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六 (22)
卷六 (22)
1. 衛氣行篇第七十六
諸本無篇字。
出入之合,甲乙。合、作會。馬雲。或出陽經以入陰經。或出陰經以入陽經也。
日有十二辰(止)陰主夜,張云。十二辰。即十二支也在月為建。在日為時。天象定者為經。動者為緯。子午當南北二極。居其所而不移。故為經。卯酉常東昇西降。列宿周旋無已。故為緯。天分四面。曰東西南北。一面七星。如角亢氐房心尾箕。東方七宿也。鬥牛女虛危室璧。北方七宿也。奎婁胃昴畢嘴參。西方七宿也。井鬼柳星張翼軫。南方七宿也。是為四七二十八星。房在卯中。昴在酉中。故為緯。虛在子中。張在午中。故為經。自房至畢。其位在卯辰巳午未申。故屬陽而主晝。自昴至尾。其位在酉戌亥子醜寅。故屬陰而主夜。
故衛氣之行(止)周於五歲,甲乙。歲、作藏。張云。衛氣之行於身者。一日一夜。凡五十周於身。天之陽主晝。陰主夜。人之陽主腑。陰主臟。故衛氣晝則行於陽分二十五周。夜則行於陰分二十五周。陽分者。言表言腑。陰分者。言裡言臟也。故夜則周於五臟。歲、當作臟。誤也。志亦改作臟。
是故平旦陰盡(止)至小指之端,甲乙。作陰氣盡。諸本足太陰、作足太陽。此本誤。當改。張云。此下言衛氣晝行陽分。始於足太陽經。以周六腑而及於腎經。是為一周。太陽始於睛明。故出於目。然目者宗脈之所聚。凡五臟六腑之精陽氣。皆上走於目而為睛。故平旦陰盡。則陽氣至目而目張。目張則衛氣由睛明穴。上頭循項。下足太陽經之分。循背下行。以至足小趾端之至陰穴也。
其散者(止)下至手小指之間外側,甲乙無銳眥二字。及間字。手太陰諸本作手太陽。當改。張云。散者散行者也。衛氣之行。不循經相傳。故始自目內眥。而下於足太陽。其散者。自目銳眥而行於手太陽也。下至手小指之間外側。少澤穴也。
其散者(止)注小指次指之間,張云。此自太陽行於足手少陽也。目銳眥。足少陽瞳子髎也。足小趾次趾之間。竅陰穴也。
以上循手少陽之分側(止)入五指之間,甲乙。五指上有足字。樓氏云。分側二字。衍文也。其下當有其散者三字。張云。分側當作外側。小指下當有次指二字。謂手少陽關衝穴也。別者以上至耳者。此自少陽而行於手足陽明也。合於頷脈。謂由承泣頰車之分。下注足陽明經。五指當作中指。謂厲兌穴也。
其散者(止)故為一周,甲乙。耳下下無一下字。樓氏云。下行陰分。下當作上。汪云。大指當作次指。張云。手陽明之別者入耳。故從耳下行本經。大指下當有次指二字。謂商陽穴也。其至於足也。以下者。自陽明入足心。出內踝者。由足少陰腎經以下行陰分也。少陰之別為蹺脈。蹺脈屬於目內眥。故復合於目。交於足太陽之睛明穴。此衛氣晝行之序。自手足六陽而終於足少陰經。乃為一周之數也。愚按、衛氣之行。晝在陽分。然又兼足少陰腎經。方為一周。考之邪客篇亦曰。衛氣者晝日行於陽。夜行於陰。嘗從足少陰之分。間行於五臟六腑。然則無論晝夜。皆不離於腎經者何也。蓋人之所本。惟精與氣。氣為陽也。陽必生於陰。精為陰也。陰必生於陽。故營本屬陰。必從肺而下行。衛本屬陽。必從腎而上行。此即衛出下焦之義。而腎屬水。水為氣之本也。故上氣海在膻中。下氣海在丹田。而人之肺腎兩臟。所以為陰陽生息之根本。
白話文:
《衛氣行篇第七十六》
各版本無「篇」字。
