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六 (20)
卷六 (20)
1. 刺節真邪篇第七十五
上寒下熱(止)上之者也,甲乙注。一本合、作冷。張云。上寒下熱者。陽虛於上。而實於下也。當先刺項間。足太陽經大杼、天柱、等穴。久當其針而補之。仍溫熨肩項之間。候其氣至。上熱與下相合。乃止其針。此所謂推其下者。而使之上也。
上熱下寒(止)下之者也,甲乙。陷之、作陷下。馬雲。凡上熱下冷者。視其下脈之虛而陷之於經絡者補之。使上之氣下乃止。此其熱在於上者。若引而下之。所謂引而下之之法也。
大熱遍身(止)散之者也,甲乙。因其、作因令。諸本。切之、作切推。馬志與此本同。甲乙作切推之下。至缺盆中。馬雲。上文上寒下熱。上熱下寒。其熱非遍身者也。今大熱遍身。狂而聞見言語。以無為有。則熱之極也。足陽明經多氣多血。為五臟六腑之海。故當視其足陽明之大絡取之。虛則補之。血而實者則瀉之。又必因病人偃臥之際。醫工居其頭前。以兩手各用大指食指共四指。挾其頸之動脈而按之。即人迎、大迎、處也。又久而持之。又卷而切之。下至缺盆之中而後止。又如前法行之。候其熱去乃止。此所謂推而散之之法也。張云。蓋三陽在頭。故可獨取人迎。而推散其熱也。卷、捲同。
一脈,張云。猶言一經也。
真氣者(止)充身也,甲乙。谷上有水字。張云。真氣即元氣也。氣在天者。受於鼻而喉主之。在水穀者。入於口而咽主之。然鍾於未生之初者。曰先天之氣。成於已生之後者。曰後天之氣。氣在陽分即陽氣。在陰即陰氣。在表曰衛氣。在裡曰營氣。在脾曰充氣。在胃曰胃氣。在上焦曰宗氣。在中焦曰中氣。在下焦曰元陰元陽之氣。皆無非其別名耳。
正氣者(止)非虛風也,甲乙。無來非實風又五字。虛風注太素云。非災風也。志云。正氣者大塊噫氣。其名為風。從一方來。非實風。又非虛風。此天地之正氣也。張云。從一方來。謂太一所居之方也。風得時之正者。是為正風。然正風實風。本同一方。而此曰非實風者。以正風之來徐而和。故又曰正氣。實風之來暴而烈。故與虛風對言也。按歲露篇曰。諸所謂風者。皆髮屋折樹木揚沙石。此虛風實風之謂也。
邪氣者,馬雲。如冬居葉蟄之宮。而風自後來者是也。大義見歲露篇。
合而自去,甲乙無合字。張云。謂邪與正合而正勝之。故自去也。閔士先云。人秉天地之正氣所生。故天之正氣。與人之真氣相合。不能勝真氣者。合併之氣盛也。
灑淅,甲乙作淒索。張云。寒慄也。
陽勝者(止)搏於皮膚之間,張云。若與衛氣相搏。陽勝則熱。陰勝則寒。皆邪氣也。何獨曰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蓋氣屬陽。人以氣為主。寒勝則陽虛。所重在氣也。陽氣既虛。則陰寒搏聚於皮膚之間矣。簡案、馬以陽經之氣勝陰經。陰經之氣勝陽經釋之。且以寒則真氣去。去則虛云云。按下文為行則為癢之所因。並非也。
白話文:
上熱下寒這種情況,屬於「向上引導」的治療方式。這是指上身陽氣虛弱,而下身卻有實熱的現象。治療時,應先針刺頸部附近的足太陽經穴位,如大杼、天柱等穴,留針並施以補法,同時溫熱熨敷肩頸部位。等到氣感產生,上身熱象與下身熱象相互調和後,即可停止針刺。這就是所謂的「推引下焦之氣,使之上升」的方法。
上熱下冷這種情況,屬於「向下引導」的治療方式。通常是因為下焦脈象虛弱,導致氣血陷於經絡之中,所以要補益下焦,使上焦之氣能下行,熱象自然就能消除。這種方法就是將熱引導向下。
大熱遍身這種情況,屬於「向外疏散」的治療方式。這種情況通常是熱邪極盛,導致全身發熱,甚至出現胡言亂語,把不存在的東西說成存在。這種熱象是極盛之象。足陽明經是氣血旺盛的經脈,是五臟六腑之海,所以應該選取足陽明經的大絡穴位進行治療。虛則補之,實則瀉之。此外,還要讓病人仰臥,醫生站在病人頭部,用雙手的大拇指和食指夾住頸動脈(人迎、大迎穴處)進行按壓,持續一段時間,再將按壓點向下移動到缺盆部位後停止。如此反覆操作,直到熱象消除為止。這就是所謂的「推散熱邪」的方法。據說,三陽經脈循行於頭部,所以可以單獨取人迎穴來推散熱邪。
一脈,這裡指的是一條經脈。
真氣,是充養全身的氣。真氣就是元氣。在天上,它通過鼻吸入並由喉嚨主導;在食物中,它通過口進入並由咽喉主導。在人未出生時就儲存在體內的叫做先天之氣,出生後形成的叫做後天之氣。氣在陽分就叫做陽氣,在陰分就叫做陰氣。在表就叫做衛氣,在裡就叫做營氣。在脾就叫做充氣,在胃就叫做胃氣。在上焦叫做宗氣,在中焦叫做中氣,在下焦叫做元陰元陽之氣。這些都是真氣在不同部位的不同名稱。
正氣,不是指虛邪之風。所謂的正氣,是天地間的自然之氣。它從某一方位而來,並非實風,也非虛風。它屬於天地間的正氣。風如果順應時令而來,就是正風。正風和實風雖然都來自同一方向,但這裡說它不是實風,是因為正風吹拂徐緩而柔和,所以又稱為正氣。而實風則是來勢猛烈而暴躁,所以與虛風相對而言。所謂風邪,都是指能刮倒房屋、折斷樹木、揚起沙石的風,這些屬於虛風實風。
邪氣,就像冬天藏在蟄居的生物巢穴中的風一樣,是逆反自然的。
合而自去,指的是邪氣與正氣相遇,當正氣戰勝邪氣時,邪氣就會自然消失。人秉承天地正氣而生,所以天地之正氣與人體真氣相合,當正氣足以勝邪時,邪氣就會被驅除。
灑淅,指的是寒慄的樣子。
陽氣旺盛,會與衛氣相搏於皮膚之間。如果陽氣旺盛,就會發熱;陰氣旺盛,就會發寒。這都是邪氣所致。這裡說「寒則真氣去,去則虛」,是因為氣屬陽,人以氣為主,寒邪勝過陽氣,就會導致陽氣虛弱。陽氣虛弱,陰寒就會聚結於皮膚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