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三 (18)
卷三 (18)
1. 營衛生會篇第十八
其不循衛氣之道而出何也,張云。衛氣之道。晝行於陽。夜行於陰。有常度也。今有熟飲食者。方入於胃。其氣之留行未定。而汗輒外泄。出無方所。是不循衛氣之道也。故以為問。
此外傷於風(止)命曰漏泄,張云。風為陽邪。有外熱也。熱食氣悍。因內熱也。熱之所聚。則開發腠理。所以毛蒸理泄。而衛氣走之。故不循其常道也。此即熱食之氣也。出不由度。故曰漏泄。志云。衛氣者。水穀之悍氣。其性慓悍滑疾。如腠理不密。即見開而出。簡案、志以此氣為衛氣。是。外臺引刪繁。載療上焦實熱。飲食下胃。其氣未定。汗出而背身中皆熱。名曰漏氣。通脈瀉熱。澤瀉湯。(澤瀉生地骨皮甘草半夏石膏柴胡茯苓生薑竹葉人參桂心蓮心右十二味)即為此證所立也。
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千金及外臺引刪繁。作其氣起於胃。中脘在上焦之後。甲乙、巢源作胃口。
此所受氣者(止)命曰營氣,者下千金有主化水穀之味六字。甲乙無肺脈之脈字。張云。胃中。中脘之分也。後、下也。受氣者。受穀食之氣也。五穀入胃。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以注於三焦。而中焦者泌糟粕。蒸津液。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以奉生身。而行於經隧。是為營氣。故曰營出中焦。按下文云。下焦者。別迴腸。注膀胱。然則自膈膜之下。至臍上一寸。水分穴之上。皆中焦之部分也。隧、音遂。伏道也。簡案、泌、說文俠流也。奉、俸古通。養也。故馬雲。凡心中所生之血。賴此營氣而化以奉養生活之身。
夫血之與氣(止)無兩生,張云。營衛之氣。雖分清濁。然皆水穀之精華。故曰榮衛者。精氣也。血由化而赤。莫測其妙。故曰血者神氣也。然血化於液。液化於氣。是血之與氣。本為同類。而血之為汗。亦非兩種。但血主營。為陰為里。汗屬衛。為陽為表。一表一里。無可並攻。故奪血者無取其汗。奪汗者無取其血。若表裡俱奪。則不脫於陰。必脫於陽。脫陽亦死。脫陰亦死。故曰人生有兩死。然而人之生也。陰陽之氣。皆不可無。未有孤陽能生者。亦未有孤陰能生者。故曰無兩生也。志云。營衛者。水穀之精氣也。血者中焦之精汁。奉心神而化赤。神氣之所化也。血與營衛。皆生於精。故異名而同類也。簡案、外臺引刪繁論云。夫血與氣。異形而同類。衛是精氣。營是神氣。故血與氣。異形而同類焉。奪血無汗。(此是神氣)奪汗無血。(此是精氣)故人有一死。而無再生也。(千金再作兩字)視之正文。覺稍明備。
下焦者(止)滲入膀胱焉,張云。迴腸、大腸也。濟、泲同。猶釃濾也。(字典濟古文作泲釀酒也)泌、如狹流也。別汁、分別清濁也。別迴腸者。謂水穀並居於胃中。傳化於小腸。當臍上一寸水分穴處。糟粕由此別行迴腸。從後而出。津液由此別滲膀胱。從前而出。膀胱無上口。故云滲入。凡自水分穴而下。皆下焦之部分也。按、三十一難曰。下焦者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其言上口者。以滲入之處為言。非真謂有口也。如果有口。則不言滲入矣。何後世不解其意。而爭言膀胱有上口。其謬為甚。志云。迴腸大腸也。有九回。