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六 (20)

回本書目錄

卷六 (20)

1. 刺節真邪篇第七十五

上寒下熱(止)上之者也,甲乙注。一本合、作冷。張云。上寒下熱者。陽虛於上。而實於下也。當先刺項間。足太陽經大杼、天柱、等穴。久當其針而補之。仍溫熨肩項之間。候其氣至。上熱與下相合。乃止其針。此所謂推其下者。而使之上也。

上熱下寒(止)下之者也,甲乙。陷之、作陷下。馬雲。凡上熱下冷者。視其下脈之虛而陷之於經絡者補之。使上之氣下乃止。此其熱在於上者。若引而下之。所謂引而下之之法也。

大熱遍身(止)散之者也,甲乙。因其、作因令。諸本。切之、作切推。馬志與此本同。甲乙作切推之下。至缺盆中。馬雲。上文上寒下熱。上熱下寒。其熱非遍身者也。今大熱遍身。狂而聞見言語。以無為有。則熱之極也。足陽明經多氣多血。為五臟六腑之海。故當視其足陽明之大絡取之。虛則補之。血而實者則瀉之。又必因病人偃臥之際。醫工居其頭前。以兩手各用大指食指共四指。挾其頸之動脈而按之。即人迎、大迎、處也。又久而持之。又卷而切之。下至缺盆之中而後止。又如前法行之。候其熱去乃止。此所謂推而散之之法也。張云。蓋三陽在頭。故可獨取人迎。而推散其熱也。卷、捲同。

一脈,張云。猶言一經也。

真氣者(止)充身也,甲乙。谷上有水字。張云。真氣即元氣也。氣在天者。受於鼻而喉主之。在水穀者。入於口而咽主之。然鍾於未生之初者。曰先天之氣。成於已生之後者。曰後天之氣。氣在陽分即陽氣。在陰即陰氣。在表曰衛氣。在裡曰營氣。在脾曰充氣。在胃曰胃氣。在上焦曰宗氣。在中焦曰中氣。在下焦曰元陰元陽之氣。皆無非其別名耳。

正氣者(止)非虛風也,甲乙。無來非實風又五字。虛風注太素云。非災風也。志云。正氣者大塊噫氣。其名為風。從一方來。非實風。又非虛風。此天地之正氣也。張云。從一方來。謂太一所居之方也。風得時之正者。是為正風。然正風實風。本同一方。而此曰非實風者。以正風之來徐而和。故又曰正氣。實風之來暴而烈。故與虛風對言也。按歲露篇曰。諸所謂風者。皆髮屋折樹木揚沙石。此虛風實風之謂也。

邪氣者,馬雲。如冬居葉蟄之宮。而風自後來者是也。大義見歲露篇。

合而自去,甲乙無合字。張云。謂邪與正合而正勝之。故自去也。閔士先云。人秉天地之正氣所生。故天之正氣。與人之真氣相合。不能勝真氣者。合併之氣盛也。

灑淅,甲乙作淒索。張云。寒慄也。

陽勝者(止)搏於皮膚之間,張云。若與衛氣相搏。陽勝則熱。陰勝則寒。皆邪氣也。何獨曰寒則真氣去。去則虛。蓋氣屬陽。人以氣為主。寒勝則陽虛。所重在氣也。陽氣既虛。則陰寒搏聚於皮膚之間矣。簡案、馬以陽經之氣勝陰經。陰經之氣勝陽經釋之。且以寒則真氣去。去則虛云云。按下文為行則為癢之所因。並非也。

白話文:

【刺節真邪篇第七十五】

上寒下熱
指上部寒冷、下部發熱的症狀。這是由於陽氣在上部虛弱,而下部實熱所致。治療時應先針刺項部的足太陽經穴位,如大杼、天柱等,並長時間留針以補益陽氣。同時用溫熨法溫暖肩頸部位,待上部陽氣恢復,與下部的熱氣調和後,即可停止針刺。這種方法稱為“推其下者而使之上”,即通過調整下部使上部恢復平衡。

上熱下寒
指上部發熱、下部寒冷的情況。治療時需觀察下部經脈的虛弱情況,對經絡中氣血不足的部分進行補益,使上部的熱氣下行,直至上下調和為止。這種方法稱為“引而下之”,即引導上部的熱氣下行以平衡寒熱。

大熱遍身
指全身高熱,伴隨狂躁、幻覺、言語錯亂等症狀,屬於熱極的表現。足陽明經氣血旺盛,是五臟六腑之海,因此治療時應觀察足陽明經的大絡,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具體操作時,讓病人仰臥,醫者用雙手拇指和食指按壓頸部動脈(如人迎、大迎穴),持續按壓並向下推至缺盆部位,反復操作直至熱退。這種方法稱為“推而散之”,通過疏導陽氣以消散全身之熱。

一脈
即指一條經脈。

真氣
真氣即元氣,是人體生命活動的根本之氣。它來源於先天(出生前)和後天(出生後),分布於全身各處,根據所在部位和功能的不同,有不同的名稱,如陽氣、陰氣、衛氣、營氣、胃氣、宗氣、中氣、元陰元陽之氣等,但本質上都是真氣的不同表現形式。

正氣
正氣是自然界正常的溫和之氣,也稱為“正風”。它從特定方向徐緩而來,不同於猛烈的“實風”或有害的“虛風”。正氣與人體真氣相合,能增強人體的抗病能力。

邪氣
邪氣是指對人體有害的風邪,如冬季從背後襲來的寒風(詳見《歲露篇》)。

合而自去
指邪氣與正氣相遇時,若正氣強盛,則邪氣會被驅散而自行消退。

灑淅
形容寒冷發抖的樣子。

陽勝者
若邪氣與衛氣相爭,陽勝則發熱,陰勝則發寒。但特別指出,寒邪易傷陽氣,導致真氣虛弱,陰寒之氣聚集於皮膚之間,進而引發瘙癢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