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四 (21)
卷四 (21)
1. 五癃津液別篇第三十六
中熱(止)故唾出,張云。此津液之為唾也。蟲為濕熱所化。常居腸中。胃熱則消穀中空。蟲行就食。故或上或下。動作於腸胃之間。充郭者。縱滿之謂。腸郭則胃緩。胃緩則氣逆上行。涎隨而溢。故多唾也。按、宣明五氣篇曰。腎為唾而出曰胃為唾。是胃之與腎。皆主為唾。蓋土鬱之唾在胃。水泛之唾在腎也。
和合而為膏者,膏、諸本作高。但趙府本吳本同此。馬雲。當作膏。張直改作膏。注云。此津液之為精髓也。膏、脂膏也。簡案、志以高字釋之。義不通。
陰陽不和(止)脛痠,甲乙。虛故、作虛則。腰背、作腰脊。張云。陰陽不和。則精氣俱病。氣病則不攝。精病則不守。精氣不相統攝。故液溢於下。而流泄於陰竅。精髓皆減。輸泄過度。則真陰日虛。故為腰痛脛痠等病。此勞瘵之所由作也。
陰陽氣道(止)為水脹,下瀉諸本作不瀉。此字誤。當改。張云。此津液之為水脹也。三焦為決瀆之官。膀胱為津液之腑。氣不化則水不行。所以三焦不能瀉。膀胱不能滲而腫脹也。知病所由。故治此皆當以氣化為主。試觀水潦為災。使非太陽照臨。則陰凝終不能散。泥濘終不能幹。能知此義。則知陰陽氣化之道矣。
此津液五別之逆順也,張云。陰陽和。則五液皆精而充實於內。陰陽不和。則五精皆泄而流溢於外。此其所謂逆順也。
白話文:
【五癃津液別篇第三十六】
-
中熱導致唾液分泌:
這是津液化為唾液的現象。蟲因濕熱而生,通常寄生於腸道。胃熱會加速消化,使腸道空虛,蟲便會上下移動覓食,在腸胃間活動。當腸道脹滿(稱為「充郭」),會使胃部鬆弛,胃氣上逆,唾液隨之溢出,因此唾液分泌增多。 -
津液化為膏脂:
部分版本將「膏」誤寫為「高」,但正確應為「膏」,指脂膏。此處描述津液轉化為精髓的過程。 -
陰陽失調導致腰痛脛痠:
陰陽失衡會使精氣俱病——氣虛則無法固攝,精虧則難以內守。精氣失控則體液下溢,從陰竅洩出;精髓過度消耗會導致真陰虧虛,引發腰痛、腿痠等症狀,此為勞瘵(虛損病)的成因。 -
氣道不通引發水脹:
三焦主司水液通行,膀胱儲存津液。若氣化功能失常,水液停滯,三焦無法疏洩、膀胱無法滲利,便會形成水腫。治療此症需以恢復氣化為關鍵,如同日照能消散陰凝、蒸乾泥濘,理解此理即掌握陰陽氣化的核心。 -
津液五別的逆順關係:
陰陽調和時,五液皆能化為精微滋養內臟;陰陽失調時,精微外洩而流失。此即津液代謝的「順」(正常)與「逆」(異常)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