因以為名。簡案、外臺引刪繁論云。下焦如瀆。起胃下管。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故水穀常並居於胃中。成糟粕而俱下於大腸。主足陽明。(千金作足太陽)灌滲津液。合膀胱。主出不主入。別於清濁。亦本節之義也。但本節似脫起胃下管。三十一難云。下焦者。當膀胱上口。主分清濁。亦可以見耳。介按、唐容川曰。近說膀胱有上口。無下口。非也。內經明言下焦當膀胱上口。近人不知三焦實有其物。焦古作膲。即人身之油膜。西醫名為連網。乃行水之路道。內經所謂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蓋水之路道。全在三焦油膜之中。凡人飲水入胃。胃之通體有微絲管。將水散出。走入油膜。其能散者。肺氣布之也。故肺為水之上源。水散入油膜。走入膀胱。其水未散盡者。至小腸中。又有微絲管將水散出。走下焦。以入膀胱。膀胱上口。即在下焦連網之中。此皆下行之水。未化為氣者也。
白話文:
營衛生會篇第十八
「為何不遵循衛氣運行的規律而跑出來呢?」
張景岳解釋說,衛氣的運行有其規律,白天在陽經運行,夜晚在陰經運行,有一定的規律。現在有剛吃完熱食的人,食物剛進入胃部,衛氣的運行還沒穩定,就馬上汗流不止,而且汗出的地方也不固定,這就是沒有遵循衛氣的運行規律。所以才會有這個疑問。
「此外,因受風邪侵襲(停止),這種情況叫做漏泄。」
張景岳解釋說,風是陽邪,會引起體表發熱。熱食本身就帶有熱氣,加上體內的熱,內外熱相結合,就會導致毛孔張開,汗液外泄,衛氣也跟著散失,這就是沒有遵循衛氣正常運行的規律。這是因為熱食的熱氣,沒有按照規律排出,所以叫做漏泄。 《脈經》認為,衛氣是水穀精氣中強悍的部分,其性質剛猛滑利,如果皮膚的毛孔不夠緊密,就會直接外泄而出。《醫學簡案》認為,《脈經》把這種氣視為衛氣是對的。《外台秘要》引用的《刪繁方》中記載,治療上焦實熱證時,飲食進入胃後,其氣未定,就汗出而且背部和身體都發熱,這被稱為「漏氣」。可以用通脈瀉熱的澤瀉湯來治療(藥方包含澤瀉、生地、骨皮、甘草、半夏、石膏、柴胡、茯苓、生薑、竹葉、人參、桂心、蓮心等十二味藥)。這個藥方就是針對這種情況而設立的。
「中焦也和胃中出來,在上焦之後。」
《千金方》和《外台秘要》引用的《刪繁方》中記載,認為中焦的氣從胃中產生,中脘穴位於上焦之後。《甲乙經》和《巢氏病源》則認為是從胃的入口處。
「這裡所接受的氣(停止),叫做營氣。」
《千金方》在「者」字之後有「主化水穀之味」六個字。《甲乙經》則沒有提到「肺脈」的「脈」字。張景岳解釋說,這裡是指胃部,中脘穴所在的部位。後面所說的「下」,是指接收食物精氣。「受氣者」,指的是接受穀物食物的精氣。五穀進入胃後,其糟粕、津液、宗氣會分為三條通道,注入三焦。中焦負責分泌糟粕,蒸發津液,接受食物精氣,經過變化形成紅色,這就是血液,用來滋養身體,在經絡中運行,這就是營氣。所以說營氣出自中焦。如下文所說,下焦負責將大小腸中的糟粕和津液分別排出。那麼從橫膈膜之下到肚臍上一寸的水分穴以上,都屬於中焦的範圍。「隧」,讀音同「遂」,意思是隱蔽的通道。《醫學簡案》認為「泌」字,按照《說文解字》的解釋,是夾著水流出的意思。「奉」字,和古代的「俸」字相通,有供養的意思。故馬元儀說,凡是心中所產生的血,都要靠營氣轉化,才能夠供養身體。
「血和氣(停止),不會同時產生。」
