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靈樞識》~ 卷四 (28)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8)

1. 病傳篇第四十二

馬雲。篇內大氣入臟。先發於何臟。何日傳何臟。即素問病傳論之所謂病傳也。故以病傳名篇。然素問以論標本病傳為一篇。本經以病本論標本。以病傳論病之所傳。分為二篇。

導引行氣,簡案、巢源有蝦蟆行氣。

喬摩,甲乙作按摩。馬雲。喬、蹺同。

飲藥之一者可獨守耶,甲乙無之字。簡案、據甲乙藥下句。義尤明顯。

諸方者(止)萬物畢者也,張云。謂當因人所宜以施治。是眾人各有其方也。人得其一。則萬變之道可畢矣。移精變氣論曰。治之極於一。即此謂也。

礚移之過,馬雲。大抵內經謂病為有過。

其如且醒,諸本且、作日。此字誤。當改。下同。甲乙作旦亦通。

彼而服之,馬雲。果能佩而服之。則神自生。而與道俱成。

可著於竹帛,不可傳於子孫,馬雲。可著於竹帛。傳之天下後世。蓋上達必由心悟。可以待其人而後行也。雖子孫亦不可傳之。猶梓匠輪輿。能使人規矩。不能使人巧。故父不得以私諸子也。張云。昭乎如醒。道之明也。窘乎如瞑。察之難也。著之竹帛。則澤及於人。傳之子孫。則道私於己。故不可也。

瘏乎,諸本作喑乎。此字誤。當改。

折毛髮理,志云。毛髮折而腠理開。開則邪從毛髮入。入則抵深而入於腠理。是以正氣橫傾。

血脈傳溜,甲乙。溜、作留。志云。傳流於血脈而入臟。則傷神。

大氣入臟,腹痛下淫,馬雲。大邪入臟。而腹痛下傳。誠有易死難生者。張云。大氣、大邪之氣也。凡邪之中人。喑乎其無聲。不可得而聞也。漠乎其無形。不可得而見也。至其絕則為折毛髮理。正氣橫傾等證。故有死無生也。

病先發於心(止)夏日中,張云。病發於心而得於肺。火乘金也。三日而金復乘木。故傳之肝也。五日而木復乘土。故傳之脾也。再三日而邪氣不退。其甚則死冬月夜半。水王之極也。夏月日中。火王之極也。心火畏水。故冬則死於夜半。陽邪亢極。故夏則死於日中。蓋衰極亦死。盛極亦死。有所偏勝。則有所偏絕也。五行之氣。無不皆然。下文之義。皆仿此。馬雲。素問標本病傳論言病。本篇言臟。其實病即臟之病也。

病先發於肺(止)夏日出,張云。自肺而肝。自肝而脾。皆傳所勝也。自脾而胃。表裡相傳也。肺邪王於申酉。故冬則死於日入。金氣絕於寅卯。故夏則死於日出。楊元如雲。按止言冬夏而不言春秋者。四時之氣。總屬寒暑之往來。夜半日中。陰陽之分於子午也。日出日入。陰陽之離於卯酉也。病傳之一三五日者。乃天之奇數。蓋五臟生於地之五行。而本於天干之所化。簡案、病傳日數。未詳本於何義。楊說難通。

白話文:

病傳篇第四十二

本文論述氣息侵入臟腑,疾病從何臟腑開始,以及疾病傳播的順序,這與《素問·病傳論》所講的疾病傳變相符,故名為「病傳篇」。然而,《素問》將疾病的本標傳變合為一篇論述,而本經則將疾病的本質在「病本論」中闡述,將疾病的傳變在「病傳論」中闡述,分為兩篇。

導引行氣法,簡潔的記載與巢氏的醫案中都有記載蝦蟆行氣法。

喬摩(按摩)法,甲乙兩本記載為按摩療法。喬、蹺二字同義。

關於單獨服用一種藥物是否可行的問題,甲乙兩本均無此記載。根據甲乙兩本藥方後的說明,其義理更加明顯。

各種方劑,如同萬物俱全,張氏認為應根據個人的情況施治,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方劑。一個人掌握了一種方法,就能應付各種變化。如同《移精變氣論》中所說:「治療的極致在於精一」,指的就是這個道理。

關於病情轉移的過失,馬氏認為,總體而言,《內經》將疾病視為一種過失。

關於「且醒」一詞,各版本中「且」字有誤,應改為「旦」,甲乙兩本用「旦」字也通順。

關於「佩而服之」,馬氏認為,如果能夠佩戴並服用它,則精神自然會產生,並與道合一。

關於「可著於竹帛,不可傳於子孫」,馬氏認為,可以記錄在竹簡上,傳播給天下後世。因為最高的境界必須靠內心的領悟才能達到,可以等待合適的人才去實踐。即使是子孫也不一定能傳授,就像梓匠輪輿,能夠讓人掌握規矩,卻不能讓人變得巧妙,所以父親不能將自己的私利傳給兒子。張氏認為:昭然若醒,道的明晰;窘迫若瞑,察證的困難。記錄在竹簡上,則恩澤惠及於人;傳給子孫,則道術成為私有,所以不可。

關於「瘏乎」一詞,各版本中「喑乎」有誤,應改為「瘏乎」。

關於毛髮折斷與腠理的關係,志氏認為,毛髮折斷則腠理開,開則邪氣從毛髮侵入,侵入則深入抵達腠理,因此正氣傾斜。

關於血液在經脈中的傳輸,甲乙兩本中「溜」字作「留」字,志氏認為,血液在經脈中傳輸進入臟腑,則會損傷精神。

關於大氣進入臟腑,腹痛下瀉,馬氏認為,大邪入侵臟腑,導致腹痛下瀉,確實容易導致死亡,難以存活。張氏認為,「大氣」是大邪之氣。凡是邪氣入侵人體,聲音低沉難以聽聞,形體模糊難以看見,直至氣絕,就會出現毛髮折斷、正氣傾斜等症狀,因此會導致死亡。

關於疾病先發於心,張氏認為,疾病發於心而傳於肺,火克金;三日後金克木,故傳於肝;五日後木克土,故傳於脾。如果再過三日邪氣不退,病情嚴重則會在冬月夜半死亡,此時水氣最盛。夏日中午,火氣最盛,心火畏水,所以冬天死於夜半,陽邪極盛,所以夏天死於中午。無論衰竭到極點還是旺盛到極點,都會死亡。有所偏勝,則有所偏絕,五行之氣,莫不如此。下文的意思,都以此類推。馬氏認為,《素問·標本病傳論》講的是疾病的本質,本篇講的是臟腑,實際上疾病就是臟腑的疾病。

關於疾病先發於肺,張氏認為,從肺傳至肝,從肝傳至脾,都是相剋的傳變;從脾傳至胃,則是表裡相傳。肺邪盛極於申酉時,所以冬天死於日落;金氣衰竭於寅卯時,所以夏天死於日出。楊元如認為,只講冬夏而不講春秋,是因為四季之氣總體上屬於寒暑的往來,夜半與中午是陰陽在子午時的分別,日出日落是陰陽在卯酉時的區別。疾病傳變的一、三、五日,是天的奇數,因為五臟產生於地之五行,而本於天干所化。簡潔的記載中,疾病傳變的天數,其本義不明,楊氏的說法難以通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