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三 (2)
卷三 (2)
1. 經別篇第十一
手太陽之正(止)此為四合也,張云。此小腸與心表裡。經脈相為一合也。指地者。地屬陰。居天之內。手太陽內行之脈。別於肩解。入腋走心。繫於小腸。皆自上而下。自外而內。故曰指地。經脈篇言交肩上入缺盆絡心。此言別於肩解。入腋走心。蓋前後皆有入心之脈。手少陰之正。自腋下三寸足少陽淵腋之次。行兩筋之間。內屬於心。與手太陽入腋走心者合。乃上行挾於咽。出於面。合於目內眥。是當與足太陽睛明相會矣。此六合之四也。
手少陽之正(止)此為五合也,張云。此三焦心主表裡經脈相為一合也。指天者。天屬陽。運於地之外。手少陽之正。上別於巔。入缺盆。下走三焦。散於胸中。包羅臟腑之外。故曰指天。手厥陰之正。其別面內行者。與少陰之脈同自腋下三寸足少陽淵腋之次。入胸中。屬於三焦。乃出循喉嚨。行耳後。合手足少陽於完骨之下。此六合之五也。志云。少陽、初陽也。從陽而生。自下而上。故曰指天。曰指地者。謂手合於足也。曰指天者。謂足合於手也。蓋分手足於二經。則為六合。論陰陽之氣。止三合矣。簡案、別下淵液三寸。馬雲。別於腋下之天池穴。考本輸篇云。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馬似是。
手陽明之正(止)此六合也,道藏馬志本。大腸作太陽。誤也。張云。此大腸與肺為表裡。經脈相為一合也。手陽明之正。循胸前膺乳之間。其內行者別於肩髃。入柱骨。由缺盆下走大腸。屬於肺。其上者。循喉嚨。復出缺盆。而合於陽明本經也。手太陽之正。其內行者。自天府別入淵腋。出手少陰心經之前。入內走肺。散之大腸。其上行者。出缺盆。循喉嚨。復合於手陽明經。以上共十二經。是為六合也。
白話文:
[經別篇第十一]
手太陽經的正經(止)這是第四合。張氏說:這是小腸與心互為表裡,經脈相互配合的一合。所謂「指地」,地屬陰,居於天之內。手太陽經的內行支脈,從肩部分出,進入腋下,走向心臟,聯繫小腸,都是從上而下、由外而內,因此稱為「指地」。《經脈篇》提到此脈交於肩上,進入缺盆,聯絡心臟;此處則說從肩部分出,進入腋下走向心臟。可見前後皆有進入心臟的脈絡。手少陰經的正經,從腋下三寸足少陽淵腋穴的位置,行於兩筋之間,內屬於心,與手太陽經進入腋下走向心臟的支脈相合,再向上行,夾於咽喉,出於面部,會合於目內角,此時應與足太陽經的睛明穴相會。這是六合中的第四合。
手少陽經的正經(止)這是第五合。張氏說:這是三焦與心主(心包絡)互為表裡,經脈相互配合的一合。所謂「指天」,天屬陽,運行於地之外。手少陽經的正經,向上從頭頂分出,進入缺盆,向下行至三焦,散佈於胸中,包羅臟腑之外,因此稱為「指天」。手厥陰經的正經,其內行支脈與少陰經相同,從腋下三寸足少陽淵腋穴的位置,進入胸中,屬於三焦,再出於喉嚨,行於耳後,與手足少陽經會合於完骨之下。這是六合中的第五合。志氏說:少陽是初生之陽,從陽而生,自下而上,因此稱為「指天」。「指地」是指手經與足經相合,「指天」是指足經與手經相合。若將手足二經分開來看,則有六合;若論陰陽之氣,則僅有三合。簡氏案:別下淵腋三寸,馬氏說是指從腋下的天池穴分出。參考《本輸篇》所說:「腋下三寸,手心主也,名曰天池。」馬氏的說法應是正確的。
手陽明經的正經(止)這是第六合。道藏馬志本中將「大腸」誤寫為「太陽」。張氏說:這是大腸與肺互為表裡,經脈相互配合的一合。手陽明經的正經,循行於胸前乳房之間,其內行支脈從肩髃穴分出,進入柱骨,由缺盆向下行至大腸,屬於肺;其上行支脈則沿喉嚨,再出缺盆,與手陽明本經相合。手太陽經的正經,其內行支脈從天府穴分出,進入淵腋,行於手少陰心經之前,進入體內走向肺,散佈於大腸;其上行支脈則出缺盆,沿喉嚨,再與手陽明經相合。以上共十二經,即為六合。
2. 經水篇第十二
馬雲。內論十二經脈。合於十二經水。故名篇。簡案、管子水地篇云。水者地之血氣。如筋脈之流通者也。酈道元水經注。引經脈志。蓋其書志經水之流通者。