「出入之合」在《甲乙經》中,「合」作「會」。馬蒔解釋:或從陽經進入陰經,或從陰經進入陽經。
「日有十二辰」至「陰主夜」,張介賓註解:十二辰即十二地支,在月份為建,在日為時。天象固定者為經,運動者為緯。子午對應南北兩極,位置固定不動,故為經;卯酉常東升西降,星宿周旋不止,故為緯。天分四面,稱東西南北,每面有七星,如東方七宿為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七宿為鬥、牛、女、虛、危、室、璧;西方七宿為奎、婁、胃、昴、畢、觜、參;南方七宿為井、鬼、柳、星、張、翼、軫,共二十八星。房宿在卯中,昴宿在酉中,故為緯;虛宿在子中,張宿在午中,故為經。從房至畢,其位在卯、辰、巳、午、未、申,故屬陽主晝;從昴至尾,其位在酉、戌、亥、子、醜、寅,故屬陰主夜。
「故衛氣之行」至「周於五歲」,《甲乙經》中「歲」作「藏」。張介賓註解:衛氣運行於全身,一日一夜共五十周。天之陽主晝,陰主夜;人之陽主腑,陰主臟。故衛氣晝行陽分二十五周,夜行陰分二十五周。陽分指表與腑,陰分指裡與臟。夜間周行五臟,「歲」應為「藏」之誤。志氏亦改作「藏」。
「是故平旦陰盡」至「至小指之端」,《甲乙經》作「陰氣盡」。各版本「足太陰」作「足太陽」,此處誤,應改。張介賓註解:此段言衛氣晝行陽分,始於足太陽經,周行六腑及腎經為一周。太陽經始於睛明穴,故出於目。目為宗脈所聚,五臟六腑之精陽氣皆上注於目。平旦陰氣盡,陽氣至目則目張,衛氣從睛明穴上頭循項,下至足太陽經,沿背下行至足小趾端至陰穴。
「其散者」至「下至手小指之間外側」,《甲乙經》無「銳眥」及「間」字。「手太陰」各版本作「手太陽」,應改。張介賓註解:散者指衛氣散行,不循經傳。從目內眥下行足太陽,散者自目銳眥行於手太陽,至手小指外側少澤穴。
「其散者」至「注小指次指之間」,張介賓註解:此為太陽行於手足少陽。目銳眥為足少陽瞳子髎穴,足小趾次趾間為竅陰穴。
「以上循手少陽之分側」至「入五指之間」,《甲乙經》「五指」上有「足」字。樓氏認為「分側」為衍文,其下應有「其散者」三字。張介賓註解:「分側」應作「外側」,「小指」下應有「次指」,指手少陽關衝穴。別者上行至耳,從少陽行於手足陽明,合於頷脈(承泣、頰車之分),下注足陽明經。「五指」應作「中指」,指厲兌穴。
「其散者」至「故為一周」,《甲乙經》「耳下」無「下」字。樓氏認為「下行陰分」之「下」應作「上」。汪氏認為「大指」應作「次指」。張介賓註解:手陽明別者入耳,故從耳下行本經,「大指」下應有「次指」,指商陽穴。至於足部,自陽明入足心,出內踝者由足少陰腎經下行陰分。少陰別脈為蹺脈,蹺脈屬目內眥,故復合於目,交足太陽睛明穴。此為衛氣晝行順序,自六陽經終於足少陰經,為一周。按:衛氣晝行陽分,兼足少陰腎經方為一周。《邪客篇》亦雲衛氣晝行陽,夜行陰,常從足少陰分行於五臟六腑。無論晝夜皆不離腎經,因人之根本在精與氣,氣為陽生於陰,精為陰生於陽。營氣屬陰從肺下行,衛氣屬陽從腎上行,此即「衛出下焦」之義。腎屬水,為氣之本,故上氣海在羶中,下氣海在丹田,肺腎兩臟為陰陽生息之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