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五 (22)
卷五 (22)
1. 衛氣失常篇第五十九
各在其處,馬雲。取穴以刺之者。亦惟於皮肉氣血筋骨。各視其處。
間者小之(止)故曰上工,甲乙。小、作少。是。張云。間者病輕。故用針宜淺宜小。甚者病重。故用針宜深宜眾。病變無窮。能隨其變而調治得宜者。故曰上工。
大小寒溫,馬雲。大小者。身之大小也。寒溫者。身寒暖也。
人年五十(止)為小,馬雲。十八以上六歲以上之上字。俱當作下。王弘義云。數始於一。成於三。三而兩之為六。三而三之成九。十八者。二九之數也。二十者。陰陽之生數始也。五十者。五行之生數終也。簡案、千金引小品方云。凡人年六歲以上為小。十六歲以上為少。三十歲以上為壯。五十歲以上為老。由此考之。以上不必以下之誤。
膕肉堅(止)不相離者肉,甲乙。膕、作䐃。肥、作脂。張。膕、作䐃。注云。肥者。即下文所謂脂也。䐃肉。肉之聚處也。此言偉壯之人。而有脂膏肉三者之異。脂者緊而滿。故下文曰。肉緊身小。膏者澤而大。故下文曰。肉淖垂腴。皮肉連實。而上下相應者曰肉。故下文曰。身體容大。志云。腠理者。肌肉之文理。如豕之精肉。條分而有理路。理中之白膜曰脂肉。外連皮之肥肉曰肥。膏者。即肥之脂膏。謂如豕肉之紅白相間。而有數層者為膏。簡案、韻會云。凝者曰脂。澤者曰膏。博雅云。人一月而膏。二月而脂。又漢五行志。在人腹中肥而包裹心者脂也。經文。皮之滿緩。可以證其凝與否也。馬雲。膏者油也。脂者骨中髓也。誤。
膏者(止)粗理者寒,甲乙。細理者熱之熱、作和非。張云。淖柔而潤也。膏者肉淖。脂者肉堅。若其寒熱。則粗理者皆寒。細理者皆熱。志云。粗理者。衛氣外泄。故身寒。細理者。衛氣收藏。故身熱。
膏者多氣(止)其身收小,張云。縱、寬縱也。腴、脂肥也。膏者縱腹垂腴。脂者其身收小。是膏肥於脂也。肉為皮肉連實。自與脂膏者有間。志云。衛氣盛則腠理肥。是以膏者多氣。而皮縱緩。故能縱腹垂腴。腴者。臍下之少腹也。肉者身體容大。此衛氣盛而滿於分肉也。脂者其身收小。此衛氣深沉。不能充乎分肉。以致脂膜相連。而肌肉緊密。故其身收小也。簡案、說文。腴、腹下肥也。又禮少儀注。腴、腹下也。通雅云。凡肉肥軟處曰腴。志直為少腹。恐非也。
膏也多氣(止)故不能大,張云。膏者多氣。氣為陽。故質熱而耐寒也。肉者多血。血養形。故形充而氣質平也。脂者血清而氣滑少。故不能大。若此三者。雖肥盛皆別於眾人。而脂者之氣血。似不及乎膏肉也。愚按世傳肥白之人多氣虛。而此云膏者多氣。不無相左。若據余聞見之驗。則蒼瘦之氣虛者。固不減於肥白。是以不宜膠柱也。
白話文:
【衛氣失常篇第五十九】
取穴針刺時,需根據皮肉、氣血、筋骨的具體位置進行治療。
病情較輕時(「間者」),針刺應淺而少;病情嚴重時(「甚者」),針刺應深而多。能根據病情變化靈活調治的醫者,稱為「上工」(高明醫師)。
「大小」指體型大小,「寒溫」指身體的寒熱狀態。
關於年齡劃分:六歲以上為「小」,十六歲以上為「少」,三十歲以上為「壯」,五十歲以上為「老」。此說法與《千金方》引《小品方》一致,無需改動「以上」為「以下」。
體型分類與特徵:
- 膏型(脂肪豐潤):
- 肌肉柔軟,皮膚鬆弛,腹部下垂。
- 氣血旺盛,體質偏熱,耐寒。
- 細密肌理者體熱,粗糙肌理者體寒。
- 脂型(脂肪緊實):
- 肌肉緊緻,體型較小。
- 血清氣少,身形不顯壯大。
- 肉型(肌肉發達):
- 皮肉緊密相連,體格魁梧。
- 氣血平和,體型勻稱。
補充說明:
- 「膏」指柔軟脂肪,「脂」指緊密脂肪,「肉」指結實肌肉。
- 衛氣(防禦之氣)盛衰影響體型:衛氣盛則腠理豐滿(膏型),衛氣深沈則肌肉緊密(脂型)。
- 傳統認為肥胖者多氣虛,但本篇指出「膏者多氣」,臨床需結合實際觀察,不可一概而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