉下焦和各個腸道,這是《甲乙經》的說法。有人說,這是灌溉排泄小腸。張氏認為,精微慓悍滑疾,是指水穀精氣;下溉諸腸,是指水穀的糟粕。
水有六升三合,取其中的大半,王文潔在註解《四十二難》時說,是取其中的少半,大約是八分半。所謂大半,應該是六升三合六七勺。
迴腸的直徑大約四寸,它的口徑大約是一寸少半,徐靈胎解釋說,用圓周是直徑三倍的法則來推算,直徑四寸,口徑應該是一寸多一點,比《難經》說的一寸半要少。這裡可能是有誤的。
廣腸(止)佔八分之一,徐靈胎認為,廣腸是大腸末端到肛門的地方,是容納污穢殘渣的地方,俗稱直腸,因為它最寬廣,所以叫廣腸。這裡只說廣腸接受食物殘渣,沒有提到水,這個意思很精妙。因為水穀進入大腸時,已經分離出精液進入膀胱,只有糟粕進入廣腸,再從大便排出,所以這裡不說接受多少水。這點是其他醫家沒有注意到的。有種說法是九升三合八分之一,可能是說九升三合八勺一抄,但這種說法不一定正確,需要考證。
總長五丈八尺四寸,張氏認為,這是指腸胃的總長度,不是像前面篇章那樣計算唇口咽門的長度。
九斗二升一合,取其中的大半,《四十二難》說的是八斗七升六合八分之一。徐靈胎認為,《靈樞·平人絕穀篇》說的是九斗二升一合,取其中的大半,這是總數。但是這個數和前面的不一樣,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可能是傳抄錯誤。
血脈和順,各個版本都寫成「血脈順暢」,應該修改為「血脈和順」。
精神是水穀精氣的體現,《靈樞·六節藏象論》說,五味進入口中,藏於腸胃,這些味道有所儲藏,用來滋養五臟之氣。當氣機調和時,就會產生津液,精神也就自然產生了。所以說精神是水穀之氣的體現。
每天排泄兩次,每次二升半,《四十三難》說是每天上廁所兩次,每次排泄二升半。
七天不吃東西就會死亡,馬一龍說,人以食物為生存的根本,沒有穀氣,七天就會死亡,這是天道所絕。王芳候認為,病人不吃東西,七天還不死,是因為體內還有米穀的積存,但是積存就會成為疾病。這個案例表明,三斗五升是連同水穀一起計算的。那麼排泄也應該連同大小便一起計算。如果只算穀物兩斗,而每天大便有五升,那麼四天就排完了。所以說「絕谷」是包括水在內的。漢朝《食貨志》說,一個人每月吃一石半糧食。後漢《南蠻傳》記載,每人每天吃五升糧食,是因為古代的升比較小。由此可知,人每天吃五升糧食,七天就是三斗五升,這就符合這個數字,但這裡面不包括飲水。七天可能是用陰陽五行的數字來論證的。七天不吃東西,難道就一定會死嗎?
2. 海論篇第三十三
四海,書禹貢。四海會同。爾雅釋地。九夷、八狄、七戎、六蠻。謂之四海。
胃者水穀之海(止)三里,張云。人受氣於水谷。水穀入口。藏於胃。以養五臟氣。故五臟六腑之氣味。皆出於胃。而胃為水穀之海也。其胃氣運行之輸。上者在氣街。即氣衝穴。下者至三里。在膝下三寸。(動脈篇曰胃為五臟六腑之海太陰陽明論曰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痿論曰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
衝脈者(止)上下廉,張云。此即血海也。衝脈起於胞中。其前行者。並少陰之經俠臍上行。至胸中而散。其後行者。上循背裡。為經絡之海。其上行者。出於頏顙。下行者出於足。故其輸。上在於足太陽之大杼。下在於足陽明之巨虛、上下廉。(順逆肥瘦篇曰夫衝脈者五臟六腑之海也)
膻中者(止)人迎,張云。膻中、胸中也。肺之所居。諸氣者。皆屬於肺。是為真氣。亦曰宗氣。宗氣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故膻中為之氣海。柱骨項後。天柱骨也。恚憂無言論曰。頏顙者。分氣之所泄也。故氣海運行之輸。一在頏顙之後。即柱骨之上下。謂督脈之啞門、大椎也。一在頏顙之前。謂足陽明之人迎也。
腦(止)風府,張云。凡骨之有髓。惟腦為最巨。故諸髓皆屬於腦。而腦為髓之海。蓋、腦蓋骨也。即督脈之囟會風府。亦督脈穴。此皆髓海之上下前後輸也。志云。蓋謂督脈之百會。督脈應天道之環轉覆蓋。故曰蓋。
氣海有餘者,馬雲。有餘者。邪氣有餘而實也。不足者。正氣不足而虛也。下文仿此。
悗息,甲乙作悗急息。志云。膻中者宗氣之所居。上出於喉。以司呼吸。故氣海有餘者。氣滿胸中。氣息悗亂。氣上逆。故面赤也。
