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靈樞識》~ 卷四 (21)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1)

1. 五癃津液別篇第三十六

中熱(止)故唾出,張云。此津液之為唾也。蟲為濕熱所化。常居腸中。胃熱則消穀中空。蟲行就食。故或上或下。動作於腸胃之間。充郭者。縱滿之謂。腸郭則胃緩。胃緩則氣逆上行。涎隨而溢。故多唾也。按、宣明五氣篇曰。腎為唾而出曰胃為唾。是胃之與腎。皆主為唾。蓋土鬱之唾在胃。水泛之唾在腎也。

和合而為膏者,膏、諸本作高。但趙府本吳本同此。馬雲。當作膏。張直改作膏。注云。此津液之為精髓也。膏、脂膏也。簡案、志以高字釋之。義不通。

陰陽不和(止)脛痠,甲乙。虛故、作虛則。腰背、作腰脊。張云。陰陽不和。則精氣俱病。氣病則不攝。精病則不守。精氣不相統攝。故液溢於下。而流泄於陰竅。精髓皆減。輸泄過度。則真陰日虛。故為腰痛脛痠等病。此勞瘵之所由作也。

陰陽氣道(止)為水脹,下瀉諸本作不瀉。此字誤。當改。張云。此津液之為水脹也。三焦為決瀆之官。膀胱為津液之腑。氣不化則水不行。所以三焦不能瀉。膀胱不能滲而腫脹也。知病所由。故治此皆當以氣化為主。試觀水潦為災。使非太陽照臨。則陰凝終不能散。泥濘終不能幹。能知此義。則知陰陽氣化之道矣。

此津液五別之逆順也,張云。陰陽和。則五液皆精而充實於內。陰陽不和。則五精皆泄而流溢於外。此其所謂逆順也。

白話文:

關於唾液的產生:

體內有熱氣(積聚),所以會產生唾液。張氏認為,唾液是津液的一種。體內的蟲是由濕熱產生的,它們通常住在腸道中。當胃部有熱時,會消化食物導致胃空虛,蟲就會到處找食物,因此它們會上下移動,在腸胃之間活動。所謂「充郭」,指的是充滿的意思。腸胃功能下降,胃氣虛弱,就會導致氣向上逆行,連帶使得口水溢出,所以才會多唾。根據《宣明五氣篇》的說法,腎臟可以產生唾液,胃也可以產生唾液。也就是說,胃和腎臟都與唾液的產生有關。大概來說,因脾胃鬱結而產生的唾液在胃,因腎臟水液過多而產生的唾液在腎。

關於精髓的產生:

津液混合在一起,會形成膏狀物質。這裡的「膏」,應該是脂膏的意思。而不是其他版本寫的「高」。

關於腰痛腿軟的原因:

陰陽不協調時,精氣就會出現問題。氣虛則無法固攝,精虛則無法守住。精氣不能互相統攝,津液就會向下溢出,從陰部流失。精髓會減少,過度排泄則會導致真陰日漸虛弱,因此會出現腰痛、腿軟等病症。這也是勞損導致虛弱的病因。

關於水腫的原因:

陰陽之氣的運行不順暢,就會導致水腫。三焦是疏導水液的器官,膀胱是儲存津液的臟腑。當氣無法正常運行時,水液就無法排出。因此,三焦無法疏導,膀胱也無法滲透,才會導致腫脹。要了解病因,治療時就應該以調和氣機為主。就像水災一樣,如果沒有太陽的照射,陰氣凝結就無法消散,泥濘也無法乾燥。如果能明白這個道理,就能理解陰陽氣化的重要性了。

關於津液五種變化的順逆:

陰陽協調時,五種津液都精純且能充實體內;陰陽不調時,五種精液都會洩漏流失。這就是所謂的順與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