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二 (22)

回本書目錄

卷二 (22)

1. 經脈第十

病飢不欲食,馬雲。蓋虛火盛則飢。而不欲食者。脾氣弱也。張云。腎雖陰臟。元陽所居。水中有火。為脾胃之母。陰動則陽衰。陽衰則脾困。故病雖飢。而不欲食。

面如漆柴,甲乙、銅人。作面黑如炭色。銅人注云。一作地色。素問曰。所謂面黑如地者。和氣內奪。故變於色也。(案出脈解篇)發揮。作地色。本之也。馬雲。漆則腎之色黑者。形於外而如漆柴。則腎主骨者瘦矣。張云。水色黑。陰邪色見於面。故如漆。腎藏精。精衰則枯。故如柴。楊玄操二十四難注云。漆柴者。恆山苗也。其草色黃黑無潤澤。故以為喻。簡案、據楊說漆即蜀漆。然本草中無所考。

咳唾則有血,馬雲。脈入肺中則為咳。而唾中有血。則腎主有損。

喝喝而喘,甲乙注。一作喉鳴。銅人亦作喉鳴而喘。

坐而欲起,馬雲。陰虛不能寧靜。

𥉂𥉂,馬雲。水虧肝弱。張云。目之明在瞳子。瞳子者。骨之精也。腎氣內奪。則目𥉂𥉂如無所見。故凡目多昏黑者。必真水虧於腎也。

心如懸若飢狀,張云。心腎不交。則精神離散。故心如懸。陰虛則內喂。故常若飢狀。

善恐,馬雲。陰陽應象大論曰。腎在志為恐。張云。腎氣怯。故惕惕如人將捕之。甲乙無氣不足以下十四字。

黃疸腸澼,馬雲。五疸有女勞疸。通評虛實論、大奇論。皆有腸澼。張云。陰虛陽實。故為黃疸。腎開竅於二陰。故為腸澼。

痿厥嗜臥,銅人注云。人冒暑熱之毒舍於腎。腎乃水臟也。水不勝火。則骨與髓虛。故足不任身。而痿厥生焉。痿則無力。故嗜臥也。馬雲。脈有骨痿。義見痿論。張云。嗜臥者。多陰少陽。精神匱也。逆調論曰。腎者水臟。主津液。主臥與喘也。

灸則強食生肉(止)重履而步,灸則以下十六字。甲乙移足下熱而痛下。馬雲。如灸者則當勉強進食。必生長其肉。又寬緩其帶。散披其發。扶大杖。著重履。以緩步之。蓋不太勞動。以腎氣之衰弱也。余經不言此法。而唯腎經詳言者。以腎經屬水。為身之本。而病人多犯其戒。故獨言之詳。張云。生肉厚味也。味厚所以補精。志云。生、當作牲。周禮云。始養之謂。畜將用之謂牲。又牛羊豕曰三牲。夫羊為火畜。牛為土畜。豕為水畜。其性躁善奔。強食牲肉。以助腎氣上升。而與火土之相合也。緩帶者。取其伸舒也。夫腎臟之精。奉心神化赤而為血。發乃血之餘也。披髮者。使神氣之下交也。大杖重履者。運筋骨之氣也。夫陰陽之氣。有厥於臂者。有厥於骭者。有厥於踝者。有厥於骨者。此章論少陰之氣厥逆於下。而曰強食牲肉。曰緩帶披髮。蓋少陰為陰陽生氣之原也。簡案、重、諸家無解。當讀如字。

白話文:


病飢不欲食:虛火旺盛時會感到飢餓,但不想吃東西,這是因為脾氣虛弱。腎雖屬陰臟,卻是元陽所在之處,腎水中有火,是脾胃的根本。若陰氣過盛,陽氣就會衰弱,陽氣衰弱則脾功能受影響,所以雖然感到飢餓,卻不想進食。

面如漆柴:面色黑如炭或像泥土的顏色,這是因為體內正氣受損,導致面色改變。腎主黑色,面色如漆表示腎氣外現,而形體消瘦如柴則表示腎主骨的功能受損。也有人認為「漆柴」是指一種顏色枯黃無光澤的植物,用來比喻面色黯淡。

咳唾則有血:腎經進入肺部會引起咳嗽,若唾液中帶血,表示腎功能受損。

喝喝而喘:呼吸時發出聲音,類似喉嚨鳴響的喘鳴聲。

坐而欲起:因陰虛無法安靜,坐立不安。

𥉂𥉂:腎氣不足會影響視力,眼睛昏花看不清,這是因為腎主骨,骨之精華在瞳子,腎虛則視力模糊。

心如懸若飢狀:心腎不交導致精神渙散,心裡感覺空虛不安,陰虛則體內虛熱,常感到似飢非飢。

善恐:腎氣虛弱時容易恐懼,總覺得有人要抓自己。

黃疸腸澼:陰虛陽盛會導致黃疸,腎開竅於二陰,功能失調則可能引發腸道疾病。

痿厥嗜臥:腎水不足時,骨與髓虛弱,導致下肢無力、行動困難,甚至嗜睡。這是因為腎主水,陰氣過盛而陽氣不足,精神疲乏所致。

灸則強食生肉(止)重履而步:若用灸法治療,應強迫自己多吃肉類以補益精氣,並放鬆衣帶、披散頭髮,拄大杖、穿厚鞋緩步行走,避免過度勞累。這是因為腎為人體根本,需特別調養。有人認為「生肉」應為「牲肉」,指牛、羊、豬等肉類,以助腎氣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