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三 (16)
卷三 (16)
1. 脈度篇第十七
何氣榮水,甲乙。水作也。馬雲。人身氣血。如水之流。帝遂以蹺脈起止。何氣營水為問。簡案、榮水不成義。今從甲乙。
蹺脈者少陰之別,樓氏云。蹺脈始終獨言陰蹺。而不及陽蹺者。有脫簡。張云。繆刺論曰。邪客於足陽蹺之脈。刺外踝之下半寸所。蓋陽蹺為太陽之別。故二十八難曰。陽蹺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陰蹺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故陰蹺為足少陰之別。起於照海。陽蹺為足太陽之別。起於申脈。庶得其詳也。
濡目,張云。陰蹺陽蹺之氣。並行回還。而濡潤於目。若蹺氣不榮。則目不能合。故寒熱病篇曰。陰蹺陽蹺。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於目銳眥。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此所以目之瞑與不瞑。皆蹺脈為之主也。
氣獨行五臟,張云。帝以蹺脈為少陰之別。因疑其氣獨行五臟。不榮六腑也。故有此問。
如水之流(止)外濡腠理,張云。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皆言不得無行也。陰榮其臟。指陰蹺也。陽榮其腑。指陽蹺也。言無分臟腑蹺脈。皆所必至也。流者流於內。溢者溢於外。故曰流溢之氣。內溉臟腑。外濡腠理。謂其不獨在臟也。按此蹺脈之義。陰出陽則交於足太陽。陽入陰則交於足少陰。陽盛則目張。陰盛則目瞑。似皆隨衛氣為言者。故陰脈榮其臟。陽脈榮其腑也。簡案、馬以陰脈陽脈。為手足三陰三陽之義。然考前後章之旨。張注為得矣。
當數者,樓氏云。當數、為當脈度一十六丈二尺之數也。張云。蹺脈陰陽之數。男女各有所屬。男屬陽。當數其陽。女屬陰。當數其陰。故男子以陽蹺為經。陰蹺為絡。女子以陰蹺為經。陽蹺為絡也。
白話文:
脈度篇第十七
什麼氣滋養水液?
甲、乙兩位註解認為:水是由氣化生出來的。馬氏認為人體的氣血就像水流一樣運行。黃帝於是藉由蹺脈的起點和終點來提問,問什麼氣滋養水液?根據簡案的說法,“榮水”這兩個字沒有意義,現在採用甲、乙的解釋。
蹺脈是足少陰經的分支。
樓氏說:蹺脈一直都只提到陰蹺,而沒有提到陽蹺,可能是遺漏了。張氏說:《繆刺論》提到,邪氣侵入足陽蹺脈,針刺外踝下半寸的地方。陽蹺脈是足太陽經的分支。所以《難經》第二十八難說,陽蹺脈起於腳跟,沿著外踝向上走,進入風池穴;陰蹺脈也起於腳跟,沿著內踝向上走,到咽喉,交會於衝脈。因此,陰蹺脈是足少陰經的分支,起於照海穴;陽蹺脈是足太陽經的分支,起於申脈穴,這樣解釋就詳細了。
滋潤眼睛
張氏說:陰蹺脈和陽蹺脈的氣,並行循環,滋潤眼睛。如果蹺脈的氣不足,眼睛就不能閉合。所以《寒熱病篇》說:陰蹺脈和陽蹺脈,陰陽交會,陽氣進入陰,陰氣進入陽,在眼睛的內外眥交會。陽氣旺盛時,眼睛睜大;陰氣旺盛時,眼睛閉合。因此,眼睛的閉合與否,都是由蹺脈主管的。
氣單獨運行於五臟?
