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五 (21)
卷五 (21)
1. 賊風篇第五十八
婉言以開導之。莊言以振驚之。危言以悚懼之。必使之心悅誠服。而後可以奏效如神。
白話文:
用委婉的語氣開導他,用嚴肅的言辭震懾他,用危險的情況讓他感到恐懼。一定要讓他心甘情願地真心順服,這樣才能達到神奇的效果。
2. 衛氣失常篇第五十九
諸本無篇字。
衛氣之留於腹中(止)何以去之,甲乙腹中作脈中。肢脅作搘(簡案與技同)脅無胃字。馬志。搐、作稸。是。張云。衛氣者。水穀之悍氣也。其氣循皮膚之中。分肉之間。熏於肓膜。散於胸腹。此衛氣之常也。失其常則隨邪內陷。留於腹中。稸積不行。而苑蘊為病。故禁腹篇曰。衛氣為百病母也。
大迎天突喉中,甲乙道藏趙府元本正脈脹本。大、作人。張云。積於上者為喘呼逆息。故當瀉之於上。人迎、足陽明經穴。大突喉中。俱任脈穴。喉中即廉泉也。
三里與氣街,張云積於腹中者。當瀉其下。三里、氣街。俱足陽明經穴。馬雲。對胸中而言。故謂腹為下。
季脅之下一寸,甲乙云。季脅之下深一寸。馬雲。即足厥陰肝經章門穴。簡案、脈經云。脾以胃合為腑。合於中焦脾胃之間。名曰章門。在季脅前一寸半。與馬注符。
雞足取之,樓氏云。正入一針。左右斜入二針。如雞足。足、三爪也。張云。謂攢而刺之也。即官針篇。合谷刺之謂。志云。以足緩伸緩縮。如雞足之踐地。蓋以疏陽明之經脈。以通衛氣之所出也。簡案、志注非是。
大而弦急(止)不可刺也,甲乙。弦、作強。腹皮急作腹皮絞。張云。脈大而弦急。陰虛而真臟見也。絕不至者。營氣脫也。腹皮急甚者。中和氣絕。而脾元敗也。不宜刺矣。
色起兩眉,張云。兩眉者闕中也。其應主肺。故病在皮。
病在肌肉,張云。脾氣通於唇。故病在肌肉。
營氣霈然者,諸本霈、作濡。馬雲。欲知血氣有病。當觀之於營氣。但營氣無形。而濡然多汗。則知病之在血氣也。張云。濡、濕也。營本無形。若膚腠之汗。肌肉之脹。二便之泄利。皆濡然之謂。其病在營。則氣血濡也。(玉篇霈大雨也)
病在筋,張云。目為肝之竅。肝主筋也。
病在骨,張云。耳為腎之竅。腎主骨也。
皮之部輸於四末,張云。病在皮者。在陽分也。陽受氣於四末。以其皮淺氣浮也。故皮之部。輸於四末。
肉之柱,張云。病在肌肉。當治其柱。柱者䐃之屬也。堅厚之肉。多在手足三陽分肉間。以肉主於脾。而脾主四肢也。足少陰之經。自足心循內踝。後人足跟以上腨肉。出膕內廉。上股肉後廉。會於尻臀貫脊。其肉俱厚。故亦為肉之柱。
血氣之輸,張云。病在血氣。當治其輸。輸於諸絡。謂諸經之絡穴也。氣血留居。則經絡壅盛。故當取之。
筋部(止)候病所在,張云。病在筋者。不必分其陰陽左右。但當隨病所在而治之。
骨之屬者(止)益腦髓者也,甲乙。上益字作液。下益字作溢。是。張云。病在骨之屬者。當治骨空。以益其髓。髓者骨之充也。故益髓即所以治骨。簡案、屬者趺屬之屬。(見骨度篇)兩骨相交之處。十二關節皆是。是所以受液而溢腦髓者。故骨病當求其所屬而取之。
白話文:
衛氣失常篇第五十九
衛氣停留在腹部,如何去除呢?腹部經脈搏動,脅肋部脹痛。衛氣是水穀的精氣,循行於皮膚之中、肌肉之間,溫煦肓膜,散佈於胸腹,這是衛氣正常的運行狀態。如果失去常態,就會隨著邪氣內侵,停留在腹部,積聚不通,而鬱積成病。所以《禁腹篇》說:「衛氣為百病之母」。
積聚在上者會導致喘息、呼吸困難,所以應該在上部瀉法治療。人迎、天突、喉中都是任脈穴位,喉中就是廉泉穴。
積聚在腹部者,應該在下部瀉法治療。足三里、氣街都是足陽明經的穴位。對應胸部而言,腹部在下。
季脅下約一寸處,就是足厥陰肝經的章門穴。脾胃相合,位於中焦脾胃之間,稱為章門,在季脅前約一寸半。
針刺方法如同雞爪,正中一針,左右斜刺兩針。意思是聚集起來刺入,如同《官針篇》中合谷穴的刺法。以腳緩慢伸縮,如雞爪踐地,目的是疏通陽明經脈,使衛氣通暢。
脈象大而弦急,不可針刺。脈象大而弦急,是陰虛而臟腑病變的表現。脈象完全不顯者,是營氣衰竭;腹部皮膚非常緊張,是中氣衰竭,脾元敗壞,不宜針刺。
兩眉之間的顏色變化,反映肺部病變,病在皮膚。
嘴唇的變化,反映脾氣的虛實,病在肌肉。
營氣濡濕,多汗,則知道是血氣有病。營氣雖無形,但皮膚汗出、肌肉腫脹、二便洩瀉,都屬於濡濕的表現,病在營氣,則氣血濡濕。
目為肝之竅,肝主筋,所以病在筋。
耳為腎之竅,腎主骨,所以病在骨。
病在皮膚,屬於陽分,陽氣受氣於四末,因皮膚淺表,氣浮於表面,所以皮膚病變,反映在四末。
病在肌肉,應該治療肌肉豐厚之處。豐厚肌肉多位於手足三陽經分佈的肌肉之間,因為肌肉屬脾,脾主四肢。足少陰經從足心循行內踝,經足跟以上腨肉,出膕內廉,上行股肉後廉,會於尻臀貫脊,這些肌肉都比較厚實,所以也是肌肉豐厚之處。
病在血氣,應該治療血氣流通的部位,即經絡的絡穴。氣血停滯,則經絡壅塞,所以應該在此處取穴治療。
病在筋,不必區分陰陽左右,只要根據病情所在而治療。
病在骨骼,應該治療骨骼空虛的地方,以滋養骨髓。髓是骨骼的充盈之物,所以滋養骨髓也就是治療骨骼的方法。骨骼的交接處,十二關節都是如此,它們吸收津液,滋養腦髓,所以骨骼疾病應尋找其交接處取穴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