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四 (28)
卷四 (28)
1. 病傳篇第四十二
馬雲。篇內大氣入臟。先發於何臟。何日傳何臟。即素問病傳論之所謂病傳也。故以病傳名篇。然素問以論標本病傳為一篇。本經以病本論標本。以病傳論病之所傳。分為二篇。
導引行氣,簡案、巢源有蝦蟆行氣。
喬摩,甲乙作按摩。馬雲。喬、蹺同。
飲藥之一者可獨守耶,甲乙無之字。簡案、據甲乙藥下句。義尤明顯。
諸方者(止)萬物畢者也,張云。謂當因人所宜以施治。是眾人各有其方也。人得其一。則萬變之道可畢矣。移精變氣論曰。治之極於一。即此謂也。
礚移之過,馬雲。大抵內經謂病為有過。
其如且醒,諸本且、作日。此字誤。當改。下同。甲乙作旦亦通。
彼而服之,馬雲。果能佩而服之。則神自生。而與道俱成。
可著於竹帛,不可傳於子孫,馬雲。可著於竹帛。傳之天下後世。蓋上達必由心悟。可以待其人而後行也。雖子孫亦不可傳之。猶梓匠輪輿。能使人規矩。不能使人巧。故父不得以私諸子也。張云。昭乎如醒。道之明也。窘乎如瞑。察之難也。著之竹帛。則澤及於人。傳之子孫。則道私於己。故不可也。
瘏乎,諸本作喑乎。此字誤。當改。
折毛髮理,志云。毛髮折而腠理開。開則邪從毛髮入。入則抵深而入於腠理。是以正氣橫傾。
血脈傳溜,甲乙。溜、作留。志云。傳流於血脈而入臟。則傷神。
大氣入臟,腹痛下淫,馬雲。大邪入臟。而腹痛下傳。誠有易死難生者。張云。大氣、大邪之氣也。凡邪之中人。喑乎其無聲。不可得而聞也。漠乎其無形。不可得而見也。至其絕則為折毛髮理。正氣橫傾等證。故有死無生也。
病先發於心(止)夏日中,張云。病發於心而得於肺。火乘金也。三日而金復乘木。故傳之肝也。五日而木復乘土。故傳之脾也。再三日而邪氣不退。其甚則死冬月夜半。水王之極也。夏月日中。火王之極也。心火畏水。故冬則死於夜半。陽邪亢極。故夏則死於日中。蓋衰極亦死。盛極亦死。有所偏勝。則有所偏絕也。五行之氣。無不皆然。下文之義。皆仿此。馬雲。素問標本病傳論言病。本篇言臟。其實病即臟之病也。
病先發於肺(止)夏日出,張云。自肺而肝。自肝而脾。皆傳所勝也。自脾而胃。表裡相傳也。肺邪王於申酉。故冬則死於日入。金氣絕於寅卯。故夏則死於日出。楊元如雲。按止言冬夏而不言春秋者。四時之氣。總屬寒暑之往來。夜半日中。陰陽之分於子午也。日出日入。陰陽之離於卯酉也。病傳之一三五日者。乃天之奇數。蓋五臟生於地之五行。而本於天干之所化。簡案、病傳日數。未詳本於何義。楊說難通。
白話文:
病傳篇第四十二
馬雲說:本篇內容提到「大氣入臟」,先發作於哪一臟,再經過多少天傳到哪一臟,這與《素問·病傳論》所說的「病傳」相同,因此以「病傳」作為篇名。然而,《素問》將「標本病傳」合為一篇,而《黃帝內經》則將「病本」論述標本,「病傳」論述疾病的傳變,分為兩篇。
導引行氣:簡案提到,《巢氏病源》中有「蝦蟆行氣」的記載。
喬摩:《甲乙經》寫作「按摩」。馬雲認為,「喬」與「蹺」相通。
飲藥之一者可獨守耶:《甲乙經》沒有「之」字。簡案認為,根據《甲乙經》的上下文,文意更為明確。
諸方者(止)萬物畢者也:張氏解釋,治療應因人而異,因此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方法。若能掌握其中一種,就能應對各種變化。《移精變氣論》說:「治療的最高境界在於專一」,就是這個意思。
礚移之過:馬雲認為,《內經》常將疾病稱為「有過」。
其如且醒:各版本「且」作「日」,此處應為誤字,當改正。下同。《甲乙經》作「旦」亦可通。
彼而服之:馬雲說,若能真正遵循並實踐,精神自然充沛,與道合一。
可著於竹帛,不可傳於子孫:馬雲解釋,可以寫在書冊上流傳後世,但無法直接傳授給子孫。因為真正的領悟需靠個人體會,就像工匠能教人規矩,卻無法教人巧妙運用。張氏補充說,明白道理時如清醒般清晰,困惑時如昏睡般迷茫。寫成文字可造福他人,但若只傳給子孫,則使道法私有化,因此不可。
瘏乎:各版本作「喑乎」,此處應為誤字,當改正。
折毛髮理:志氏解釋,毛髮斷裂、腠理開洩,邪氣便從毛髮侵入,深入腠理,導致正氣潰散。
血脈傳溜:《甲乙經》「溜」作「留」。志氏認為,邪氣流傳於血脈並侵入臟腑,會損傷精神。
大氣入臟,腹痛下淫:馬雲說,大邪之氣侵入臟腑,導致腹痛並向下傳變,確實容易致死。張氏解釋,「大氣」指嚴重的邪氣,邪氣侵襲時無聲無形,難以察覺,但若嚴重到毛髮斷裂、正氣潰散,則必死無疑。
病先發於心(止)夏日中:張氏解釋,病從心發作後傳至肺,是火克金的表現;三日後金反克木,傳至肝;五日後木克土,傳至脾;再三日若邪氣未退,則可能死亡。冬季夜半(水氣極盛)或夏季日中(火氣極盛)時,心火畏水,因此冬季死於夜半,夏季死於日中。馬雲補充,《素問·標本病傳論》談疾病,本篇談臟腑,其實疾病就是臟腑的病變。
病先發於肺(止)夏日出:張氏說,病從肺傳至肝,再傳至脾,都是「傳所勝」的表現;從脾傳至胃,則是表裡相傳。肺邪旺盛於申酉時(傍晚),因此冬季死於日入;金氣衰竭於寅卯時(清晨),因此夏季死於日出。楊元如認為,只提冬夏而不提春秋,是因為四時氣候本質上由寒暑變化決定。夜半與日中代表子午陰陽之分,日出與日入代表卯酉陰陽之離。病傳的一、三、五日是天數奇數,與五臟對應的天干五行有關。簡案認為,病傳日數的依據尚不明確,楊氏的說法難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