夫經水者(止)可得聞乎,張云。經水者。受水而行於地也。人之五臟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穀。化其精微之氣。而布揚於內外者也。經脈猶江河也。血猶水也。江河受水而經營於天下。經脈受血而運行於周身。合經水之道以施治。則其源流遠近。固自不同。而刺之淺深。灸之壯數。亦當有所辨也。
八尺之士,簡案、周禮考工記。人長八尺。又淮南天文訓。人修八尺。而周禮卿大夫國中七尺。以及七十七尺謂二十。又淮南修務訓。吾生也有七尺之形。則與考工記天文訓異。荀子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又家語六七尺之體。今據本經骨度篇。人長其實七尺五寸。而泛言其修。或云七尺。或云八尺。舉其大概耳。
其死可解剖而視之,簡案、漢書王莽傳云。翟義黨王孫慶捕得莽使。大醫尚方與巧屠共刳剝之。量度五臟。以竹筳導其脈。知所絡。始云可以治病。宋楊介存真圖。歐希範五臟圖。蓋其遺也。而與本節之旨符矣。
其臟之堅脆(止)其常有合乎,張云。如臟之堅脆。則見於本藏篇。腑之大小。谷之多少。則見於平人絕谷篇。脈之長短。則見於脈度篇。血之清濁。則見於根結篇。十二經血氣多少。各有大數。則見於血氣形志等篇。此其針灸淺深多寡。故各有所宜如下文也。甲乙。大數、作定數。
足太陽外合於清水,張云。此下以經脈配經水。蓋欲因其象。以辨血氣之盛衰也。馬雲。按古今輿地圖。清水、遺籍無之。黃河合淮處。謂之清河。今有清河。懸疑是清水也。張云。按清水即大小清河。輿地圖志曰。大清河即濟水之故道。自兗州府東北流。出長清等縣。由利津等界入海。小清河一名灤水。源發濟南府趵突泉。經章丘受漯河之水。由新城入海。禹貢曰。浮於濟漯達於河者。必此河也。今俱屬山東省濟南府。簡案、今考水經無清水。王砯注離合真邪論。引本節作涇水。蓋古本有如此者。書禹貢、涇屬渭汭。詩穀風。涇以渭濁。
通水道焉,志云。肺屬天而主氣。膀胱為津液之腑。受氣化而出。六腑皆濁。而膀胱之水獨清。故足太陽外合於清水。內屬於膀胱。而通水道焉。
足少陽外合於渭水,張云。足少陽經內屬於膽。常少血多氣。故外合於渭水。按地誌。渭水出隴西郡渭源縣西南鳥鼠山。至同州入河。今俱隸陝西省。渭源屬臨洮府。同州屬西安府也。志云。渭水獨清。諸陽皆濁。而膽為中精之腑。獨受其清。故足少陽外合於渭水。內屬於膽。簡案、張注義未允當。志云。渭水獨清。與古說乖矣。以渭合膽。必有別所據。今不可得而考也。下節諸水。亦多不可解者。
白話文:
《經水篇第十二》:
馬雲認為,本篇討論十二經脈與自然界十二經水的對應關係,故以此為篇名。簡案中提到,《管子·水地篇》將水比喻為大地的血氣,如同筋脈般流通;酈道元《水經注》引用的《經脈志》應是記載水流通道的典籍。
張氏闡釋:經水承載水流經大地,如同五臟貯藏精神魂魄,六腑消化水谷、轉化精氣並輸布全身。經脈好比江河,血液如同水流。江河滋養大地,經脈運送血液周流全身。結合經水原理治療時,需辨別源頭遠近差異,針刺深淺與灸療次數也須區分。
關於"八尺之士":簡案指出,《周禮·考工記》《淮南子·天文訓》記載人身長八尺,但其他典籍如《周禮》載卿大夫身高七尺,《荀子》稱"七尺之軀",《家語》記"六七尺之體"。《內經·骨度篇》實測人身長七尺五寸,"七尺""八尺"均為概數。
"解剖屍體觀察":簡案引《漢書·王莽傳》記載太醫與屠夫解剖翟義黨羽王孫慶,測量五臟並用竹籤探查經脈走向。宋代楊介《存真圖》、歐希範《五臟圖》即承此傳統,與本篇主旨相符。
張氏說明臟腑特性:五臟堅固脆弱見《本藏篇》,六腑大小與穀物容量見《平人絕谷篇》,脈長見《脈度篇》,血質清濁見《根結篇》,十二經氣血量見《血氣形志篇》,這些決定針灸治療的差異。《甲乙經》將"大數"寫作"定數"。
經脈與經水對應:
- 足太陽經外應清水:張氏認為清水即山東大小清河(大清河為古濟水,小清河源出趵突泉)。簡案考《水經》無清水記載,王砯注《離合真邪論》引作涇水。志雲膀胱為清淨之腑,獨通水道,故合清水。
- 足少陽經外應渭水:張氏指出渭水發源於甘肅渭源縣,流至陝西入黃河。膽為清淨之腑(志雲渭水獨清之說與古文獻矛盾),故與渭水相應。簡案認為這種對應關係依據已不可考,下文諸多水系對應亦多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