張氏說:黃帝因為蹺脈是足少陰經的分支,所以懷疑它的氣只運行於五臟,而不滋養六腑,因此有此提問。
像水流一樣,向外滋潤皮膚紋理。
張氏說:像水流一樣,像日月運行一樣,都是說不能沒有運行。陰氣滋養臟,指的是陰蹺脈;陽氣滋養腑,指的是陽蹺脈。這表示不論是臟腑,蹺脈都必定會到達。流,是指氣在體內流動;溢,是指氣溢於體外,所以說是流溢之氣。這氣會滋養臟腑,向外滋潤皮膚紋理,表示蹺脈的作用不只在內臟。我認為,蹺脈的意義是,陰氣從陰蹺脈出來,和足太陽經交會;陽氣從陽蹺脈進入,和足少陰經交會。陽氣旺盛時,眼睛睜開;陰氣旺盛時,眼睛閉合,這看起來都像是隨著衛氣運行而變化。所以說,陰脈滋養臟,陽脈滋養腑。簡案認為,馬氏以陰脈陽脈,指手足三陰三陽經的意義,但考察前後章節的意義,張氏的註解是正確的。
與脈的度數有關
樓氏說:當數,是指脈的度數,也就是一十六丈二尺這個數值。張氏說:蹺脈的陰陽數,男女各有歸屬,男子屬陽,所以要計算陽蹺脈的數;女子屬陰,所以要計算陰蹺脈的數。因此,男子以陽蹺脈為經脈,陰蹺脈為絡脈;女子以陰蹺脈為經脈,陽蹺脈為絡脈。
2. 營衛生會篇第十八
諸本無篇字。
衛於焉會,甲乙。於焉、作安從。
老壯,張云。五十以上為老。二十以上為壯。(見營氣失常篇與曲禮所言異)
人受氣於谷止皆以受氣,張云。人之生由乎氣。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者也。故穀食入胃。化而為氣。是為穀氣。亦曰胃氣。此氣由自中焦傳化於脾。上歸於肺。積於胸中氣海之間。乃為宗氣。宗氣之行。以息往來。通達三焦。而五臟六腑。皆以受氣。是以胃為水穀血氣之海。而人所受氣者。又唯谷而已。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
其清者(止)衛在脈外,張云。穀氣出於胃。而氣有清濁之分。清者水穀之精氣也。濁者水穀之悍氣也。諸家以上下焦言清濁者。皆非。清者屬陰。其性精專。故化生血脈。而周行於經隨之中。是為營氣。濁者屬陽。其性慓疾滑利。故不循經絡。而直達肌表。充實於皮毛分肉之間。是為衛氣。然營氣衛氣。無非資藉於宗氣。故宗氣盛則營衛和。宗氣衰則營衛弱矣。營、營運於中也。衛、護衛於外也。脈者非氣非血。其猶氣血之橐籥也。營屬陰而主裡。衛屬陽而主表。故營在脈中。衛在脈外。衛氣篇曰。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營氣。正此之謂。
介按、衛在脈外者。謂衛氣上輸於肺。走於臟腑。外達皮毛。以為護衛營血之作用。故三十二難曰。心者血。肺者氣。血為營。氣為衛。相隨上下。謂之營衛。通行經絡。營周於外。亦即此意也。
陽隴,馬雲。隴、當作隆。素問生氣通天論。有日中而陽隆。蓋古以隆、隴通用。張云。隴、盛也。方以智通雅云。陽隴陰隴。子午之橋起關也。猶言擁起為隴。而過此漸平迤也。莊子曰。於是橋起。簡案、素離合真邪論。經之動脈。其至也亦時隴起。義正同。
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張云。太陰手太陰也。太陽足太陽也。內言營氣。外言衛氣。營氣始於手太陰。而復會於太陰。故太陰主內。衛氣始於足太陽。而復會於太陽。故太陽主外。營氣周流十二經。晝夜各二十五度。衛氣晝則行陽。夜則行陰。亦各二十五度。營衛各為五十度。以分晝夜也。
夜半為陰隴(止)陰受氣矣,張云。夜半後為陰衰。陽生於子也。日西而陽衰。陰生於午也。如金匱真言論曰。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即此節之義。
