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元簡

《靈樞識》~ 卷六 (32)

回本書目錄

卷六 (32)

1. 九針論第七十八

五走,馬雲。此即宣明論之五味所禁。較此更詳。

五裁,馬雲。與宣明五氣論同。王遜云。裁者。酌其適中而不可多也。夫五味入口。內養五臟。外濡形身。病則嗜食。故宜裁之。(案素問作五禁)

五發,趙府道臟正脈熊本張本。陰病、作以味。馬志本作陰病發於肉。簡案、宣明五氣論。氣、作肉。當以馬本為正。張注。宣明五氣云。按九針論。尚有以味發於氣一句。蓋食入於陰。則長氣於陽。故味發於氣也。

五邪,甲乙及諸本。巔、作癲。馬雲。癲、當作癲。喜、當作善。此與宣明五氣論同。以陽氣上升。故項巔有疾。如頭痛眩暈等證也。志云。喜、當作善。宣明五氣章曰。陰出之陽病善怒。

五臟,馬雲。此與宣明五氣論同。但彼則腎止曰藏精。不及志。難經兼言腎臟精與志。故言有七腎之說。

五主,馬雲。與宣明五氣論同。

陽明(止)出氣惡血也,馬雲。此節與素問血氣形志論。本經五音五味篇。大同小異。當以素問為的。此言陰陽合經。有血氣多少故刺之者。凡多者則出之。少者則惡出之也。

白話文:

五走,馬雲說,這就是宣明理論中關於五味所禁忌的內容,這裡講得比宣明理論更詳細。

五裁,馬雲說,這跟宣明理論中的五氣論相同。王遜說,裁的意思是斟酌適中,不可過量。五味入口,在內滋養五臟,在外濡養身體。生病時就會特別想吃某種味道,所以要適度節制(這裡的「裁」指節制)。(註:素問裡寫的是「五禁」)。

五發,趙府道臟正脈熊本的張本認為,陰病是由於味道引起的。馬志的版本寫的是陰病發生在肌肉。簡單分析一下,宣明五氣論中寫的是「氣」,應該是筆誤寫成「肉」。應該以馬志版本為正確。張注說,宣明五氣論說,依照九針論,還有一句話是「味道發於氣」,意思是食物進入體內屬於陰的部分,就會在陽的部分產生氣,所以說味道可以引發氣的產生。

五邪,甲乙版本和其他版本都寫作「巔」,應該寫作「癲」。馬雲說,「癲」應該寫作「癲」,「喜」應該寫作「善」。這個跟宣明五氣論相同,因為陽氣上升,所以頭頂會有疾病,像是頭痛、眩暈等等症狀。志云說,「喜」應該寫作「善」。宣明五氣論說,陰氣進入陽氣,會導致病人生氣。

五臟,馬雲說,這個跟宣明五氣論相同。不過宣明五氣論只說腎的功能是「藏精」,沒有提到「志」。難經則兼說腎的功能是藏精和志,所以才會有腎有七個不同功能的說法。

五主,馬雲說,這個跟宣明五氣論相同。

陽明經, (結束) 出的氣是濁惡的血,馬雲說,這一段與素問血氣形志論,以及本經五音五味篇,大致相同,細節有些差異,應該以素問的說法為準確。這裡說的是陰陽經脈相合,因為氣血有多有少,所以針刺治療時,多的就要將它導出,少的就不要強行導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