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五 (22)
卷五 (22)
1. 衛氣失常篇第五十九
各在其處,馬雲。取穴以刺之者。亦惟於皮肉氣血筋骨。各視其處。
間者小之(止)故曰上工,甲乙。小、作少。是。張云。間者病輕。故用針宜淺宜小。甚者病重。故用針宜深宜眾。病變無窮。能隨其變而調治得宜者。故曰上工。
大小寒溫,馬雲。大小者。身之大小也。寒溫者。身寒暖也。
人年五十(止)為小,馬雲。十八以上六歲以上之上字。俱當作下。王弘義云。數始於一。成於三。三而兩之為六。三而三之成九。十八者。二九之數也。二十者。陰陽之生數始也。五十者。五行之生數終也。簡案、千金引小品方云。凡人年六歲以上為小。十六歲以上為少。三十歲以上為壯。五十歲以上為老。由此考之。以上不必以下之誤。
膕肉堅(止)不相離者肉,甲乙。膕、作䐃。肥、作脂。張。膕、作䐃。注云。肥者。即下文所謂脂也。䐃肉。肉之聚處也。此言偉壯之人。而有脂膏肉三者之異。脂者緊而滿。故下文曰。肉緊身小。膏者澤而大。故下文曰。肉淖垂腴。皮肉連實。而上下相應者曰肉。故下文曰。身體容大。志云。腠理者。肌肉之文理。如豕之精肉。條分而有理路。理中之白膜曰脂肉。外連皮之肥肉曰肥。膏者。即肥之脂膏。謂如豕肉之紅白相間。而有數層者為膏。簡案、韻會云。凝者曰脂。澤者曰膏。博雅云。人一月而膏。二月而脂。又漢五行志。在人腹中肥而包裹心者脂也。經文。皮之滿緩。可以證其凝與否也。馬雲。膏者油也。脂者骨中髓也。誤。
膏者(止)粗理者寒,甲乙。細理者熱之熱、作和非。張云。淖柔而潤也。膏者肉淖。脂者肉堅。若其寒熱。則粗理者皆寒。細理者皆熱。志云。粗理者。衛氣外泄。故身寒。細理者。衛氣收藏。故身熱。
膏者多氣(止)其身收小,張云。縱、寬縱也。腴、脂肥也。膏者縱腹垂腴。脂者其身收小。是膏肥於脂也。肉為皮肉連實。自與脂膏者有間。志云。衛氣盛則腠理肥。是以膏者多氣。而皮縱緩。故能縱腹垂腴。腴者。臍下之少腹也。肉者身體容大。此衛氣盛而滿於分肉也。脂者其身收小。此衛氣深沉。不能充乎分肉。以致脂膜相連。而肌肉緊密。故其身收小也。簡案、說文。腴、腹下肥也。又禮少儀注。腴、腹下也。通雅云。凡肉肥軟處曰腴。志直為少腹。恐非也。
膏也多氣(止)故不能大,張云。膏者多氣。氣為陽。故質熱而耐寒也。肉者多血。血養形。故形充而氣質平也。脂者血清而氣滑少。故不能大。若此三者。雖肥盛皆別於眾人。而脂者之氣血。似不及乎膏肉也。愚按世傳肥白之人多氣虛。而此云膏者多氣。不無相左。若據余聞見之驗。則蒼瘦之氣虛者。固不減於肥白。是以不宜膠柱也。
白話文:
衛氣失常篇第五十九
身體的各個部位都有其對應的位置,就像馬雲說的,要針灸取穴時,也只能針對皮膚、肌肉、氣血、筋骨等不同的部位,並觀察它們各自的位置來進行。
甲乙經說:「病況輕微的,針刺的範圍和深度應該小,所以說高明的醫生會這樣做。」 這裡的小,應該是指「少」的意思。張氏說:病情輕微,所以用針應該淺且範圍小;病情嚴重,用針就應該深且範圍廣。病情的變化無窮,能夠隨著病情變化而調整治療方法的,才是高明的醫生。
