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三 (17)
卷三 (17)
1. 營衛生會篇第十八
晝瞑,甲乙作夜寤。
晝精,熊氏俗解難經四十六難注云。精、清爽也。
相搏,甲乙。搏、作薄。
從來,甲乙。來、作始。
營出於中焦,衛出於下焦,張云。營氣者。由谷入於胃。中焦受氣。取汁。化其精微。而上注於肺。乃自手太陰始。周行於經隨之中。故營氣出於中焦。衛氣者。出其悍氣之慓疾。而先行於四末分肉皮膚之間。不入於脈。故於平旦陰盡。陽氣出於目。循頭項下行。始於足太陽膀胱經。而行於陽分。日西陽盡。則始於足少陰腎經。而行於陰分。其氣自膀胱與腎由下而出。故衛氣出於下焦。又云。衛氣屬陽。乃出於下焦。下者必升。故其氣自下而上。亦猶地氣上為云也。營本屬陰。乃自中焦而出於上焦。上者必降。故營氣自上而下。亦猶天氣降為雨也。雖衛主氣而在外。然亦何嘗無血。營主血而在內。然亦何嘗無氣。故營中未必無衛。衛中未必無營。但行於內者便謂之營。行於外者便謂之衛。此人身陰陽交感之道。分之則二。合之則一而已。志云。下、當作上。決氣篇曰。上焦開發。宣五穀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五味篇曰。辛入於胃。其氣走於上焦。上焦者。受氣而榮諸陽者也。衛者陽明水穀之悍氣。從上焦而出。衛於表陽。故曰衛出上焦。簡案、千金方三焦病論云。榮出中焦。衛出上焦。榮者絡脈之氣道也。衛者經脈之氣道也。外臺引刪繁論。亦同。志注。不可言無據也。明理論引亦作上焦。
上焦出於胃上口(止)下足陽明,千金及外臺引刪繁作胃上脘。張云。胃上口即上脘也。咽為胃系。水穀之道路也。膈上曰胸中。即膻中、也。其旁行者走兩腋。出天池之次。循手太陰肺經之分。而還於手陽明。其上行者至於舌。其下行者交於足陽明。以行於中下二焦。凡此皆上焦之部分也。志云。按金匱要略曰。若五臟元真通暢。人即安和。病則無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會元真之處。為血氣所注。理者是皮膚臟腑之文理也。蓋三焦乃初陽之氣。運行於上下。通合於肌腠。不入於經俞。是以上焦之氣。常與榮俱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二十五度者。與充膚熱肉之榮血。間行於皮膚臟腑之文理也。上焦出胃上口。上貫膈。布胸中。走腋下。至陽明。上至舌。此論上焦氣之所出。與經脈之循臂肘、上肩胛、入缺盆、出耳頰之不同也。
常與榮(止)大會於手太陰矣,張云。上焦者。肺之所居。宗氣之所聚。營氣者。隨宗氣以行於十四經脈之中。故上焦之氣。常與營氣俱行於陽二十五度。陰亦二十五度。陽陰者。言晝夜也。晝夜周行五十度。至次日寅時。復會於手太陰肺經。是為一周。然則營氣雖出於中焦。而施化則由於上焦也。馬雲。難經營字下。誤多一衛字。簡案、千金及外臺引刪繁。並有衛字。蓋據難經矣。
白話文:
營衛生會篇第十八
白天精神昏沈(「晝瞑」),在《甲乙經》中寫作「夜寤」。
白天精神清爽(「晝精」),熊氏在註解《難經》第四十六難時提到:「精」指的是精神清爽。
「相搏」在《甲乙經》中寫作「相薄」。
「從來」在《甲乙經》中寫作「從始」。
營氣出於中焦,衛氣出於下焦
張氏解釋:營氣是由食物進入胃後,中焦接受其精華,轉化為精微之氣,向上輸注於肺,從手太陰肺經開始,循環運行於經脈之中,因此營氣出於中焦。衛氣則是水穀中的強悍之氣,運行迅速,先行於四肢、肌肉、皮膚之間,不進入經脈。在清晨陰氣消退時,陽氣從眼睛出發,沿頭頸向下運行,始於足太陽膀胱經,行於陽分;日落陽氣消退時,則始於足少陰腎經,行於陰分。衛氣由膀胱與腎經從下方發出,因此衛氣出於下焦。
此外,衛氣屬陽,卻出於下焦,這是因為下者必升,其氣自下而上,如同地氣上升形成雲。營氣屬陰,卻自中焦出於上焦,這是因為上者必降,營氣自上而下,如同天氣下降形成雨。雖然衛氣主外、營氣主內,但衛氣中未必沒有營氣,營氣中未必沒有衛氣。區分在於:運行於內者稱為營氣,運行於外者稱為衛氣。這是人體陰陽相互作用的道理,分開來看是兩種氣,合而為一則是一體。
志氏認為「下焦」應作「上焦」。《決氣篇》提到:「上焦開發,宣發五穀精氣,滋養皮膚、充實身體、潤澤毛髮,如同霧露灌溉,這就是氣。」《五味篇》也說:「辛味入胃,其氣向上運行於上焦,上焦接受氣並滋養諸陽。」衛氣是陽明水穀的強悍之氣,從上焦發出,護衛體表陽分,因此說「衛出上焦」。
《千金方》與《外臺秘要》引《刪繁論》也記載「營出中焦,衛出上焦」,並說明營氣是絡脈的氣道,衛氣是經脈的氣道。志氏的註解並非無據,《明理論》也引作「上焦」。
上焦出於胃上口(至)下足陽明
《千金方》與《外臺秘要》引《刪繁論》寫作「胃上脘」。張氏解釋:胃上口即上脘,咽喉是食物的通道,膈上稱為胸中,即羶中。上焦之氣旁行至兩腋,出天池穴,沿手太陰肺經運行,再返回手陽明經;上行至舌,下行則與足陽明經相交,運行於中下二焦。這些都是上焦的分布範圍。
志氏引用《金匱要略》說明:若五臟真氣通暢,人體就健康,病邪無法侵入腠理。腠理是三焦與真氣相通之處,也是血氣灌注的地方。三焦是初陽之氣,運行於全身,與肌腠相合,但不進入經絡穴位。因此,上焦之氣常與營氣一同運行,白天二十五度,夜晚二十五度,與滋養皮膚肌肉的營血交替運行於皮膚臟腑的紋理之間。
常與營(至)大會於手太陰矣
張氏解釋:上焦是肺所在之處,也是宗氣聚集之地。營氣隨宗氣運行於十四經脈中,因此上焦之氣常與營氣一同運行,白天二十五度,夜晚二十五度。晝夜循環五十度後,次日寅時再次會合於手太陰肺經,完成一周。雖然營氣出於中焦,但其運行變化依賴上焦。
馬氏指出,《難經》中「營」字下誤多一「衛」字。但《千金方》與《外臺秘要》引《刪繁論》均有「衛」字,可能是依據《難經》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