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五 (20)
卷五 (20)
1. 賊風篇第五十八
諸本無篇字。甲乙名四時賊風邪氣大論篇。
賊風邪氣(止)其故何也,張云。賊者傷害之名。凡四時不正之氣。皆謂之賊風邪氣。詳歲露篇。室穴者。古人多穴居也。非不離賊風邪氣。言雖避風邪。而亦有病者何也。張氏醫通云。按痛風一證。靈樞謂之賊風。素問謂之痹。金匱名曰歷節。後世更名白虎歷節。多由風寒濕氣。乘虛襲於經絡。氣血凝滯所致。近世邪說盛行。而名之曰箭風。風毒腫潰。乃謂之曰箭袋。禁絕一切湯藥。恣行艾熨針挑。此雖靈樞刺布衣之法。而藥熨之方。世絕不聞。使既病之肌肉。復受無辜之痛楚。奈何懵憧無知。甘受其惑。良可概夫。
此皆嘗(止)閉而不通,張云。凡此五者。皆如下文之所謂故邪也。
其開而(止)為寒痹,甲乙無其開二字。遇上有適字。馬雲。及其腠理開。而或遇風寒。則血氣凝結。與濕氣惡血等之故邪相襲。(如春秋齊師襲莒之襲)則為寒痹。即痹論之所謂寒氣勝者。為痛痹也。張云。其開者。謂冒露於風寒也。故邪在前。風寒繼之。二者相值。則血氣凝結。故為寒痹。簡案、據甲乙考之。馬注為是。
其有熱(止)有因加而發焉,張云。其或有因熱汗出而受風者。雖非賊風邪氣。亦為外感。必有因加而發者。謂因於故而加以新也。新故合邪。故病發矣。
此亦有故邪(止)故似鬼神,甲乙。搏、作薄。馬雲。人有濕氣惡血等之故邪。留而未發。因病人素所不知。因而偶有所觸。或好或惡。則血氣內亂。故邪與新志相搏。遂爾為病。此其所從來者甚微。非見聞之所能及。故人不知其故。而以鬼神為疑。乃似鬼神而非鬼神也。志云。此病氣而不病形。故視之不見。聽之勿聞。若有似乎鬼神。
其祝而已者(止)可祝而已也,甲乙。祝下並有由字。病之以從生。病上有百字。張云。祝者巫咒之屬。即祝由也。勝者。凡百病五行之道。必有所以勝之者。然必先知其病所從生之由。而後以勝法勝之。則可移精變氣。祛其邪矣。病有藥石所不及。非此不可者。惟先巫知之。故可祝而已也。然則先巫用祝之妙。正不在祝。其機在勝之而已。王弘義云。上古有十三科。祝由乃其一也。先巫者。言上古之能祝由而愈病者。謂之巫醫。故古之毉字從巫。非與師巫之賤役比也。南人有言曰。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即上古祝而已病之醫。非醫巫之有二也。簡案、十三科。昉於元。言上古者誤。
介按、吳鞠通曰。按祝由二字。出自素問。祝、告也。由、病之所從出也。近時以巫家為祝由科。並列於十三科之中。內經謂信巫不信醫不治。巫豈可列之醫科中哉。吾謂凡治內傷者。必先祝由詳告。以病之所由來。使病人知之。而不敢再犯。又必細體變風變雅。曲察勞人思婦之隱情。
白話文:
賊風邪氣
所謂「賊風邪氣」是什麼原因呢?張氏認為,「賊」是傷害的意思,凡是四時不正的氣候,都稱之為「賊風邪氣」,詳情可參考《歲露篇》。人們居住的房屋,古代大多是穴居,並非完全能避開賊風邪氣。這是在說,即使躲避了風邪,也還是會生病,這是為什麼呢?張氏醫通說,仔細探究「痛風」這個疾病,在《靈樞》中稱為「賊風」,《素問》中稱為「痹」,《金匱》中則稱作「歷節」,後世又稱為「白虎歷節」。大多是因為風寒濕氣,趁著身體虛弱侵襲經絡,導致氣血凝滯所引起的。近來有許多錯誤的說法,將其稱為「箭風」,而風毒腫潰爛時,則說成「箭袋」。並禁止使用一切湯藥,而恣意地進行艾灸、熨燙、針挑等治療。這些雖然是《靈樞》中提到的「刺布衣」的方法,但藥物熨燙的治療方法卻早已失傳。如此一來,使得生病的肌肉,又承受了不必要的痛苦。真是令人感嘆,人們如此愚昧無知,甘願受到這些迷惑。
