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六 (21)
卷六 (21)
1. 刺節真邪篇第七十五
其氣外發(止)為不仁,甲乙行上有微字。留上有氣字。搖氣、注云。一本作淫氣。諸本為痹、作則痹。馬志與原文同。張云。邪之在表者。其氣外發。或腠理開。則汗為不斂。或毫毛動搖。則毛悴而敗。或氣往來行。則流而為癢。或邪留不去。則痛而為痹。若衛氣受傷。虛而不行。則不知痛癢。是謂不仁。簡案、張搖下句。然不若作淫氣。義易通。
虛邪偏容於身半(止)脈偏痛,甲乙。虛、作淫。容、作客。簡案、中風偏枯之所因。的在於此。續命諸湯。立方之皆。亦本於此。
骨蝕,馬雲。骨有所損也。張云。其最深者。內傷於骨。是為骨蝕。謂侵蝕及骨也。簡案、骨蝕未詳。豈謂多骨附骨等之疽歟。
有所疾前筋筋屈,甲乙無一筋字。樓氏云。前筋二字。衍文也。筋當作結。簡案、今從樓說。
筋溜,甲乙。溜、作瘤。張云。有所疾前筋。謂疾有始於筋也。筋之初著於邪。則筋屈不得伸。若久居其間而不退。則發為筋溜。筋溜者。有所流注而結聚於筋也。即贅瘤之屬。下仿此。簡案、劉熙釋名云。瘤、流也。血氣聚所生瘤腫也。陳氏外科正宗云。筋瘤者。堅而色紫。壘壘青筋。盤曲甚者。結若蚯蚓。
腸溜,甲乙作腸疸。注。腸、一本作瘍。張云。留而不反。則蓄積於中。流注於腸胃之間。乃結為腸溜。簡案、腸溜、他書未見詳論其證者。俟考。甲乙腸疽亦同。
昔瘤,張云。其有久者。必數歲而後成也。然其始也。按之雖柔。或上或下。已有所結。及其久也。氣漸歸之。津液留之。復中邪氣。則易於日甚。乃結為昔瘤。昔瘤者。非一朝夕之謂。簡案、即宿瘤也。
骨疽,張云。又有按之而堅者。其深中骨。是氣因於骨而然。骨與氣並。其結日大。名為附骨疽也。簡案、骨疽不言有膿。此似指骨瘤而言。陳氏云。骨瘤者。形色紫黑。堅硬如石。疙瘩高起。推之不移。昂昂堅貼於骨。
肉疽,張云。又有結於肉中者。則宗氣歸之。宗、大也。以陽明之氣為言。邪留為熱。則潰腐肌肉。故為膿。無熱則結為粉漿之屬。聚而不散。是為肉疽。簡案、無膿而謂之肉疽。此亦似指肉瘤而言。陳氏云。肉瘤者。軟若綿。硬似饅。皮色不變。不緊不寬。終年只似覆肝
凡此數氣者(止)有常名也,張云。雖有常名。而發無常處。無常處則形證亦無常矣。此所以變化無常也。樓氏云。此皆虛邪中人為病。弗去而久留著。故積歲累月。而成疽瘤也。
白話文:
刺節真邪篇第七十五
當邪氣向外發散時,若腠理開洩則汗出不止;若影響毫毛則毛髮枯槁;若氣血運行不暢則皮膚發癢;若邪氣滯留則形成痹症而疼痛。若衛氣受損,運行虛弱,則會失去知覺,稱為「不仁」。
「虛邪」侵襲身體半側,深入血脈會導致半身疼痛(中風偏癱的病因即源於此,後世續命湯等方劑的理論基礎亦由此而來)。
「骨蝕」指邪氣深入骨骼,侵蝕骨質(可能類似附骨疽或多骨疽等病症)。
「筋屈」指筋脈受邪氣影響而屈曲難伸(原文「前筋」二字可能是衍文,「筋」或應作「結」)。
「筋溜」指邪氣長期積聚於筋脈,形成結塊(類似筋瘤,特徵為堅硬色紫、青筋盤曲,嚴重時如蚯蚓糾結)。
「腸溜」指邪氣流注腸胃間,蓄積成塊(其他醫書未詳述此症,待考證。《甲乙經》稱「腸疽」)。
「昔瘤」指長期氣血瘀滯,逐漸形成的腫瘤(非短期生成,按之柔軟但已有結塊,隨時間加重)。
「骨疽」指邪氣深入骨骼,與骨相結而腫大(類似骨瘤,特徵為紫黑堅硬、緊貼骨骼)。
「肉疽」指邪氣聚於肌肉,若化熱則潰爛成膿,無熱則結為硬塊(類似肉瘤,特徵為柔軟如綿、皮色不變)。
上述病症雖有固定名稱,但發病位置與表現各異,變化無常。皆因虛邪長期滯留人體,積年累月而形成疽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