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四 (24)
卷四 (24)
1. 逆順肥瘦篇第三十八
血清氣濁(止)經可通也,馬雲。氣濁之濁當作滑。注云。血清氣濁者。疾瀉之而邪氣遂竭。猶之臨深淵以決放其水。不用功力而水可竭也。血濁氣澀者。疾瀉之而經脈可通。猶之循其所掘之處。仍用力以並掘之。而水可通也。皆指瀉法而言。而自然之妙。寓其中矣。張云。血清氣滑者。猶臨深決水。泄之最易。宜從緩治可也。若疾瀉之。必致真氣皆竭矣。血濁氣澀者。猶循掘決沖。必藉人力。但疾瀉之。其經可通也。簡案、張注是。
手之三陰(止)走腹,志云。此言手足陰陽之脈。上下外內逆順而行。應地之經水也。三陰三陽之走。即二卷經脈之行。不必細注。簡案、馬張引經脈篇。詳釋之。今從志義。
少陰之脈,獨下行何也,張云。足之三陰。從足走腹。皆自下而上。獨少陰之脈。若有下行者。乃衝脈也。詳如下文。
出於頏顙,張云。其上行者。輸在於大抒。足太陽經也。故出頏顙。志云。頏顙者。鼻之內竅。上通天氣。簡案、五音五味篇云。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脊裡。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別而絡唇口。頏顙即在咽喉。此其義也。
灌諸精,甲乙。精作陰。
注少陰之大絡,馬雲。腎經之大絡曰大鐘。
並少陰之經滲三陰,張云。自少陰以滲及肝脾二經。是為三陰。此其所以下行也。
出跗屬下,張云。跗屬、足掌屬也。滲諸絡而溫肌肉。動輸篇作注諸絡以溫足脛。上三節與動輸篇大同。簡案、馬雲。出於跗上。屬於下之湧泉。誤矣。跗屬亦見骨度篇。
故別絡結(止)厥則寒矣,張云。衝脈為十二經之海。故能溫肌肉。溫足脛。皆衝脈之氣也。若衝脈之絡。因邪而結。則跗上之經。不動而為厥為寒者。亦衝脈之所致也。
以言導之(止)逆順之行也,張云。何以明者。恐人因厥而疑畏也。故先導以言。次切其脈。其有素所必動。而今則非者。如衝陽、太谿、太衝等脈。當動不動。乃可知其不動者為逆。動者為順。而其厥逆微甚。可以明矣。
白話文:
逆順肥瘦篇第三十八
血清氣滑者,疾瀉之則邪氣可盡,猶如臨深淵決水,無需費力即可使水枯竭。血濁氣澀者,疾瀉之則經脈可通,猶如循已掘之處再用力挖掘,使水流通。此皆言瀉法之妙,自然之理寓於其中。張氏雲:血清氣滑者,如臨深決水,洩之甚易,宜緩治;若疾瀉之,恐真氣耗竭。血濁氣澀者,如循掘決沖,需借人力,疾瀉之則經脈可通。簡案認為張注為是。
手足三陰三陽之脈,上下內外逆順而行,應地之經水。其走向與《經脈篇》所述相同,無需細注。簡案從志氏之說,馬氏、張氏則引《經脈篇》詳釋。
足之三陰皆自足走腹,由下而上,唯少陰之脈似有下行者,實為衝脈之故,詳見下文。
衝脈上行者,輸於大杼(足太陽經),故出於頏顙(鼻內竅,通天氣)。《五音五味篇》雲:衝脈、任脈皆起於胞中,上循脊裡,為經絡之海;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會於咽喉,別絡唇口。頏顙即咽喉處,此其義也。
衝脈灌輸諸陰(《甲乙經》「精」作「陰」),注於少陰之大絡(馬氏雲:腎經大絡為大鐘),並少陰之經滲及肝脾二經(是為三陰),此其下行之由。
衝脈出於跗屬(足掌部),滲諸絡以溫肌肉(《動輸篇》作「溫足脛」)。上三節與《動輸篇》大同。簡案指出,馬氏釋「出跗屬下」為「出跗上,屬下之湧泉」有誤。跗屬亦見於《骨度篇》。
衝脈為十二經之海,能溫肌肉、足脛。若衝脈之絡因邪氣結滯,則跗上經脈不動,致厥冷寒凝,此亦衝脈之病。
何以明之?恐人因厥逆而生疑畏,故先以言導之,再切其脈。若素常應動之脈(如衝陽、太谿、太衝等)今不動,則知不動者為逆,動者為順,由此可辨厥逆之輕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