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五 (19)
卷五 (19)
1. 水脹篇第五十七
腹脹(止)此其候也,馬雲。鼓脹與膚脹等。不言按之起與不起。當亦是不起者。惟其腹筋起者為辨。又按素問腹中論。黃帝曰。有病心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名為何病。岐伯曰。名為鼓脹。治之以雞矢醴。一劑知。二劑已。此方果有奇驗云。李云。鼓脹膚脹。大同小異。只以色蒼黃。腹筋起為別耳。
腸覃(止)此其候也,甲乙。癖、作瘕。瘜、作息。離臟、作離歲月三字。諸本唯作離歲。獨志改作離臟。張云。覃、延布而深也。寒氣與衛氣相搏。則稸積不行。留於腸外。有所繫著。故癖積起瘜肉生。病日以成矣。瘜肉、惡肉也。離歲、越歲也。寒邪客於腸外。不在胞中。故無妨於月事。其非血病可知。蓋由汁沫所聚。而生此腸覃之候也。簡案、覃義未詳。蓋此與蕈同。慈在切。唐韻。菌生木上。又玉篇。蕈、地菌也。腸中垢滓。凝聚生瘜肉。猶濕氣蒸郁。生蕈於土木。故謂腸覃。正字通。方書、鼻疣曰瘜肉。亦謂之瘜菌。鼻通息。故從息。瘜菌乃與腸蕈之義符。但以鼻息釋瘜者。誤。說文。瘜、寄肉也。即生息一肉之義。甲乙作息肉可證。離歲、歷歲也。離訓歷。見詩小雅小宛疏。腸覃治方。陳氏三因有烏喙丸。羅氏衛生寶鑑有晞露丸。見晛丸等。當並考。
石瘕(止)可導而下,甲乙。下下有之字。張云。衃、凝敗之血也。子門閉塞。則衃血留止。其堅如石。故曰石瘕。月事不以時下。惟女子有之也。故可以導血之劑下之。按篇首帝有石水之問。而此下無答。必闕失也。考之陰陽別論曰。陰陽結邪。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其義即此。簡案、說文。衃、凝血也。五臟生成篇。赤如衃血死是也。導、謂坐導藥。其病在胞中。故用坐藥以導下之。張注非。
先瀉其脹之血絡(止)去其血絡也,甲乙。脹、作腹後。血絡、作血脈。張云。先瀉其脹之血絡。謂無論虛實。凡有血絡之外見者。必先瀉之。而後因虛實以調其經也。刺去其血絡。即重明先瀉之義。按本篇自水而下所言者。凡六證。而此獨以二證之刺為問者。蓋水俞五十七穴。已詳於水熱穴論。故不必再問。此云膚脹鼓脹者。蓋兼五證而統言之。辭雖簡而意則賅也。
白話文:
【水脹篇第五十七】
腹脹
腹脹的症狀表現為:鼓脹與膚脹相似,但未提及按壓後是否凹陷,推測應屬按壓不凹陷的類型。關鍵區別在於腹壁青筋顯露。另參閱《素問·腹中論》,黃帝問:「心腹脹滿,白天進食後夜晚無法再食,此為何病?」岐伯答:「稱為鼓脹,可用雞矢醴治療,一劑見效,兩劑痊癒。」此方確有奇效。鼓脹與膚脹大體相似,僅以膚色青黃、腹壁青筋顯露為區分。
腸覃
腸覃的症狀表現為:寒氣與衛氣相搏,積聚不散,滯留腸外,形成結塊,逐漸生成息肉。此病歷時漸成,息肉屬惡性組織。「離歲」指病程跨越多年。因寒邪侵襲腸外,未影響子宮,故月經正常,可知非血病,實為津液凝結所致。腸覃成因類似濕氣鬱結而生菌菇,故稱「腸覃」。古籍記載治療腸覃的方劑包括《三因方》烏喙丸、《衛生寶鑑》晞露丸等,可參考。
石瘕
石瘕的症狀表現為:子宮閉塞,瘀血凝結成塊,堅硬如石,故稱「石瘕」。此病導致月經異常,僅見於女性,可用活血藥物導下瘀血。「導」指坐藥療法,因病灶在子宮,故用局部藥物引導排出。註解中提及《陰陽別論》所言「石水」與此相關,但原文未詳述,恐有缺漏。
針刺治法
治療時,無論虛實,凡見脹滿處的血絡,必先刺絡放血,再依體質調理經脈。此處強調「刺血絡」是重申先瀉實邪的原則。本篇論述六種病症,但僅詳問膚脹與鼓脹的針刺法,因「水俞五十七穴」已載於《水熱穴論》,故不再贅述。此處言簡意賅,實則涵蓋五類脹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