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樞識》~ 卷六 (9)
卷六 (9)
1. 歲露論篇第七十九
諸本無篇字。馬雲。末以逢其風而遇其雨者。為遇歲露。故名篇。
經言夏日傷暑(止)其病稍益至,甲乙。至、作早。諸本宴、作晏。當改。馬雲。按此節當與素問瘧論第三節參看。張云。瘧論云。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於脊內。與此不同。蓋彼兼項骨為言。此則單言脊椎也。伏沖之脈。彼作伏臂之脈。至字誤。瘧論云。益早者是。簡案、馬以至字按下節。非。
次日乃稸積而作焉,馬雲。據瘧論云。其間日發者。由邪氣內薄於五臟。橫連募原也。其道遠。其氣深。其行遲。不能與衛氣俱行。不得皆出。故間日乃作也。此節當以瘧論參考。宜為間日而發。故云然。否則上下不相蒙矣。
白話文:
古籍中並沒有「篇」字。馬雲認為,因為這段文字描述的是遇上風雨,也就是遭遇了歲月的露水,所以才叫做「篇」。
經書中說,夏季傷暑之後,病況會逐漸加重,一直到早上。古籍中有些版本寫成「宴」,應該要改成「晏」。馬雲認為,這段話要和《素問‧瘧論》第三節一起參考。張雲說,《瘧論》中記載,二十五日下至骶骨,二十六日入於脊內,這和這裡的記載不同。因為《瘧論》是同時包含項骨,而這裡只單指脊椎。至於「伏沖之脈」,古籍中寫成「伏臂之脈」,應該是字誤。瘧論中寫的是「益早者是」,也就是說病況會越來越早出現。有人認為馬雲用「至」字來解釋下一段,是錯誤的。
第二天就會因為邪氣積聚而發作。馬雲引用《瘧論》的說法,認為間日發病是因為邪氣內侵五臟,橫向連接募原,距離遙遠,氣息深沉,運行緩慢,無法與衛氣一起運行,無法全部排出,所以才會間日發作。這段話應該要參考《瘧論》,應該是說間日發病,因此才會這樣。否則上下內容就互相矛盾了。
氣之所舍節則其腑也,馬雲。節字衍。按瘧論云云。邪氣之所合則其腑也。今此節不若素問之詳。必與彼參看始明。張云。衛氣之所應。瘧論作所發。所舍節。言所舍之節也。
夫風之與(止)瘧乃作也,馬本。以時休、作以時依。注云。依、當作休。按瘧論云云。此節不若瘧論尤詳。當參看。張云。本篇兩搏字。瘧論俱作薄。
故有寒暑,甲乙。故、作因。是。
八正虛邪,甲乙。虛、作風。
賊風邪氣之中人也(止)徐以遲,甲乙。內極病、作內亟也。其病人也、作疾其病人也。張云。此言賊風邪氣。亦能傷人。又有非八正虛邪之謂者。凡四時乖戾不正之氣。是為賊風邪氣。非如太一所居。八正虛邪之有常候。此則發無定期。亦無定位。故曰不得以時也。然其中人。必因膚腠之開。乃得深入。深則內病極。故其病人也卒暴。若因其閉。雖中必淺。淺而不去。其邪必留。亦致於病。但徐遲耳。
白話文:
氣聚集的地方就是臟腑,馬雲說節字應該去掉。按瘧論說,邪氣聚集的地方就是臟腑。現在這段文字沒有素問講得詳細,必須要參考素問才能明白。張雲說衛氣所應,瘧論寫成所發,所舍節指的是所舍的節。
風和瘧疾一起發作,馬本寫成以時休、作以時依。註解說依應該改成休。按瘧論說,這一段文字沒有瘧論講得詳細,應該要參考瘧論。張雲說本篇的兩搏字,瘧論都寫成薄。
所以有寒暑,甲乙寫成因。
八正風邪,甲乙寫成風。
賊風邪氣侵入人體,徐以遲,甲乙寫成內亟也,疾其病人也。張雲說賊風邪氣也能傷人,還有不是八正風邪的。凡是四時乖戾不正之氣,都是賊風邪氣,不像太一所居,八正風邪有固定的時間。這個就沒有固定的時間,也沒有固定的位置,所以說不得以時。然而它侵入人體,一定是因為皮膚腠理開合,才能深入。深入就會內病極,所以病人就會突然暴病。如果因為皮膚腠理閉合,雖然會侵入,但就會淺。淺而不去,邪氣就會停留,也會導致疾病,只是會慢慢發作而已。
其故常有時也,甲乙。其故、作固一字。張云。此謂平居無事之時。其腠理之開閉緩急。而致卒病者。亦各有其故。蓋因於時氣耳。
