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靈樞識》~ 卷五 (19)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9)

1. 水脹篇第五十七

腹脹(止)此其候也,馬雲。鼓脹與膚脹等。不言按之起與不起。當亦是不起者。惟其腹筋起者為辨。又按素問腹中論。黃帝曰。有病心腹滿。旦食則不能暮食。名為何病。岐伯曰。名為鼓脹。治之以雞矢醴。一劑知。二劑已。此方果有奇驗云。李云。鼓脹膚脹。大同小異。只以色蒼黃。腹筋起為別耳。

腸覃(止)此其候也,甲乙。癖、作瘕。瘜、作息。離臟、作離歲月三字。諸本唯作離歲。獨志改作離臟。張云。覃、延布而深也。寒氣與衛氣相搏。則稸積不行。留於腸外。有所繫著。故癖積起瘜肉生。病日以成矣。瘜肉、惡肉也。離歲、越歲也。寒邪客於腸外。不在胞中。故無妨於月事。其非血病可知。蓋由汁沫所聚。而生此腸覃之候也。簡案、覃義未詳。蓋此與蕈同。慈在切。唐韻。菌生木上。又玉篇。蕈、地菌也。腸中垢滓。凝聚生瘜肉。猶濕氣蒸郁。生蕈於土木。故謂腸覃。正字通。方書、鼻疣曰瘜肉。亦謂之瘜菌。鼻通息。故從息。瘜菌乃與腸蕈之義符。但以鼻息釋瘜者。誤。說文。瘜、寄肉也。即生息一肉之義。甲乙作息肉可證。離歲、歷歲也。離訓歷。見詩小雅小宛疏。腸覃治方。陳氏三因有烏喙丸。羅氏衛生寶鑑有晞露丸。見晛丸等。當並考。

石瘕(止)可導而下,甲乙。下下有之字。張云。衃、凝敗之血也。子門閉塞。則衃血留止。其堅如石。故曰石瘕。月事不以時下。惟女子有之也。故可以導血之劑下之。按篇首帝有石水之問。而此下無答。必闕失也。考之陰陽別論曰。陰陽結邪。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其義即此。簡案、說文。衃、凝血也。五臟生成篇。赤如衃血死是也。導、謂坐導藥。其病在胞中。故用坐藥以導下之。張注非。

先瀉其脹之血絡(止)去其血絡也,甲乙。脹、作腹後。血絡、作血脈。張云。先瀉其脹之血絡。謂無論虛實。凡有血絡之外見者。必先瀉之。而後因虛實以調其經也。刺去其血絡。即重明先瀉之義。按本篇自水而下所言者。凡六證。而此獨以二證之刺為問者。蓋水俞五十七穴。已詳於水熱穴論。故不必再問。此云膚脹鼓脹者。蓋兼五證而統言之。辭雖簡而意則賅也。

白話文:

水脹篇第五十七

腹脹(止)這是這種情況的徵兆,就像馬的肚子脹大一樣。像是鼓脹和皮膚脹大的情況,沒有說按壓肚子是否會回彈。應該也是按壓不會回彈的。只有腹部肌肉隆起的情況可以作為區別。另外根據《素問·腹中論》記載,黃帝問說:「有種病是心腹脹滿,早上吃下去的東西,晚上就消化不了,這叫什麼病?」岐伯回答說:「這叫做鼓脹,可以用雞矢醴來治療,吃一劑就知道效果,吃兩劑病就好了。」這個方子確實有奇效。李時珍說:「鼓脹和皮膚脹大,大致相同,只是顏色蒼黃、腹部肌肉隆起可以區分。」

腸覃(止)這是這種情況的徵兆,《甲乙經》說是「痞塊、形成腫塊。瘜肉、長出息肉。離臟、寫成離歲月三個字。各版本都只寫離歲,只有《鍼灸甲乙經》改為離臟。」張景岳說:「覃,是蔓延而深入的意思。寒氣和衛氣互相搏擊,就會積聚而不運行,停留在腸道之外,有所附著,所以產生痞塊,長出息肉,病情日益加重。瘜肉是惡性的肉。離歲,是經過一年以上的意思。寒邪停留在腸道之外,不在子宮內,所以不會影響月經。可知這不是血病。應該是由液體積聚所造成的腸覃症狀。」簡案認為,覃的意義還不清楚。大概這個字跟「蕈」字一樣。根據切韻反切,覃字的讀音跟慈在的切音相同。唐韻說,菌類生長在樹木上。玉篇說,蕈是長在地上的菌類。腸道中的污垢凝聚,生出瘜肉,就像潮濕的空氣蒸騰,在土壤或樹木上長出蕈類一樣,所以稱為腸覃。《正字通》說,醫書中把鼻子上的疣稱為瘜肉,也稱為瘜菌。鼻子可以呼吸,所以從息字。瘜菌的意義跟腸覃的意義相符。但是用鼻息來解釋瘜肉是錯誤的。《說文解字》說,瘜是指附著的肉,也就是長出來的肉。《甲乙經》寫成息肉可以證明這一點。離歲,是經過很多年。離通歷,見於《詩經小雅·小宛》的疏解。關於腸覃的治療方法,陳氏的《三因方》有烏喙丸,羅氏的《衛生寶鑑》有晞露丸、見晛丸等。應當一併考證。

石瘕(止)可以引導排出的,《甲乙經》的後面寫有「下下有之」的字。張景岳說:「衃,是凝結敗壞的血。子宮口閉塞,凝結的血就會停留在裡面,堅硬如石頭,所以稱為石瘕。月經不能按時來,只有女性才會得這種病。所以可以用活血化瘀的藥物引導它排出。」按照篇首,皇帝有問到石水的問題,這裡卻沒有回答,一定是遺失了。考察《陰陽別論》說:「陰陽之氣結在一起成邪氣,陰氣多而陽氣少的叫做石水,會出現小腹腫脹。」意思就是這樣。簡案認為,《說文解字》說,「衃」是凝結的血。《五臟生成篇》說:「紅得像血塊,就是死血」。導,指的是用坐藥來引導。因為病在子宮中,所以用坐藥來引導排出。張景岳的解釋不對。

先瀉去脹大的血絡(止)是要去除血絡,《甲乙經》把「脹」寫成「腹」,把「血絡」寫成「血脈」。張景岳說:「先瀉去脹大的血絡,是指無論虛證還是實證,凡是能看到外在的血絡,都必須先瀉去。然後再根據虛實情況來調理經脈。刺去血絡,就是再次強調了先瀉的含義。」按照本篇從水病開始所說的,總共有六種病症。而這裡單獨以兩種病症的針刺為疑問,是因為水俞的五十七個穴位,已經在《水熱穴論》中詳細說明,所以不必再問。這裡說的皮膚脹大和鼓脹,是總括五種病症而說的。文字雖然簡略,但是意思卻很全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