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三 (29)
卷三 (29)
1. 癲狂篇第二十二
狂始生(止)陽明,甲乙。始上有之字。苦怒作善怒。張云。神不足則悲。魂傷則狂妄不精。志傷則喜忘其前言。肝乘脾則苦怒。血不足則善恐、皆得之憂而且飢。致傷臟氣也。取手太陰之太淵、列缺。手陽明之偏歷、溫溜。足太陰之隱白、公孫。足陽明之三里、解谿等穴。並可治之。必候其血色變而止針也。
狂始發,馬雲。上節言始生。而此曰始發。則病已成而發也。
舌下少陰,張云。手陽明太陽太陰經穴。俱如前。舌下者。任脈之廉泉也。少陰者。心經之神門、少衝也。簡案、手太陽上文不言取之。張偶誤耳。舌下少陰。蓋謂足少陰廉泉穴。
不盛釋之也,甲乙。盛下有者字。馬雲。如不盛。則釋之而不取也。張云。當釋之無論也。
狂言驚,甲乙。言、作喜。是。
少氣之所生也,張云。氣衰則神怯。所以妄見妄聞而驚呼也。
兩顑,甲乙。顑、作頷。簡案、諸家不注經穴。
狂者多食(止)不發於外者,張云。多食見鬼。善暗笑者。以大善傷神所致。難經曰。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也。志云。不發於外者。冷笑而無聲也。心氣虛故冷笑。心氣實則大笑矣。
未應如此者,張云。謂狂病新起。未有如上文五節之見證也。
曲泉,簡案、此穴屬厥陰肝經。見本輸篇。而甲乙諸書。未有言及動脈者。唯外臺云。橫向脛二寸。當脈中是也。
以法取之,馬雲。如前置血於瓠之中。而驗之也。張云。如不已。則當照前五節求法以取之。
灸骨骶二十壯,甲乙作灸骶骨二十壯。骶骨者、尾屈也。志云。骶骨乃督脈之所循。督脈與肝脈會於頭項。故灸骨骶。引厥陰之脈氣。復從下散也。
風逆(止)取井經也,張云。風感於外。厥氣內逆。是為風逆。身漯漯、皮毛寒慄也。唏然、時寒氣咽。抽息而噤也。飢則煩。飽則變動不寧。風邪逆於內也。手太陰表裡。肺與大腸也。足少陰、腎也。足陽明、胃也。清、寒冷也。取滎取井取經。即指四經諸穴為言。漯、音磊。唏、音希。志云。風淫未疾。故暴腫。四肢漯漯。寒濕也。唏然、寒兢貌。乃風動水寒之氣。而見此證也。簡案、漯漯蓋滀漯之義。水攢聚貌。見木華海賦。此狀四肢暴腫也。張注雜病篇。唇漯漯然。云腫起貌是也。下文身漯漯亦同。唏、蓋唏噓之唏。唏噓又懼貌。故狀寒慄也。
足暴清(止)溫則瀉之,甲乙。煩、作䐜。無小字。諸本緩作暖。當改。張云。足暴清、暴冷也。胸若將裂。腸若刀切。懊憹痛楚也。煩不能食。氣逆於中也。脈大小皆澀。邪逆於經也。如身體溫暖。則當取足少陰以瀉之。身體清冷。則當取足陽明以補之。按、足少陰則湧泉、然谷。足陽明則厲兌、內庭、解谿、豐隆。皆主厥逆。簡案、胸若將裂。腸若將以刀切之。乃䐜脹之甚故也。甲乙為是。
白話文:
《癲狂篇第二十二》:
狂症初發(症狀)與陽明經相關,在甲乙日易發作。"始"字前原有一"之"字。"苦怒"應作"善怒"。張氏解釋:心神不足則易悲,魂受傷則狂妄不精,志受傷則易忘前言。肝克脾則易怒,血不足則易恐,這些症狀皆因長期憂思且飢餓,損傷臟腑之氣所致。治療可取手太陰經的太淵、列缺穴,手陽明經的偏歷、溫溜穴,足太陰經的隱白、公孫穴,足陽明經的三里、解溪等穴。施針時需觀察患者血色變化,待血色正常即可停針。
狂症發作,馬氏認為:前文提及"初發",此處稱"發作",表示病情已形成而顯現。
舌下與少陰經,張氏解釋:手陽明、太陽、太陰經的穴位如前所述。"舌下"指任脈的廉泉穴,"少陰"指心經的神門、少衝穴。簡案提到:手太陽經前文未提及取穴,張氏偶有誤記。"舌下少陰"可能指足少陰經的廉泉穴。
症狀不顯著則不予治療,甲乙本"盛"字後有"者"字。馬氏認為:若不顯著,則不予治療。張氏解釋:無論顯著與否,皆可暫不處理。
狂言驚叫,甲乙本"言"作"喜",此說為是。
因氣虛所致,張氏解釋:氣衰則神怯,故出現幻視幻聽而驚叫。
兩顴部位,甲乙本"顑"作"頷"。簡案提到:各家未注明具體經穴。
狂症多食(症狀)不顯露於外者,張氏解釋:多食見鬼、常暗笑者,因過度喜樂傷神所致。《難經》雲: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志氏認為:"不顯露於外"指無聲冷笑,因心氣虛弱故冷笑,心氣實則大笑。
未出現上述症狀者,張氏解釋:指狂症初起,尚未出現前文五節所述症狀。
曲泉穴,簡案提到:此穴屬厥陰肝經,見《本輸篇》。甲乙等醫籍未記載其動脈位置,唯《外台秘要》雲:橫向脛骨二寸,當脈中處。
按法治之,馬氏認為:如先前置血於瓠中驗證之法。張氏解釋:若未愈,則按前五節所述方法治療。
灸骨骶二十壯,甲乙本作"灸骶骨二十壯"。骶骨即尾椎。志氏解釋:骶骨為督脈所循行,督脈與肝脈會於頭項,故灸骶骨可引厥陰脈氣從下消散。
風逆(症狀)取井經穴,張氏解釋:外感風邪,內逆厥氣,稱為風逆。"身漯漯"指皮毛寒栗,"唏然"形容寒戰噤咽。飢餓時煩躁,飽食後躁動不安,因風邪內逆所致。手太陰表裡為肺與大腸,足少陰屬腎,足陽明屬胃。"清"指寒冷。取滎穴、井穴、經穴,即指四經相關穴位。"漯"音磊,"唏"音希。志氏解釋:風邪致四肢突發腫痛,"漯漯"為寒濕表現,"唏然"為寒戰貌,乃風水寒邪所致。簡案補充:"漯漯"形容水腫積聚狀,"唏"為唏噓懼貌,描繪寒栗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