此皆嘗閉而不通
以上所說的這五種情況,都是下面所說的「故邪」所造成的。
其開而為寒痹
當人體腠理(皮膚紋理)打開時,如果遇到風寒,就會導致血氣凝結,與濕氣、惡血等原本就存在的「故邪」相互侵襲,就像春秋時代齊國軍隊襲擊莒國一樣。這樣就會形成「寒痹」,也就是《痹論》中所說的「寒氣勝者,為痛痹」。張氏認為,所謂「開」,是指冒著風寒暴露在外。原本就存在的「故邪」在前,風寒接著侵入,兩者相遇,就會導致血氣凝結,形成寒痹。依據《甲乙經》的記載,馬氏的註解是正確的。
其有熱,有因加而發焉
有時,是因為發熱出汗時,受到風寒侵襲。雖然不屬於「賊風邪氣」,但也屬於外感。一定會有因為既有的問題,又加上新的因素而發病的情況,也就是因為「故邪」加上新的邪氣。新舊邪氣合在一起,所以疾病就會發生。
此亦有故邪,故似鬼神
人體內有濕氣、惡血等原本就存在的「故邪」,潛伏著沒有發作。由於病人平時不知道,一旦偶爾受到某些刺激,不管是好的還是壞的,就會導致體內血氣紊亂。原本的「故邪」與新的刺激相互搏擊,於是就發病了。這種情況的起因非常細微,不是一般的見聞可以察覺的,所以人們不知道原因,而懷疑是鬼神作祟。這種情況看起來像鬼神,但實際上並非鬼神。這種病是氣的變化,而不是形體的變化,所以眼睛看不見,耳朵聽不到。但感覺卻又好像有鬼神的存在一樣。
其祝而已者,可祝而已也
所謂「祝」,是巫術的一種,也就是「祝由」。所謂「勝」,指的是所有疾病都有可以剋制它的方法,而這些方法都與五行的道理相通。但是,必須先了解疾病產生的原因,然後用剋制的方法來治療,才能轉移精氣,驅除邪氣。有些疾病是藥石無法治癒的,只有用這種方法才能有效。只有先知先覺的巫師才能懂得這些,所以可以用「祝」的方式來治療。也就是說,巫師使用「祝」的奧妙,不在於「祝」這個動作本身,而在於「勝」這個道理。王弘義說,上古時代有十三科,祝由是其中一科。所謂「先巫」,指的是上古時代能夠使用祝由術治病的人,他們被稱為「巫醫」。古代的「醫」字,就是從「巫」字演變而來,並不是指那些低賤的巫師。南方有句俗話說:「人如果沒有恆心,就不能當巫醫。」這句話指的就是上古時代用「祝」來治病的醫生,並不是醫生和巫師是兩個不同的職業。十三科的說法,是從元朝才開始出現的,說是上古時代的說法是錯誤的。
吳鞠通說,「祝由」二字出自《素問》。「祝」是告知的意思,「由」是疾病的起因。近代把巫術當成祝由科,並列入十三科之中。《內經》說,相信巫師而不相信醫生是治不好病的,巫術怎麼可以列入醫學之中呢?我認為,凡是治療內傷的,一定要先詳細說明疾病的起因,讓病人了解,才能避免再次犯同樣的錯誤。還要仔細觀察病人的情緒變化,了解勞動人民和思婦的隱情,用委婉的話語開導他們,用莊重的話語警醒他們,用危險的話語讓他們警惕。一定要讓他們心悅誠服,這樣才能奏效如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