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六 (7)
卷六 (7)
1. 通天篇第七十二
諸本無篇字。馬雲。內言人有五等。皆稟氣於天。故名篇。
心能備而行之乎,張云。謂賢聖之心。本異於人。其有能兼備陰陽者否也。
蓋有太陰之人(止)各不等,張云。太陰、少陰、太陽、少陽者。非如經絡之三陰三陽也。蓋以天稟之純陰者曰太陰。多陰少陽者曰少陰。純陽者為太陽。多陽少陰者為少陽。並陰陽和平之人。而分為五態也。此雖以稟賦為言。至於血氣疾病之變。則亦有純陰純陽。寒熱微甚。及陰陽和平之異也。故陽臟者偏宜於寒。陰臟者偏宜於熱。或先陽而後變為陰者。或先陰而後變為陽者。皆醫家不可不察也。
下齊湛湛,甲乙。齊、作濟。馬雲。內存陰險。外假謙虛。貌似下抑整齊。湛然無私也。張云。湛湛、水澄貌。亦卑下自明之意。志云。湛湛、清潔貌。下齊、謙下整齊。足恭之態也。簡案、楚辭注。湛湛、深貌。
好內而惡出,馬雲。內、納同。好納而惡出者。有所得則喜。有所費則怒也。
心和而不發,甲乙。和、作抑。張云。心和者。陰性柔也。不發者。陰多臟也。志云。陰柔之性也。簡案、貪而不仁。焉得有和。甲乙為是。
動而後之,甲乙。之、作人。志云。見人之舉動而後隨之。柔順之態也。
見人有亡常若有得,趙氏云。少陰之人。少偏於陰。故少貪。然陰險之性。局量褊淺。故常存賊害之心。利人之失而忌人之得也。張云。即幸災樂禍之謂。
心疾而無恩,馬雲。其心忌嫉而無恩。
于于,馬雲。于于、無爭之意。張云。于于、自足貌。(出莊子疏)志同。
志發於四野,馬雲。事不畏人知也。趙氏云。放曠而肆志也。
舉措,說文。措、置也。易繫辭。舉而措之。
為事如常自用,馬雲。為事止庸常也。自用者。即中庸之所謂愚而好自用也。簡案如、而通。
常無悔,甲乙無常字。悔、作改。
諦諦好自貴,張云。諦諦、審而又審也。小有聰明。因而自貴。簡案、玉篇。諦、審也。諦也。又諦、審也。後漢祭祀志。諦諦昭穆。尊卑之義。而集韻。諦、丁訂注。與諦同。此以諦蹄為一字。可疑。
無為懼懼(止)或與不爭,張云。心有所主。乃能不動。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無懼懼也。利慾不能入。富貴不能淫。是無欣欣也。君子之接人也。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是婉然從物也。聖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曰。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爭之。
謙謙,甲乙作謙讓。馬雲。易曰謙尊而光。
譚而不治,馬雲。無為而治也。張云同。簡案、禮大戴。子張問入官修業。居久而譚。注。謂安縱也。
陽明脈小而太陽脈大,馬雲。胃小。故陽明之脈小也。腸大。故手太陽小腸之脈大也。張云。此其多陰少陽者。以陽明為五臟六腑之海。小腸為傳送之腑。胃小則藏貯少而氣必微少。腸大則傳送速而氣不蓄。陽氣既少而又不蓄。則多陰少陽矣。必當審察而善調之。然其氣少不能攝血。故多致血易脫。而氣易敗也。
白話文:
通天篇第七十二
此篇討論人的五種性格類型,皆由先天之氣所決定。
有人提出疑問:聖賢之心是否能兼備陰陽?
文中提到太陰、少陰、太陽、少陽之人,並非指經絡的三陰三陽,而是指先天稟賦:純陰為太陰,多陰少陽為少陰,純陽為太陽,多陽少陰為少陽,以及陰陽平和者。 這五種體質類型,也反映在血氣疾病的變化上,例如純陰純陽體質對寒熱的反應不同。因此,陽性臟腑宜偏寒,陰性臟腑宜偏熱,體質也可能由陰轉陽或由陽轉陰,醫生必須仔細觀察。
「下齊湛湛」指的是內心陰險,表面卻謙虛謹慎,看似卑下卻暗藏心機。
「好內而惡出」指的是貪得無厭,有所得則喜,有所失則怒。
「心和而不發」指的是陰柔內斂的性格,缺乏主動性。
「動而後之」指的是隨波逐流,缺乏主見。
「見人有亡常若有得」指的是少陰體質的人,性格陰險,心胸狹窄,常幸災樂禍。
「心疾而無恩」指的是心胸狹窄,嫉妒心強,缺乏仁慈之心。
「于于」指的是與世無爭。
「志發於四野」指的是行事光明磊落,不畏懼他人知曉。
「舉措」指的是行為舉止。
「為事如常自用」指的是做事循規蹈矩,固執己見。
「常無悔改」指的是做事從不後悔。
「諦諦好自貴」指的是過於精明,自視甚高。
「無為懼懼,或與不爭」指的是心志堅定,不被外物所動搖,無論貧富貴賤,都能保持內心的平和。
「謙謙」指的是謙虛謙讓。
「譚而不治」指的是無為而治。
「陽明脈小而太陽脈大」指的是胃氣虛弱,小腸氣盛,這屬於多陰少陽的體質,容易導致氣血虧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