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二 (9)
卷二 (9)
1. 終始篇第九
病在上者(止)取之膕,張云。此遠取之法也。有病在上而脈通於下者。當取於下。病在下而脈通於上者。當取於上。故在頭者取之足。在腰者取之膕。蓋疏其源而流自通。故諸經皆有井、滎、俞、原、經、合之辨。
春氣在毛(止)以春夏之齊,甲乙。毛、上有毫字。馬雲。齊、劑同。素問有刺齊論。張云。此言病氣之中人。隨時氣而為深淺也。春夏陽氣在上。故取毫毛皮膚。則淺其針。秋冬陽氣在下。故取分肉筋骨。則深其針。是以時為齊也。按、四時刺逆從論曰。春氣在經脈。夏氣在孫絡。長夏氣在肌肉。秋氣在皮膚。冬氣在骨髓。中與本篇若異者何也。蓋本篇言病邪之應時令。有表有里。四時刺逆從論。言人氣之合天地。有升有降。義本不同。非矛盾也。肥人肉厚。淺之則不及。故宜秋冬之齊。瘦人肉薄。深之則太過。故宜春夏之齊。志云。齊者與時一之也。簡案、志注非是。七十難與本篇之義合。
病痛者陰也(止)深刺之,張云。凡病痛者。多由寒邪滯逆於經。及深居筋骨之間。凝聚不散。故病痛者為陰也。按之不得者。隱藏深處也。是為陰邪。故刺亦宜深。然則痛在浮淺者。由屬陽邪可知也。但諸痛屬陰者多耳。
病在上者陽也(止)淺刺之,張云。陽主升。故在上者為陽。陰主降。故在下者為陰。癢者散動於膚腠故為陽。凡病在陽者。皆宜淺刺之。其在下者。自當深刺無疑也。志云。此論表裡上下之陰陽。夫表為陽。里為陰。身半以上為陽。身半以下為陰。病在陽者名曰風。故癢者陽也。病在皮膚之表陽也。病在陰者名曰痹。痹者痛也。故病痛者陰也。以手按之不得者。留痹之在內也。此言表裡之為陰陽也。簡案、四十八難曰。癢者為虛。痛者為實。義似相戾。
病先起陰者(止)治其陰,張云。此以經絡部位言陰陽也。病之在陰在陽。起有先後。先者病之本。後者病之標。治必先其本。即上文所謂先刺其病所從生之義。
熱厥,寒厥,馬雲。素問明有厥論。本經寒熱病篇。亦有刺寒熱厥法。
二陰一陽(止)一刺陽也,張云。二刺陰。一刺陽者。謂補其陰經二次。瀉其陽經一次。則陰氣盛而陽邪退。故可以治熱厥。其二陽一陰者。亦猶是也。故可以治寒厥。
久病者(止)刺道畢矣,張云。久遠之疾。其氣必深。針不深。則隱伏之病不能及。留不久。則固結之邪不得散也。一刺未盡。故當間日復刺之。再刺未盡。故再間日而又刺之。必至病除而後已。然當先察其在經在絡。在經者直刺其經。在絡者繆刺其絡。是謂調其左右。去其血脈也。志云。病久者邪氣入深。邪與正爭。則氣留於陰。間日而後出於陽。是以間日復刺之者。俟氣至而取之也。
白話文:
終始篇第九
疾病在身體上部的,要從膝蓋後面的膕窩處取穴治療。這是遠處取穴的方法。如果病在上部,但經脈卻通往下部,就應當從下部取穴治療;如果病在下部,但經脈卻通往上部,就應當從上部取穴治療。所以頭部的疾病要從足部取穴,腰部的疾病要從膕窩取穴。這是因為疏通了源頭,氣血自然就能暢通。因此,各條經絡都有井、滎、俞、原、經、合等穴位的區分。
春天的病氣在皮膚的表面,要像春夏一樣,針刺要淺。這是說病氣侵入人體,會隨著時節氣候的變化而有深淺的差別。春夏陽氣在人體的表面,所以針刺應當取皮膚毛髮處,針刺要淺;秋冬陽氣在人體的內部,所以針刺應當取肌肉筋骨處,針刺要深。這就是根據時節來調整針刺深淺的道理。根據四時刺逆從的理論說,春天病氣在經脈,夏天病氣在孫絡,長夏病氣在肌肉,秋天病氣在皮膚,冬天病氣在骨髓。這和本篇所說的不同之處在哪呢?本篇是說病邪會隨著時令而有表裡的差別;四時刺逆從論則是說人體的陽氣與天地之氣相合,有上升和下降的區別。兩者的意義不同,所以並不是矛盾的。肥胖的人肌肉厚,針刺淺了就達不到病處,所以適合秋冬的深刺;瘦弱的人肌肉薄,針刺深了就容易過頭,所以適合春夏的淺刺。按照古籍的記載,針刺的深淺要與時節相一致。但有註解認為這是不對的,而七十難的內容與本篇的意義相合。
凡是疼痛的病症,多屬陰邪,要深刺。凡是疼痛的病,多半是因為寒邪滯留在經絡,或者深入到筋骨之間,凝聚不散,所以說疼痛的病屬於陰。用手按壓而按不到疼痛處,說明病邪隱藏在深處,屬於陰邪,所以針刺也應該深刺。那麼,如果疼痛部位在表淺處,就屬於陽邪。但通常來說,疼痛的病多屬於陰。
疾病在身體上部的,多屬陽邪,要淺刺。陽氣主升,所以上部的病屬於陽。陰氣主降,所以下部的病屬於陰。瘙癢的病症,在皮膚表面散動,所以屬於陽。凡是病在陽的,都適合淺刺。而病在下的,自然應當深刺,沒有疑問。有註解說,這是講表裡上下的陰陽。表為陽,裡為陰;身體上半部為陽,身體下半部為陰。病在陽的稱為風,所以癢屬於陽;病在皮膚表面,也是陽。病在陰的稱為痹,痹就是痛,所以痛的病屬於陰。用手按壓而按不到疼痛處,說明痹症在體內。這就是說表和裡的陰陽。根據古代醫書的記載,癢屬於虛,痛屬於實,意義上好像有所衝突。
疾病先從陰發起的,要先治療陰邪。這是從經絡的部位來說陰陽。疾病發生有先後,先發生的為病的根本,後發生的為病的表象。治療必須先治根本,就是前面所說的要先刺病所發生的部位。
熱厥和寒厥。古籍中對厥症有詳細論述。本經中的寒熱病篇,也有關於針刺治療寒熱厥的記載。
二陰一陽,要針刺陽經一次。意思是說,補陰經兩次,瀉陽經一次,這樣可以使陰氣盛,陽邪退,就可以治療熱厥。二陽一陰也是同樣的道理,可以治療寒厥。
患病時間長的,要刺到病處才能治好。久遠的疾病,病氣必定很深,針刺不深,就無法觸及隱藏的病灶。留針時間不夠長,就無法散開固結的邪氣。一次針刺沒能完全治好,所以要隔一天再刺;再次針刺沒能完全治好,所以要再隔一天再刺。必須一直到疾病痊癒才停止。但應先觀察病在經脈還是絡脈。在經脈的,就直接刺經脈;在絡脈的,就斜刺絡脈。這就是所謂的調和左右,去除血脈中的病邪。有註解說,病程久的,邪氣深入,邪氣和正氣相爭,邪氣就停留在陰。所以要隔一天才能從陽出來,因此隔天針刺,是等待邪氣出現再進行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