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三 (16)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6)

1. 脈度篇第十七

何氣榮水,甲乙。水作也。馬雲。人身氣血。如水之流。帝遂以蹺脈起止。何氣營水為問。簡案、榮水不成義。今從甲乙。

蹺脈者少陰之別,樓氏云。蹺脈始終獨言陰蹺。而不及陽蹺者。有脫簡。張云。繆刺論曰。邪客於足陽蹺之脈。刺外踝之下半寸所。蓋陽蹺為太陽之別。故二十八難曰。陽蹺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陰蹺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故陰蹺為足少陰之別。起於照海。陽蹺為足太陽之別。起於申脈。庶得其詳也。

濡目,張云。陰蹺陽蹺之氣。並行回還。而濡潤於目。若蹺氣不榮。則目不能合。故寒熱病篇曰。陰蹺陽蹺。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於目銳眥。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此所以目之瞑與不瞑。皆蹺脈為之主也。

氣獨行五臟,張云。帝以蹺脈為少陰之別。因疑其氣獨行五臟。不榮六腑也。故有此問。

如水之流(止)外濡腠理,張云。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皆言不得無行也。陰榮其臟。指陰蹺也。陽榮其腑。指陽蹺也。言無分臟腑蹺脈。皆所必至也。流者流於內。溢者溢於外。故曰流溢之氣。內溉臟腑。外濡腠理。謂其不獨在臟也。按此蹺脈之義。陰出陽則交於足太陽。陽入陰則交於足少陰。陽盛則目張。陰盛則目瞑。似皆隨衛氣為言者。故陰脈榮其臟。陽脈榮其腑也。簡案、馬以陰脈陽脈。為手足三陰三陽之義。然考前後章之旨。張注為得矣。

當數者,樓氏云。當數、為當脈度一十六丈二尺之數也。張云。蹺脈陰陽之數。男女各有所屬。男屬陽。當數其陽。女屬陰。當數其陰。故男子以陽蹺為經。陰蹺為絡。女子以陰蹺為經。陽蹺為絡也。

白話文:

脈度篇第十七

人體的氣血運行如同水流一般。黃帝因此詢問蹺脈的起止點,以及何種氣血滋養水液。根據《甲乙經》的記載,「榮水」一詞意義不明,故從《甲乙經》之說。

蹺脈是少陰經的分支。樓氏認為,文中只提及陰蹺而未談及陽蹺,可能是內容有遺漏。張氏指出,《繆刺論》提到邪氣侵犯陽蹺脈時,可刺外踝下半寸處,說明陽蹺是太陽經的分支。《二十八難》也記載,陽蹺脈起於足跟,沿外踝上行至風池;陰蹺脈同樣起於足跟,沿內踝上行至咽喉,與衝脈交會。因此,陰蹺是足少陰經的分支,起於照海穴;陽蹺是足太陽經的分支,起於申脈穴。

陰蹺與陽蹺之氣循環運行,滋潤眼睛。若蹺脈氣血不足,則眼睛無法閉合。《寒熱病篇》提到,陰蹺與陽蹺相交,陽氣入陰,陰氣出陽,交會於眼角。陽氣盛則睜眼,陰氣盛則閉眼,因此眼睛的開合由蹺脈主導。

黃帝因蹺脈為少陰經分支,懷疑其氣血僅運行於五臟,不滋養六腑,故有此疑問。

氣血流動如水流、日月運行般永不停息。陰蹺滋養五臟,陽蹺滋養六腑,說明蹺脈氣血遍及臟腑。氣血內流則滋養臟腑,外溢則潤澤肌膚腠理,並非僅限於五臟。蹺脈的作用在於陰氣出陽時與足太陽經交會,陽氣入陰時與足少陰經交會。陽盛則醒,陰盛則眠,似乎與衛氣運行相關,故陰脈主臟,陽脈主腑。簡氏認為,馬氏將陰脈陽脈解釋為手足三陰三陽之說,但根據前後文意,張氏的解釋更為恰當。

「當數」指脈度總長十六丈二尺的數值。蹺脈的陰陽之數因性別而異:男性屬陽,以陽蹺為經,陰蹺為絡;女性屬陰,以陰蹺為經,陽蹺為絡。

2. 營衛生會篇第十八

諸本無篇字。

衛於焉會,甲乙。於焉、作安從。

老壯,張云。五十以上為老。二十以上為壯。(見營氣失常篇與曲禮所言異)

人受氣於谷止皆以受氣,張云。人之生由乎氣。氣者所受於天。與穀氣並而充身者也。故穀食入胃。化而為氣。是為穀氣。亦曰胃氣。此氣由自中焦傳化於脾。上歸於肺。積於胸中氣海之間。乃為宗氣。宗氣之行。以息往來。通達三焦。而五臟六腑。皆以受氣。是以胃為水穀血氣之海。而人所受氣者。又唯谷而已。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

其清者(止)衛在脈外,張云。穀氣出於胃。而氣有清濁之分。清者水穀之精氣也。濁者水穀之悍氣也。諸家以上下焦言清濁者。皆非。清者屬陰。其性精專。故化生血脈。而周行於經隨之中。是為營氣。濁者屬陽。其性慓疾滑利。故不循經絡。而直達肌表。充實於皮毛分肉之間。是為衛氣。然營氣衛氣。無非資藉於宗氣。故宗氣盛則營衛和。宗氣衰則營衛弱矣。營、營運於中也。衛、護衛於外也。脈者非氣非血。其猶氣血之橐籥也。營屬陰而主裡。衛屬陽而主表。故營在脈中。衛在脈外。衛氣篇曰。其浮氣之不循經者為衛氣。其精氣之行於經者為營氣。正此之謂。

