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三 (4)
卷三 (4)
1. 經水篇第十二
凡此五臟六腑(止)腰以下為地,張云。夫經水者。河海行於外。而源泉出於地。經脈者。脈絡行於表。而臟腑主於中。故內外相貫。如環無端也。然經水經脈。各有陰陽之分。如天以輕清在上。故天為陽。地以重濁在下。故地為陰。六微旨大論曰。天樞之上。天氣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人身應天地。故腰以上為天屬陽。腰以下為地屬陰。而經脈臟腑之應於經水者亦然。
故海以北(止)此一隅之陰陽也,陽中之太陽。甲乙作陽中之陽。一隅作一州。張云。如海合於胃。湖合於脾。脾胃居於中州。腰之分也。海以北者為陰。就胃腑言。自胃而下則小腸。膽與膀胱皆屬腑。居胃之北而為陰也。湖以北者為陰中之陰。就脾臟言。自脾而下。則肝腎皆屬臟。居脾之北。而為陰中之陰也。腰以上者如漳。合於心主。心主之上。惟心與肺。故漳以南者為陽也。河合於肺。肺之下亦惟心與心主。故河以北至漳者。為陽中之陰也。凡此皆以上南下北。言陰陽耳。然更有其陽者。則臟腑之外為三焦。三焦之外為皮毛。本藏篇曰。肺合大腸。大腸者皮其應。今三焦合於漯水。大腸合於江水。故曰漯以南至江者。為陽中之太陽也。此天地人相合之道。天地至廣。而茲所言合者。特舉中國之水耳。故曰此一隅之陰陽也。所以人與天地相參也。簡案、自海以北者。至河以北至漳者。則以上南下北言陰陽。其義自明矣。惟至漯以南至江者。則以三焦大腸為陽中之太陽。其義未詳。張注似牽強。志云。河以北至漳者。謂從上焦而後行於背也。漯以南至江者。謂從中焦而前行於腹也。此以人之面南而背北也。此說亦難據。
足陽明刺(止)留二呼,甲乙陽明下有多血氣三字。太陽下有多血氣刺四字。少陽下有少血氣刺四字。太陰下有多血少氣刺五字。少陰下有少血多氣刺五字。厥陰下有多血少氣刺五字。張云。此足六經之刺度也。出氣曰呼。入氣曰吸。曰十呼七呼之類。則吸在其中矣。蓋一呼即一息也。但刺有補瀉之異。呼吸有先後之分。故凡用瀉者。必候病者之吸而入針。再吸轉針。候呼出針。凡用補者。必因其呼而入針。再呼輔針。俟吸出針。故針賦曰。補者先呼後吸。瀉者先吸後呼。正此義也。後世令病人咳嗽以代呼。收氣以代吸。氣有出入。亦與呼吸相同耳。
皆無過二分,張云。手之六經。皆在於上。肌肉薄而溪谷淺。故刺不宜深。經脈短而氣易泄。故留不宜久。
肥瘦,終始篇云。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齊。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齊。
撩之,甲乙作料之。史音云。一本作以意料之。馬雲。撩、料同。張云。撩音遼。又上去二聲。通俗文理亂謂之撩理。簡案、說文。撩、理也。玉篇。料、理也。知是二字音義並同。
白話文:
經水篇第十二
人體的五臟六腑,以腰部為界,腰部以下屬於「地」。經水就像河流海洋在外流動,而它的源頭出自於地面。經脈則像脈絡在體表運行,而臟腑主管著體內。因此,體內外是相互貫通的,就像一個沒有開端的環。然而,經水和經脈各有陰陽之分。天空的氣是輕清的,所以在上方,因此屬陽;地面的氣是重濁的,所以在下方,因此屬陰。《六微旨大論》說:「天樞穴以上,由天氣主管;天樞穴以下,由地氣主管。」人的身體對應天地,所以腰部以上屬於天,屬陽;腰部以下屬於地,屬陰。而經脈臟腑對應經水的道理也是一樣的。
所以,以大海的北面為界,這是一個區域的陰陽劃分。這個區域陽中又分太陽。有人說這裡的「一隅」指的就是一個州,就像大海對應胃,湖泊對應脾。脾和胃處於身體的中部,也是腰部的分界。大海以北屬於陰,就胃腑來說,從胃往下就是小腸,膽和膀胱也都是腑,它們處於胃的北面,屬於陰。湖泊以北屬於陰中的陰,就脾臟來說,從脾往下就是肝和腎,它們都屬於臟,處於脾的北面,屬於陰中之陰。腰部以上像漳水,對應心包絡。心包絡的上面只有心和肺,所以漳水以南屬於陽。河流對應肺,肺的下面也只有心和心包絡,所以從河流以北到漳水屬於陽中的陰。這些都是以上南下北來區分陰陽。然而,還有陽中之陽。臟腑之外是三焦,三焦之外是皮毛。《本藏篇》說:「肺對應大腸,大腸對應皮毛。」現在認為,三焦對應漯水,大腸對應江水,所以說從漯水以南到江水屬於陽中的太陽。這就是天地人相合的道理。天地非常廣闊,而這裡所說的相合,只是舉了中國的水系來說,所以說這是一個區域的陰陽。這也是人與天地相互對應的體現。簡要說明:從大海以北到河流以北到漳水,都是以上南下北來區分陰陽,這個道理是很清楚的。只有從漯水以南到江水,是以三焦和大腸為陽中之太陽,這個道理還不太清楚。有註解認為這種說法有點牽強。有人說,河流以北到漳水,是指從上焦然後運行到背部;漯水以南到江水,是指從中焦然後運行到腹部。這是以人面向南方背向北方來理解的。但這種說法也難以作為依據。
足陽明經的針刺,針要留置兩次呼吸的時間。有人說陽明經下有「多血氣」三個字,太陽經下有「多血氣刺」四個字,少陽經下有「少血氣刺」四個字,太陰經下有「多血少氣刺」五個字,少陰經下有「少血多氣刺」五個字,厥陰經下有「多血少氣刺」五個字。這是足部六經的針刺深淺標準。呼氣叫做「呼」,吸氣叫做「吸」。像「十呼」、「七呼」等等,其中也包含了吸氣。一次呼吸就是一息。但針刺有補瀉的不同,呼吸有先後之分。所以,凡是使用瀉法,必須在病人吸氣時進針,再吸氣時轉針,呼氣時出針。凡是使用補法,必須在病人呼氣時進針,再呼氣時輔助針,吸氣時出針。所以《針賦》說:「補法先呼後吸,瀉法先吸後呼。」就是這個道理。後世讓病人咳嗽來代替呼氣,收氣來代替吸氣,氣的進出,也和呼吸相同。
針刺的深度都不要超過兩分。手的六經都在上方,肌肉薄弱,溪谷淺,所以針刺不宜過深。經脈短,氣容易散失,所以留針不宜過久。
針刺肥胖的人,要像秋冬一樣緩慢而謹慎;針刺消瘦的人,要像春夏一樣快速而敏捷。
要仔細地揣摩。有人說應該根據想法去揣摩。有人認為「撩」和「料」是相同的。還有人說「撩」的發音有兩種,一種是「遼」,另一種是上去聲,它的意思就是整理、處理。有人認為「撩」和「料」的發音和意思都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