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三 (18)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8)

1. 營衛生會篇第十八

其不循衛氣之道而出何也,張云。衛氣之道。晝行於陽。夜行於陰。有常度也。今有熟飲食者。方入於胃。其氣之留行未定。而汗輒外泄。出無方所。是不循衛氣之道也。故以為問。

此外傷於風(止)命曰漏泄,張云。風為陽邪。有外熱也。熱食氣悍。因內熱也。熱之所聚。則開發腠理。所以毛蒸理泄。而衛氣走之。故不循其常道也。此即熱食之氣也。出不由度。故曰漏泄。志云。衛氣者。水穀之悍氣。其性慓悍滑疾。如腠理不密。即見開而出。簡案、志以此氣為衛氣。是。外臺引刪繁。載療上焦實熱。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出而背身中皆熱。名曰漏氣。通脈瀉熱。澤瀉湯。(澤瀉生地骨皮甘草半夏石膏柴胡茯苓生薑竹葉人參桂心蓮心右十二味)即為此證所立也。

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千金及外臺引刪繁。作其氣起於胃。中脘在上焦之後。甲乙、巢源作胃口。

此所受氣者(止)命曰營氣,者下千金有主化水穀之味六字。甲乙無肺脈之脈字。張云。胃中。中脘之分也。後、下也。受氣者。受穀食之氣也。五穀入胃。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以注於三焦。而中焦者泌糟粕。蒸津液。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以奉生身。而行於經隧。是為營氣。故曰營出中焦。按下文云。下焦者。別迴腸。注膀胱。然則自膈膜之下。至臍上一寸。水分穴之上。皆中焦之部分也。隧、音遂。伏道也。簡案、泌、說文俠流也。奉、俸古通。養也。故馬雲。凡心中所生之血。賴此營氣而化以奉養生活之身。

夫血之與氣(止)無兩生,張云。營衛之氣。雖分清濁。然皆水穀之精華。故曰榮衛者。精氣也。血由化而赤。莫測其妙。故曰血者神氣也。然血化於液。液化於氣。是血之與氣。本為同類。而血之為汗。亦非兩種。但血主營。為陰為里。汗屬衛。為陽為表。一表一里。無可並攻。故奪血者無取其汗。奪汗者無取其血。若表裡俱奪。則不脫於陰。必脫於陽。脫陽亦死。脫陰亦死。故曰人生有兩死。然而人之生也。陰陽之氣。皆不可無。未有孤陽能生者。亦未有孤陰能生者。故曰無兩生也。志云。營衛者。水穀之精氣也。血者中焦之精汁。奉心神而化赤。神氣之所化也。血與營衛。皆生於精。故異名而同類也。簡案、外臺引刪繁論云。夫血與氣。異形而同類。衛是精氣。營是神氣。故血與氣。異形而同類焉。奪血無汗。(此是神氣)奪汗無血。(此是精氣)故人有一死。而無再生也。(千金再作兩字)視之正文。覺稍明備。

下焦者(止)滲入膀胱焉,張云。迴腸、大腸也。濟、泲同。猶釃濾也。(字典濟古文作泲釀酒也)泌、如狹流也。別汁、分別清濁也。別迴腸者。謂水穀並居於胃中。傳化於小腸。當臍上一寸水分穴處。糟粕由此別行迴腸。從後而出。津液由此別滲膀胱。從前而出。膀胱無上口。故云滲入。凡自水分穴而下。皆下焦之部分也。按、三十一難曰。下焦者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其言上口者。以滲入之處為言。非真謂有口也。如果有口。則不言滲入矣。何後世不解其意。而爭言膀胱有上口。其謬為甚。志云。迴腸大腸也。有九回。因以為名。簡案、外臺引刪繁論云。下焦如瀆。起胃下管。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故水穀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主足陽明。(千金作足太陽)灌滲津液。合膀胱。主出不主入。別於清濁。亦本節之義也。但本節似脫起胃下管。三十一難云。下焦者。當膀胱上口。主分清濁。亦可以見耳。介按、唐容川曰。近說膀胱有上口。無下口。非也。內經明言下焦當膀胱上口。近人不知三焦實有其物。焦古作膲。即人身之油膜。西醫名為連網。乃行水之路道。內經所謂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蓋水之路道。全在三焦油膜之中。凡人飲水入胃。胃之通體有微絲管。將水散出。走入油膜。其能散者。肺氣布之也。故肺為水之上源。水散入油膜。走入膀胱。其水未散盡者。至小腸中。又有微絲管將水散出。走下焦。以入膀胱。膀胱上口。即在下焦連網之中。此皆下行之水。未化為氣者也。

白話文:

營衛生會篇第十八

內容:

  1. 為何衛氣不循常道運行?
    張氏解釋,衛氣通常白天行於陽分,夜晚行於陰分,有其固定規律。但當人進食熱食後,食物剛入胃,氣血運行尚未穩定,汗水卻突然外洩,無固定路徑,這便是衛氣不循常道的現象,因此提出疑問。

  2. 外感風邪導致「漏洩」
    張氏認為,風為陽邪,會引發外熱;熱食氣性猛烈,則導致內熱。熱氣聚集時,會使腠理開洩,導致毛髮蒸騰、腠理疏鬆,衛氣因而外散,不循常道。這種因熱食之氣異常外洩的現象,稱為「漏洩」。志氏補充,衛氣是水穀之悍氣,性質迅疾,若腠理不密,便會外散。《外臺祕要》引用《刪繁方》記載,上焦實熱時,飲食入胃後未及消化,即汗出且背身發熱,稱為「漏氣」,可用「澤瀉湯」治療。

  3. 中焦與上焦的關係
    《千金方》及《外臺祕要》提到,中焦之氣起於胃,位於上焦之後。《甲乙經》和《巢氏病源》則稱其起於胃口。

  4. 中焦的功能與營氣生成
    張氏解釋,中焦位於胃的中脘部分,負責接受水穀之氣。五穀入胃後,分為糟粕、津液、宗氣三路,注入三焦。中焦過濾糟粕,蒸化津液,吸收精微化生為血,此血運行於經脈即為「營氣」,故稱「營出中焦」。從橫膈膜下至臍上一寸的水分穴,皆屬中焦範圍。

  5. 血與氣的關係
    張氏指出,營衛之氣雖分清濁,但同為水穀精華。血由津液化生,津液又源於氣,故血與氣本屬同類。然而血主營陰在內,汗屬衛陽在外,兩者不可同時耗損。若強行發汗會傷血,失血時亦不可再發汗,否則陰陽俱脫,必致死亡。志氏補充,營衛與血皆生於精,異名而同類。《外臺祕要》引《刪繁論》進一步說明,血與氣形異質同,奪血則無汗(因血為神氣),奪汗則無血(因汗為精氣),故人僅一死,無兩生之理。

  6. 下焦的功能
    張氏解釋,下焦從迴腸(大腸)分出,負責將水分過濾並滲入膀胱。水穀入胃後,經小腸傳化,於臍上水分穴處分離:糟粕進入迴腸排出,津液則滲入膀胱。膀胱無實際上口,水分是透過三焦油膜(西醫稱連網)滲入。唐容川補充,三焦為人體水液通道,飲水入胃後,由肺氣布散至油膜,再下行至膀胱,此過程依賴三焦的「決瀆」功能。《三十一難》稱下焦位於膀胱上口,主分清濁,但所謂「上口」僅指滲入之處,非實體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