夜半而大會(止)與天地同紀,張云。大會言營衛陰陽之會也。營衛之行。表裡異度。故嘗不相值。惟於夜半子時。陰氣已極。陽氣將生。營氣在陰。衛氣亦在陰。故萬民皆瞑而臥。命曰合陰。合陰者。營衛皆歸於臟。而會於天一之中也。平旦陰盡而陽受氣。故民皆張目而起。此陰陽消息之道。常如是無已。而與天地同其紀。所謂天地之紀者。如天地日月。各有所會之紀也。
白話文:
營衛生會篇第十八
本書沒有篇名。
衛氣於此會合。甲乙二字,於焉二字,應作「安從」。
老壯之分,張仲景說:五十歲以上為老,二十歲以上為壯。(與《營氣失常篇》及《曲禮》所說不同)
人體受氣,皆源於飲食,張仲景說:人生之本,在於氣。氣,是受之於天的。與谷氣共同充盈身體。所以,穀物食物進入胃中,消化轉化為氣,這就是谷氣,也稱胃氣。這股氣從中焦(脾胃)傳化到脾,上歸於肺,積聚在胸中氣海之間,就成了宗氣。宗氣運行,依靠呼吸往來,通達三焦,五臟六腑都依靠它來受氣。所以,胃是水穀、血液、氣的海洋,而人體所受之氣,又唯獨依靠穀物。所以,穀物不入,半天氣就衰弱,一天氣就更少了。
其清氣者,衛氣在脈外,張仲景說:谷氣從胃而出,氣有清濁之分。清氣是水穀的精華之氣,濁氣是水穀的粗劣之氣。其他醫家從上焦、下焦論述清濁,都是錯誤的。清氣屬陰,其性精純,所以化生血脈,周流於經脈之中,這就是營氣。濁氣屬陽,其性快速、滑利,所以不循經絡,而直接到達肌膚表面,充實於皮毛、肌肉之間,這就是衛氣。然而營氣、衛氣,都依靠宗氣。所以,宗氣盛則營衛調和,宗氣衰則營衛虛弱。營,指在體內運行;衛,指在體外護衛。脈,既非氣,也非血,它好比是氣血的容器。營氣屬陰,主內;衛氣屬陽,主表。所以,營氣在脈中,衛氣在脈外。《衛氣篇》說:「浮動而不循經絡的氣是衛氣,精純之氣運行於經絡的是營氣」,正是這個意思。
介按:衛氣在脈外,是指衛氣上輸於肺,通行於臟腑,外達皮毛,以護衛營血的作用。所以《難經·三十二難》說:「心主血,肺主氣,血為營,氣為衛,相隨上下,謂之營衛,通行經絡,營氣周流於外」,意思也是如此。
陽隆,馬雲說:隴應作隆。《素問·生氣通天論》有「日中而陽隆」之句,古代隆、隴通用。張仲景說:隴,盛也。《方以智通雅》說:陽隆陰隆,是子午之交,氣機升降之關口,如同隆起成山嶺,然後漸漸平坦。莊子說:「於是橋起」。簡案:《素問·離合真邪論》說經脈跳動,到極點時也像山嶺般隆起,意思相同。
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張仲景說:太陰是指手太陰肺經,太陽是指足太陽膀胱經。內指營氣,外指衛氣。營氣始於手太陰肺經,而最終會合於太陰肺經,所以太陰主內;衛氣始於足太陽膀胱經,而最終會合於太陽膀胱經,所以太陽主外。營氣周流十二經,晝夜各行二十五度;衛氣白天走陽經,晚上走陰經,也各行二十五度。營衛各行五十度,以分晝夜。
夜半為陰氣盛極,陰氣受氣,張仲景說:夜半以後,陰氣衰弱,陽氣在子時(晚上十一點到凌晨一點)生長。日落西山,陽氣衰弱,陰氣在午時(中午十一點到下午一點)生長。如同《金匱要略·真言論》所說:平旦到中午,是天的陽氣,陽中之陽;中午到黃昏,是天的陽氣,陽中之陰;黃昏到雞鳴,是天的陰氣,陰中之陰;雞鳴到平旦,是天的陰氣,陰中之陽。所以人體也應此規律,此節正是這個意思。
夜半營衛大會合,與天地同其運行規律,張仲景說:大會合指營衛陰陽的會合。營衛運行,表裡不同,所以常常不相逢。只有在夜半子時,陰氣已極,陽氣將生,營氣在陰,衛氣也在陰,所以萬民皆安眠,稱之為合陰。合陰,就是營衛都歸於臟腑,會合於天一(腎)之中。平旦陰氣盡而陽氣受氣,所以人們都睜開眼睛起床。這就是陰陽消長之道,常如此,永無止息,與天地同其運行規律。所謂天地運行規律,如同天地日月,各有其會合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