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靈樞識》~ 卷三 (3)

回本書目錄

卷三 (3)

1. 經水篇第十二

足陽明外合於海水,張云。足陽明經內屬於胃。常多氣多血。為五臟六腑之海。故外合於海水。按海包地外。地在海中。海水周流。實一而已。今云四海者。以東西南北而分言之也。故東曰渤海。南曰漲海。西曰青海。北曰瀚海。

足太陰外合於湖水,志云。湖水有五湖。即洞庭、彭澤、震澤之類。脾位中央。而灌溉於四旁。故足太陰外合於湖水。而內屬於脾。又云。土數五。故合五湖。張云。五湖皆在東南。周禮職方氏。楊州澤藪曰具區。簡案、湖水與五湖各異。水經注。湖水出桃林塞之夸父山。又五湖謂長塘湖、太湖、射黃湖、上湖、滆湖。

足少陰外合於汝水,張云。足少陰經內屬於腎。常少血多氣。故外合於汝水。按汝水源出汝州天息山。出西平上蔡汝陽等縣入淮。今屬河南省汝寧府。

足厥陰外合於澠水,志云。澠水出於青州之臨淄。而西入於淮。天下之水。皆從東去。澠水自東而來。故應足厥陰東方之肝木。簡案、澠、史音彌善切。張音免。志音成。廣韻食陵切。又泯、湎二音。集韻神陵切。音繩。

手太陽外合淮水,合下諸本有於字。當補。張云。手太陽經內屬小腸。常多血少氣。故外合於淮水。按淮水出唐州桐柏山。繞徐揚之界。東入於海。今屬河南省南陽府。改名唐縣。

水道出焉,簡案、膀胱通水道。而小腸受盛胃之水液。而濟泌於膀胱。故二腑特言及之。

手少陽外合於漯水,張云。手少陽經內屬三焦。常少血多氣。故外合於漯水。按渭水源出章丘長白山。入小清河歸海。今屬山東省濟南府。漯、音磊。又太合切。

手陽明外合於江水,張云。手陽明經內屬大腸。常多血多氣。故外合於江水。按江源出西蜀之岷山。今屬四川省成都府茂州。其長萬里。至吳地入海。此即所以限南北也。

手太陰外合於河水,張云。手太陰經內屬於肺。常多氣少血。肺為臟腑之蓋。其經最高而朝百脈。故外合於河水。按河有兩源。一出蔥嶺。一出於闐。合流。東注滿昌海。潛行地中。南出積石。以入中國。一說黃河源出星宿海。在中國西南直四川馬湖府之正西三千餘里。雲南麗江府之西北一千五百餘里。合諸流自西而東。行二十日至崑崙。繞崑崙之西南。折而東北。又折而西北。又轉而東北。又行二十餘日。歷雲中九原至大寧。始入中國。是為四瀆之宗。

手少陰外合於濟水,張云。手少陰經內屬於心。常少血多氣。故外合於濟水。按江源初發王屋山下曰沋水。既見而伏。復出為濟。濟截河而流不混其清。故又曰清。濟流雖微而獨尊。故居四瀆之一。今屬河南省懷慶府濟源縣。

手心主外合於漳水,張云。手厥陰經內屬心主。常多血少氣。故外合於漳水。按漳水有二。一出上黨沽縣大黽谷曰清漳。一出上黨長子縣發鳩山曰濁漳。皆入於河。今俱隸山西省沽縣。即樂平縣。屬太原府。長子縣屬潞安府。

白話文:

經水篇第十二

足陽明經脈與外在的海洋相應,如同張氏所說。足陽明經脈內在聯繫著胃,通常氣血旺盛,是五臟六腑之氣血匯聚之所,因此與外在的海洋相合。海洋包圍著陸地,陸地在海洋之中,海水周而復始地流動,實質上是一個整體。現在說的四海,是根據東西南北的方向來區分的。所以東邊的叫做渤海,南邊的叫做漲海,西邊的叫做青海,北邊的叫做瀚海。

