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五 (18)
卷五 (18)
1. 水脹篇第五十七
諸本無篇字。
水始起也(止)此其候也,馬雲。病方起時。目之下為窠。(俗云臥蠶)其微有所腫。如新臥起之狀。大抵人之臥起者。其目窠上必腫也。頸脈即人迎穴也。此脈動於頸。而咳動於內。在陰股則冷。在足脛則腫。在上腹則大。以手按其腹。則隨手而起。如裹水狀。此水病已成。而可驗者也。(按素問陰陽別論云三陰結謂之水啟玄子云三陰者謂脾肺之脈俱寒結也脾肺寒結則氣化為水又按本經五癃津液篇有云五穀之精氣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於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於陰股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痠陰陽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津液不化水穀並於腸胃之中別於迴腸留於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脹又按論疾診尺篇言風水膚脹視人之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咳按其手足窅而不起則當知隨手而起為有水無風窅而不起為有風有水也)張云。陽明之脈。自人迎下循腹裡。而水邪乘之。故為頸脈動。水之標在肺。故為時咳。陰股間寒。足脛瘇。腹乃太陰。邪始於陰分也。⿸疒𢛓、瘇同。凡按水囊者。必隨手而起。故病水者亦若是。以上皆水腫之候。簡案、平人氣象論曰。頸脈動喘疾咳曰水。目窠微腫。如臥蠶起之狀曰水。亦與本節及論疾診尺篇文同。不謂之人迎而謂頸脈者。非診之而始知其動之疾。以其望而知頸脈之疾也。
膚脹者(止)此其候也,甲乙。𪔣𪔣、作殼殼。張云。𪔣𪔣、鼓聲也。寒氣客於皮膚之間者。陽氣不行。病在氣分。故有聲若鼓。氣本無形。故不堅。氣無所不至。故腹大。身盡腫。若因於水。則有水處腫。無水處不腫。此為可辨。然有水則皮澤而薄。無水則皮厚。寒氣在膚腠之間。按散之。則不能猝聚。故窅而不起。腹色不變。即皮厚故也。愚按、此上兩條云。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者屬水。窅而不起者屬氣。此固然也。然按氣囊者。亦隨手而起。又水在肌肉之中。按而散之。猝不能聚。如按糟囊者。亦窅而不起。故未可以起與不起。為水氣的辨。但當察其皮厚色蒼。或一身盡腫。或自上而下者。多屬氣。若皮薄色澤。或腫有分界。或自下而上者。多屬水也。簡案、論疾診尺篇云。按其手足上。窅而不起者。風水膚脹也。亦與本節同。又金匱要略云。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跗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又云。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風水。巢源云。燥水謂水氣溢於皮膚。因令腫滿。以指畫肉上。則隱隱成文字者。名曰燥水。以指畫肉上。隨畫隨散。不成文字者。名曰濕水。由此推之。膚脹、即金匱所謂皮水、風水。巢源所謂燥水也。然脹不可拘起與不起之說。當為實驗之言也。殼、玉篇。物皮空也。𪔣字亦從鼓從空。蓋中空之義。諸注為鼓聲。豈有不堅而有聲之理乎。
白話文:
水脹篇第五十七
諸多版本皆無篇名。
水腫初期症狀,馬氏曰:疾病剛開始時,眼睛下方(俗稱臥蠶)部位會輕微腫脹,像剛睡醒的樣子。大多數人睡醒後,眼窩上方都會腫脹。頸動脈(即人迎穴)在頸部搏動,同時伴隨內部咳嗽,陰部則感覺寒冷,小腿則腫脹,上腹部則腫大。用手按壓腹部,腫塊會隨手抬起,像包裹著水一樣。這說明水腫已成形,並且是可以驗證的。 (按:《素問·陰陽別論》云:「三陰結謂之水。」玄子云:「三陰者,謂脾肺之脈俱寒結也。脾肺寒結則氣化為水。」又按:《本經·五癃津液篇》云:「五穀之精氣和合而為膏者,內滲入於骨空,補益腦髓,而下流於陰股。陰陽不和,則使液溢而下流於陰髓,液皆減而下,下過度則虛,虛故腰背痛而脛痠,陰陽氣道不通,四海閉塞,三焦不瀉,津液不化,水穀並於腸胃之中,別於迴腸,留於下焦,不得滲膀胱,則下焦脹,水溢則為水腫。」又按:《論疾診尺篇》言:「風水膚脹,視人之目窠上微腫,如新臥起狀,其頸脈動時咳,按其手足窅而不起,則當知隨手而起為有水無風,窅而不起為有風有水也。」)張氏曰:陽明經脈由人迎穴向下循行於腹部,水邪乘其經脈,所以頸脈搏動。水的標證在肺,所以會咳嗽。陰部冰冷,小腿腫脹,腹部屬於太陰經,邪氣始於陰分。凡是按壓水腫部位,腫塊都會隨手抬起,所以患水腫的人也是如此。以上皆為水腫的徵候。簡案:《平人氣象論》曰:頸脈搏動、喘息、咳嗽,稱為水腫;眼窩輕微腫脹,像臥蠶隆起一樣,也稱為水腫,此與本節及《論疾診尺篇》所述相同。不說人迎穴而說頸脈,並非診斷後才知其搏動的急促,而是憑藉觀察就能知道頸脈的病變。
膚脹症狀,甲乙氏曰: 張氏曰:鼓聲(指腫脹處按壓時發出的聲音)。寒邪客於皮膚之間,陽氣運行受阻,病邪在氣分,所以會有像鼓一樣的聲音。氣本無形,所以不堅硬;氣無處不到,所以腹部腫大,全身腫脹。如果由於水腫引起,則有水的地方腫脹,沒有水的地方不腫脹,這是可以區分的。然而,有水的地方皮膚濕潤而薄,沒有水的地方皮膚厚實。寒邪在皮膚腠理之間,按壓後散開,不能立即聚集,所以按壓後凹陷不立即回彈,腹部顏色不變,這是因為皮膚厚實的緣故。愚按:上述兩條說法,用手按壓腹部,腫塊隨手抬起屬於水腫,按壓後凹陷不立即回彈屬於氣腫,這是正確的。然而,按壓氣腫部位,腫塊也會隨手抬起;水腫在肌肉之中,按壓後散開,不能立即聚集,像按壓糟糠一樣,也會按壓後凹陷不立即回彈。所以不能單憑腫塊是否立即回彈來區分水腫和氣腫,應該觀察皮膚是否厚實、顏色是否蒼白,或者全身腫脹,或者從上往下腫脹,大多屬於氣腫;如果皮膚薄而有光澤,或者腫脹有界限,或者從下往上腫脹,大多屬於水腫。簡案:《論疾診尺篇》云:「按其手足,凹陷不立即回彈者,風水膚脹也。」此與本節相同。又《金匱要略》云:「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跗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又云:「按其手足上,陷而不起者,風水。」巢氏云:「燥水謂水氣溢於皮膚,因令腫滿,以指畫肉上,則隱隱成文字者,名曰燥水;以指畫肉上,隨畫隨散,不成文字者,名曰濕水。」由此推斷,膚脹即《金匱要略》所說的皮水、風水,巢氏所說的燥水。然而,腫脹不能拘泥於是否立即回彈的說法,應該以實際觀察為準。殼,玉篇:物皮空也。《𪔣》字亦從鼓從空,蓋中空之義。諸注為鼓聲,豈有不堅硬而有聲音的道理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