馬雲說:所謂「大小」,是指身體的大小;「寒溫」是指身體的寒暖。
馬雲說:「人到五十歲就屬於小。」王弘義認為:數字的開始是一,完成於三,三的一半是六,三個三是九,十八是二個九的數字。二十是陰陽數的開始,五十是五行數的結束。根據《千金方》引用的小品方說,凡是人年齡六歲以上稱為「小」,十六歲以上稱為「少」,三十歲以上稱為「壯」,五十歲以上稱為「老」。由此來看,這裡的「以上」應該不是「以下」的錯誤。
甲乙經說:「大腿內側的肌肉堅硬,而且肌肉、脂肪、皮下組織三者緊密相連,不能分開的,就叫做『肉』。」這裡的「膕」應該寫作「䐃」,「肥」應該寫作「脂」。張氏也認為「膕」應該寫作「䐃」。註解說:「肥,就是下面說的脂。」䐃肉,是肌肉聚集的地方。這裡是在說身強體壯的人,他們的脂肪、皮下組織、肌肉三者之間各有不同。脂肪緊實飽滿,所以下面說「肉緊身小」;皮下組織柔潤肥厚,所以下面說「肉軟垂腴」;皮肉緊密相連,而且上下協調的,就叫做「肉」,所以下面說「身體容大」。志云說:腠理是肌肉的紋理,就像豬的瘦肉,條理分明,而紋理中的白色薄膜叫做脂肉,外連皮膚的肥肉叫做肥。皮下組織,就是肥的脂肪,就像豬肉紅白相間,而且有很多層的那種叫做膏。根據《韻會》記載,凝固的叫做脂,潤澤的叫做膏。《博雅》說,人一個月長膏,兩個月長脂。又根據漢朝《五行志》記載,在人腹中肥厚,包裹著心臟的叫做脂。經文說,皮膚滿而鬆弛,可以證明是否凝固。馬雲認為,膏是油,脂是骨髓,這是錯誤的。
甲乙經說:「皮膚紋理細的,屬於熱性體質;紋理粗的,屬於寒性體質。」 張氏說:柔軟潤滑的叫做「淖」,皮下組織柔軟。皮膚紋理粗糙的屬於寒性體質,紋理細緻的屬於熱性體質。志云說:皮膚紋理粗糙,是衛氣外洩的表現,所以身體寒冷;皮膚紋理細緻,是衛氣收藏的表現,所以身體熱。
張氏說:「皮膚鬆弛寬大,且腹部脂肪下垂的叫做『膏』;肌肉緊實,身體收縮的叫做『脂』。」這是因為膏比脂更肥厚。肉是皮肉相連的實體,和脂膏之間是有區別的。志云說:衛氣旺盛,腠理就肥厚,所以膏多氣,而皮膚鬆弛,所以會腹部脂肪下垂。脂肪下垂的地方,指的是肚臍下方的小腹。肉的身體容貌很大,這是衛氣旺盛且充滿於分肉的表現。而脂的身體是收縮的,這是衛氣深沉,不能充滿於分肉,導致脂膜相連,肌肉緊密,所以身體收縮。根據《說文》記載,「腴」是指腹部下方的肥肉。又根據《禮少儀注》記載,「腴」也是指腹部下方。《通雅》說,凡是肉肥軟的地方叫做腴,這裡的志云把它解釋成少腹,恐怕是不對的。
張氏說:「膏多氣,氣屬於陽,所以體質熱而耐寒。」「肉多血,血可以滋養形體,所以形體充實,氣質平和。」「脂的血清而氣滑,所以不能長大。」這三種情況,雖然都是肥胖,但是和一般人不同,而且脂的氣血,似乎比不上膏肉。我認為,世俗都說肥胖的人多為氣虛,而這裡說膏多氣,似乎互相矛盾。如果根據我見到的實際情況,那麼瘦弱的氣虛之人,並不比肥胖的人少。因此,不能太過固執地相信一種說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