不足以言,張云。聲由氣發。氣不足則語言輕怯。不能出聲。脈要精微論曰。言而微。終日乃復言者。此奪氣也。
血海有餘(止)不知其所病,張云。形以血充。故血有餘則常想其身大。怫、怫鬱也。重滯不舒之貌。血不足則常想其身小。狹、隘狹也。索然不廣之貌。此皆血海不調之為病。病在血者。徐而不顯。故茫然不覺其所病。
自過其度,張云。自有過人之度。而無病也。志云。度、骨度也。簡案、上古天真論曰。天壽過其度。志注非是。
耳鳴,張云。以髓虛者精必衰。陰虛則耳鳴也。髓為精類。精衰則氣去。而諸證以見矣。
審守其輸(止)必敗,張云。審守其輸。謂審察其輸穴。如上文也。無犯其害。無盛盛。無虛虛也。志云。審其輸。則知其四海之通於經。而經俞之外通於氣也。調其虛實。則有餘不足自和矣。害謂經氣之逆。復則反逆為順也。
白話文:
[海論篇第三十三]
四海:
古代的《禹貢》記載了四海,意思是四方邊遠的地方。《爾雅·釋地》也提到,東方的九夷、北方的八狄、西方的七戎、南方的六蠻,這些地方都被稱為四海。
胃是水穀之海:
胃這個器官,就像水穀的海洋一樣。針灸穴位的三里,是胃氣運行的重要位置。人從水穀中攝取營養,食物進入口中,會被儲藏在胃裡,以滋養五臟的氣。所以五臟六腑的氣味都來自於胃,因此說胃是水穀的海洋。胃氣運行的通道,向上在氣街(也就是氣衝穴),向下到三里穴,位於膝蓋下方三寸的地方。 (《動脈篇》說胃是五臟六腑的海洋,《太陰陽明論》說陽明經是表面,也是五臟六腑的海洋,《痿論》說陽明經是五臟六腑的海洋,主導潤養筋骨。)
衝脈是血海:
衝脈是人體重要的脈絡,它也像血的海洋。衝脈起於胞中(子宮),向前與足少陰腎經並行,沿著肚臍向上到胸部散開。向後則沿著背部內側向上,成為經絡的海洋。衝脈向上到達頭部的頏顙(喉嚨深處),向下到達足部。所以它的重要位置,向上在足太陽膀胱經的大杼穴,向下在足陽明胃經的巨虛穴和上下廉穴。(《順逆肥瘦篇》說衝脈也是五臟六腑的海洋。)
膻中是氣海:
膻中位於胸部,是肺臟所在的地方。人體的各種氣都屬於肺,這些氣是真氣,也稱為宗氣。宗氣積聚在胸中,從喉嚨發出,貫通心脈,並負責呼吸。所以說膻中是氣的海洋。在頸後正中的柱骨處,是天柱骨。憂愁時,無法好好說話,是因為頏顙這個地方是氣的發散處。所以氣海運行的通道,一個在頏顙的後面,也就是脊椎骨的啞門穴和大椎穴,屬於督脈;另一個在頏顙的前面,也就是足陽明胃經的人迎穴。
腦是髓海:
在所有的骨頭中,只有腦內的髓液最多,所以全身的髓都歸屬於腦,腦是髓液的海洋。腦蓋骨,屬於督脈的囟會和風府穴,也是督脈的穴位。這些都是髓海上下前後的重要位置。醫書說,腦蓋骨也稱百會,督脈是順應天道運行的,如同覆蓋在頭頂的蓋子,所以稱作蓋。
氣海有餘:
氣海有餘指的是邪氣過多而導致的實證。氣海不足則指的是正氣不足而導致的虛證。以下類似的情況也是如此理解。
呼吸不順:
《甲乙經》記載作「悗急息」。膻中是宗氣聚集的地方,宗氣向上從喉嚨發出,負責呼吸。所以氣海有餘時,氣充滿胸中,呼吸就會不順暢,氣會上逆,導致臉色發紅。
說話無力:
聲音是通過氣發出的,氣不足則說話聲音微弱,無法清楚發聲。《脈要精微論》提到,如果說話聲音很小,整天都要重複說話,這是因為氣被耗損了。
血海有餘:
身體依靠血液來充養。所以血海有餘時,會感覺身體脹大。怫,是鬱悶不舒暢的樣子。血不足時,會覺得身體變小。狹,是狹窄不寬廣的樣子。這些都是血海不調所導致的疾病。血的病變,發生得比較慢,不容易顯現出來,所以會讓人感覺茫然不知得了什麼病。
超越常度:
指的是身體的發育狀況超出了常人的範圍,但並沒有生病。醫書認為,「度」是指骨骼的長度。注釋引用《上古天真論》說天壽超越常度是錯誤的。
耳鳴:
髓液虛弱的人,精氣一定會衰退,陰虛就會導致耳鳴。髓液類似於精,精氣衰弱則會導致氣衰弱,並出現各種症狀。
謹慎守護重要位置:
要仔細觀察身體的重要位置,如上面所說的那些穴位,不要侵犯它們,不要讓氣過盛或過虛。醫書說,了解這些重要位置,就能知道四海是如何通過經絡與身體相通的,也能了解經絡之外是如何與氣相通的。調整虛實,就能使有餘和不足的狀況達到平衡。所謂的「害」是指經氣的逆亂,恢復則表示逆轉為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