足太陰經脈與外在的湖泊相應,如同志氏所說。湖泊有五個,即洞庭湖、彭澤湖、震澤湖之類。脾臟位於身體中央,滋養灌溉四方,所以足太陰經脈與外在的湖泊相合,而內在聯繫著脾臟。又說,土的數量是五,所以與五個湖泊相合。張氏說,五個湖泊都在東南方。《周禮‧職方氏》中提到,揚州的沼澤地叫做具區。簡案認為,湖水和五湖各有不同。《水經注》記載,湖水出自桃林塞的夸父山。另外,五湖指的是長塘湖、太湖、射黃湖、上湖、滆湖。

足少陰經脈與外在的汝水相應,如同張氏所說。足少陰經脈內在聯繫著腎臟,通常血少氣多,所以與外在的汝水相合。汝水發源於汝州的天息山,流經西平、上蔡、汝陽等縣,注入淮河,現在屬於河南省汝寧府。

足厥陰經脈與外在的澠水相應,如同志氏所說。澠水發源於青州的臨淄,向西注入淮河。天下的水都向東流去,而澠水從東方流來,所以與足厥陰經脈的東方肝木相應。簡案認為,“澠”字,史書上的發音是“彌善切”,張氏發音為“免”,志氏發音為“成”,《廣韻》發音為“食陵切”,也有發“泯”、“湎”二音的,《集韻》發音為“神陵切”,音同“繩”。

手太陽經脈與外在的淮水相應,在“合”字之下,許多版本有“於”字,應該補上。如同張氏所說,手太陽經脈內在聯繫著小腸,通常血多氣少,所以與外在的淮水相合。淮水發源於唐州的桐柏山,環繞徐州和揚州的邊界,向東注入大海,現在屬於河南省南陽府,改名為唐縣。

水道由此而出,簡案認為,膀胱主管水道,而小腸則接收胃部的水液,再分泌到膀胱,所以特別提到這兩個腑。

手少陽經脈與外在的漯水相應,如同張氏所說,手少陽經脈內在聯繫著三焦,通常血少氣多,所以與外在的漯水相合。漯水發源於章丘的長白山,流入小清河,最終歸於大海,現在屬於山東省濟南府。“漯”字,發音為“磊”,也有發“太合切”的。

手陽明經脈與外在的江水相應,如同張氏所說,手陽明經脈內在聯繫著大腸,通常氣血旺盛,所以與外在的江水相合。江水發源於西蜀的岷山,現在屬於四川省成都府的茂州,其長度達萬里,流經吳地注入大海,這也成為了南北地區的分界。

手太陰經脈與外在的河水相應,如同張氏所說,手太陰經脈內在聯繫著肺,通常氣多血少。肺臟是臟腑的遮蓋,其經脈位置最高,匯聚百脈,所以與外在的河水相合。河水有兩個源頭,一個發源於蔥嶺,一個發源於于闐,兩條河流匯合後,向東注入滿昌海,然後潛流地下,再從積石山南部流出,進入中國。另一種說法認為,黃河發源於星宿海,在中國西南方向,距離四川馬湖府正西三千多里,距離雲南麗江府西北一千五百多里,匯集各條河流從西向東流淌,二十天後到達崑崙山,環繞崑崙山西南,折向東北,再折向西北,又轉向東北,又經過二十多天,經過雲中、九原到達大寧,才真正進入中國,是為四瀆之首。

手少陰經脈與外在的濟水相應,如同張氏所說,手少陰經脈內在聯繫著心臟,通常血少氣多,所以與外在的濟水相合。濟水最初發源於王屋山下,稱為沋水,顯露之後又潛藏,再次出現時才成為濟水。濟水橫截黃河而流,但並不與其渾濁的水流相混,保持自身的清澈,所以又稱為“清”。濟水水流雖然微小,但卻獨具尊貴地位,所以位列四瀆之一。現在屬於河南省懷慶府的濟源縣。

手心包經脈與外在的漳水相應,如同張氏所說,手厥陰經脈內在聯繫著心包,通常血多氣少,所以與外在的漳水相合。漳水有兩條支流,一條發源於上黨的沽縣大黽谷,稱為清漳;另一條發源於上黨的長子縣發鳩山,稱為濁漳,兩條支流都注入黃河。現在都屬於山西省的沽縣,也就是樂平縣,隸屬太原府;長子縣則隸屬潞安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