介按、衛在脈外者。謂衛氣上輸於肺。走於臟腑。外達皮毛。以為護衛營血之作用。故三十二難曰。心者血。肺者氣。血為營。氣為衛。相隨上下。謂之營衛。通行經絡。營周於外。亦即此意也。

陽隴,馬雲。隴、當作隆。素問生氣通天論。有日中而陽隆。蓋古以隆、隴通用。張云。隴、盛也。方以智通雅云。陽隴陰隴。子午之橋起關也。猶言擁起為隴。而過此漸平迤也。莊子曰。於是橋起。簡案、素離合真邪論。經之動脈。其至也亦時隴起。義正同。

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張云。太陰手太陰也。太陽足太陽也。內言營氣。外言衛氣。營氣始於手太陰。而復會於太陰。故太陰主內。衛氣始於足太陽。而復會於太陽。故太陽主外。營氣周流十二經。晝夜各二十五度。衛氣晝則行陽。夜則行陰。亦各二十五度。營衛各為五十度。以分晝夜也。

夜半為陰隴(止)陰受氣矣,張云。夜半後為陰衰。陽生於子也。日西而陽衰。陰生於午也。如金匱真言論曰。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故人亦應之。即此節之義。

夜半而大會(止)與天地同紀,張云。大會言營衛陰陽之會也。營衛之行。表裡異度。故嘗不相值。惟於夜半子時。陰氣已極。陽氣將生。營氣在陰。衛氣亦在陰。故萬民皆瞑而臥。命曰合陰。合陰者。營衛皆歸於臟。而會於天一之中也。平旦陰盡而陽受氣。故民皆張目而起。此陰陽消息之道。常如是無已。而與天地同其紀。所謂天地之紀者。如天地日月。各有所會之紀也。

白話文:

營衛生會篇第十八

衛氣從何處會合?在《甲乙經》中,「於焉」寫作「安從」。

關於「老壯」,張氏解釋:五十歲以上稱為「老」,二十歲以上稱為「壯」(見《營氣失常篇》,與《禮記·曲禮》的說法不同)。

人體的精氣來源於食物,這些精氣最終都會被吸收利用。張氏說:人的生命依賴於氣,氣來自先天之氣與後天穀氣結合,充盈全身。食物進入胃中,化為穀氣(也稱胃氣),此氣由中焦傳輸至脾,再上歸於肺,積聚於胸中氣海,形成宗氣。宗氣通過呼吸運行,通達三焦,使五臟六腑皆得其滋養。因此,胃是水穀血氣的匯聚之處,而人所依賴的精氣,主要來自食物。若半天不進食,氣就會衰弱;一天不進食,氣就會不足。

穀氣從胃中產生後,分為清氣與濁氣。清氣是水穀的精微之氣,濁氣是水穀的強悍之氣。前人將清濁歸於上下焦的說法並不正確。清氣屬陰,性質精純,能化生血脈,運行於經絡之中,稱為營氣;濁氣屬陽,性質迅疾滑利,不循經絡,直達肌表,充盈於皮毛肌肉之間,稱為衛氣。營衛之氣皆依賴宗氣,宗氣旺盛則營衛調和,宗氣衰弱則營衛虛弱。營氣主內,負責內部運行;衛氣主外,負責外部防護。脈既非氣也非血,猶如氣血的容器。營屬陰主內,衛屬陽主外,因此營氣在脈中,衛氣在脈外。《衛氣篇》提到:「浮於外不循經的氣是衛氣,行於經的精微之氣是營氣」,正是此意。

衛氣在脈外的作用,是通過肺的輸布,運行於臟腑,外達皮毛,發揮保護營血的功能。《難經·三十二難》說:「心主血,肺主氣,血為營,氣為衛,二者相隨上下,稱為營衛,通行經絡,周流全身」,也是此理。

「陽隴」一詞,馬氏認為「隴」應作「隆」。《素問·生氣通天論》有「日中而陽隆」之句,古代「隆」與「隴」通用。張氏解釋:「隴」是旺盛的意思。方以智《通雅》提到:「陽隴陰隴,是子午時氣血盛衰的關鍵,如同氣血湧起為『隴』,過後逐漸平緩。」《莊子》也有「橋起」的說法。《素問·離合真邪論》中「經脈搏動時,其勢亦如隴起」,意義相同。

「太陰主內,太陽主外」,張氏解釋:太陰指手太陰肺經,太陽指足太陽膀胱經。「內」指營氣,「外」指衛氣。營氣始於手太陰,最終又回歸太陰,故太陰主內;衛氣始於足太陽,最終又回歸太陽,故太陽主外。營氣周流十二經,晝夜各運行二十五周;衛氣晝行陽分,夜行陰分,亦各二十五周。營衛之氣各運行五十周,以分晝夜。

「夜半為陰隴」至「陰受氣矣」,張氏解釋:夜半後陰氣漸衰,陽氣始生(因子時為陽生之時);日西後陽氣漸衰,陰氣始生(因午時為陰生之時)。《金匱真言論》說:「平旦至日中,屬天之陽,為陽中之陽;日中至黃昏,屬天之陽,為陽中之陰;合夜至雞鳴,屬天之陰,為陰中之陰;雞鳴至平旦,屬天之陰,為陰中之陽。」人體與之相應,即此節之意。

「夜半而大會」至「與天地同紀」,張氏解釋:「大會」指營衛陰陽的交會。營衛運行,表裡路徑不同,通常不相遇。唯夜半子時,陰氣極盛,陽氣初生,營衛皆在陰分,故萬民皆入睡,稱為「合陰」。「合陰」即營衛皆歸於臟,會合於天一(腎)之中。平旦時陰氣盡而陽氣受氣,故人皆醒來活動。這是陰陽消長的規律,永不停息,與天地的運行同步。所謂「天地之紀」,如日月運行的週期,各有其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