張景岳解釋說,營氣和衛氣雖然分為清濁,但都是水穀的精華,所以說榮衛二氣是精氣。血是經過變化才變成紅色的,難以測度其中的奧妙,所以說血是神氣。但是血是由液體轉化而來的,而液體又是由氣轉化而來,所以血和氣本來屬於同一類。而血化為汗,也不是兩種不同的物質。只不過血主營,屬於陰,在內;汗屬衛,屬於陽,在外。一個在表,一個在裡,不能同時攻治。所以說,如果大量失血,就不要再發汗;如果大量出汗,就不要再用活血藥。如果同時攻治表裡,則不是陰虛脫證,就一定是陽虛脫證。脫陽也會死,脫陰也會死,所以說人生有兩死。然而人的生存,陰陽之氣都不可缺少,沒有單獨的陽氣能夠生存的,也沒有單獨的陰氣能夠生存的,所以說陰陽不能同時產生。《脈經》認為,營氣和衛氣都是水穀精氣,而血是中焦的精汁,它供給心神而化為赤色,是神氣所化生的。血和營衛之氣,都是從精氣中產生,所以名稱不同,但本質相同。《醫學簡案》認為,《外台秘要》引用的《刪繁方》中說,血和氣,形態不同,但本質相同。衛氣是精氣,營氣是神氣。所以說血和氣,形態不同,但本質相同。失血的時候不會出汗(這是因為屬於神氣的範疇),出汗的時候不會失血(這是因為屬於精氣的範疇),所以說人只會死一次,不會再生。(《千金方》這裡多寫了「兩字」)。仔細看正文,會感覺更加清晰完備。
「下焦(停止),滲入膀胱。」
張景岳解釋說,迴腸就是大腸。「濟」和「泲」相通,有過濾的意思(字典裡「濟」的古文寫作「泲」,有釀酒的意思)。「泌」字,如同狹小的水流。「別汁」意思是區分清濁。所說的「別迴腸」,是指水穀都停留在胃中,然後傳輸到小腸。在肚臍上一寸的水分穴處,糟粕由此進入迴腸,從後排出,津液由此滲入膀胱,從前排出。膀胱沒有上口,所以說是「滲入」。凡是從水分穴以下的部位,都屬於下焦的範圍。 按照《難經》第三十一難的說法,下焦在膀胱的上口,主要負責區分清濁。這裡所說的「上口」,指的是滲入的地方,並不是真的有一個口。如果真的有口,就不會用「滲入」這個詞了。為什麼後世的人不理解這個意思,反而爭論說膀胱有上口,這是非常錯誤的。《脈經》認為,迴腸就是大腸,因為有九個彎曲,所以得名。《醫學簡案》認為,《外台秘要》引用的《刪繁方》中說,下焦如同溝渠,從胃的下方開始,區分迴腸,注入膀胱,然後滲入。所以說水穀通常都停留在胃中,形成糟粕一起進入大腸,主要由足陽明經(《千金方》寫作足太陽經)負責。灌注滲透津液,匯合膀胱,主要負責排出而不是進入,區分清濁,也和本節的意思相同。但是本節似乎漏掉了「起胃下管」這句話。《難經》第三十一難說,下焦在膀胱的上口,主要負責區分清濁,也可以看出這個意思。 唐容川認為,現在有人說膀胱有上口,沒有下口,這是錯誤的。《內經》明明說下焦在膀胱的上口。現在的人不了解三焦的實質,古代的「焦」字寫作「膲」,指的就是人身上的油膜,西醫稱為網膜,是水液運行的通道。《內經》所說的三焦,是決瀆的官,是水液排出的通道。水液的通道,全部都在三焦油膜之中。凡是人喝水進入胃後,胃壁上的細小管道會將水散發出去,進入油膜。能夠散發出去的,是靠肺氣的布散作用,所以說肺是水液的源頭。水液散發進入油膜,進入膀胱。沒有散發完的水液,會進入小腸,還有微細管道將水散發出去,進入下焦,進入膀胱。膀胱的上口,就在下焦的網膜之中,這些都是下行的水液,還沒有轉化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