人與天地相參也(止)其病人也卒暴,張云。致、密也。郄、閉也。縱、寬也。人與天地日月相參應。而此獨言月言水者。正以人身之形質屬陰。故上應於月。下應於水也。夫地本屬陰。而西北則陰中之陰。東南則陰中之陽。故地之體。西北高。東南下。月滿則海水西盛者。陰得其位。陰之實也。在人應之。則血氣亦實。故邪風不能深入。月郭空則海水東盛者。陰失其位。陰之衰也。在人應之。則血氣亦虛。故邪風得以深入。而為卒暴之病。煙垢、膩垢如煙也。血實則體肥。故膩垢著於肌膚。表之固也。血虛則肌瘦。故膩垢剝落。類乎風消。表之虛也。此所以皆關於衛氣。郄、隙同。志云。理者肌肉之文理。乃三焦通會之處。故曰焦理煙垢者。火土之餘也。三焦主火。肌肉主土。故焦理薄則煙垢。落謂肌肉減。腠理開則肌腠之氣亦消散也。簡案、下篇云。上膲中膲。故志為三焦。會通之理也。
白話文:
疾病的發生常有其原因,這原因就如同固定的道理。張仲景說,這裡指的是平常無事的時候,人體腠理的開合緩急,導致突然發病,也都有各自的原因,這都是由於時氣的影響。
人與天地相互感應,患病突然暴發也是如此。張仲景說,致指的是緻密,郄指的是閉塞,縱指的是寬鬆。人與天地日月相互感應,但這裡只提到月與水,是因為人體的形質屬陰,所以上應於月,下應於水。大地本屬陰,西北則為陰中之陰,東南則為陰中之陽,所以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月圓時海水向西漲,這是陰氣得其位,陰氣充實的表現,人體也應之,血氣也充實,所以邪風無法深入。月虧時海水向東漲,這是陰氣失其位,陰氣衰弱的表現,人體也應之,血氣也虛弱,所以邪風得以深入,導致突然暴發的疾病。煙垢、膩垢就像煙一樣。血氣充實則體型肥胖,所以膩垢附著在肌膚上,這是表氣堅固的表現。血氣虛弱則肌肉消瘦,所以膩垢脫落,就像風消一樣,這是表氣虛弱的表現。因此,這些都與衛氣有關。郄與隙相同。志書中說,理指的是肌肉的紋理,是三焦氣血流通匯聚的地方,所以稱為焦理。煙垢是火土的餘氣,三焦主火,肌肉主土,所以焦理薄弱就會出現煙垢,落指的是肌肉減少,腠理開合則肌腠之氣也會消散。簡案中說,上焦、中焦,所以志書中稱三焦,是氣血流通匯聚的道理。
乘年之衰(止)工友為粗,甲乙和下有人氣乏少四字。張云。乘年之衰。如陰年歲氣不及。邪反勝之。及補遺刺法本病二論。所謂司天失守等義是也。逢月之空。如八正神明論曰。月始生則血氣始精。衛氣始行。及上文月滿則海水西盛。月郭空則海水東盛等義是也。失時之和。如春不溫。夏不熱。秋不涼。冬不寒。客主不和者是也。三虛在天。又必因人之虛。氣有失守。乃易犯之。故為賊風所傷。而致暴死暴病。使知調攝避忌。則邪不能害。故曰乘曰逢曰失者。蓋兼人事為言也。簡案、乘年之虛。諸家並以運氣家之言解之。此恐不然。必別有說。聊記候識者。
白話文:
人到了年老體衰的時候,抵抗力減弱,就像陰年氣候不足,邪氣容易侵襲一樣。這時候需要根據病情採取補益或針灸治療,就像《黃帝內經》中提到的「司天失守」的道理。同樣的,遇到月令空虛的時候,就像《八正神明論》中所說,月圓之時血氣充盈,衛氣運行,而月空之時,就像海水漲落一樣,也容易生病。如果季節失和,例如春天不溫暖、夏天不炎熱、秋天不涼爽、冬天不寒冷,人體的正氣就會虛弱,容易受到外邪侵襲。再加上自身體虛,氣血不足,更會導致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外邪侵襲,例如被賊風所傷而突然暴病或暴亡。因此,我們要懂得調養身體,避開外邪,才能避免生病。這裡提到「乘」「逢」「失」,其實都包含了人為因素,要格外注意。至於「乘年之虛」這個說法,很多人把它解釋為運氣上的問題,但我認為並非如此,應該還有其他原因。我把它記錄下來,希望以後能有所領悟。
兩邪相搏,經氣結代者矣,張云。冬至中之。立春又中之。此兩邪也。邪留而不去。故曰結。當其令而非其氣。故曰代。觀陰陽應象大論曰。冬傷於寒。春必溫病。即此之調也。簡案、馬雲。人之經氣相結。而代脈見矣。非也。
命曰遇歲露,張云。歲露、即前章淋露之義。歲則兼乎時也。上二節言虛風之傷人。此一節又言賊風邪氣之傷人。而歲氣之多邪者。尤為民之多病也。志云。風者天之氣。雨者天之露。故諸逢其風而遇其雨者。命曰遇歲露焉。簡案、志注義長。沈存中筆談云。十一月中遇東南風。謂之歲露。有大毒。若飢感其氣。則開年著溫病。蓋本於本節之義立說者。
白話文:
兩股邪氣互相搏鬥,導致經氣阻塞不通。張仲景說,冬至時節會出現這種情況,立春時節也會出現。這兩種邪氣留在體內不消散,所以稱為「結」。它們符合當令氣候,但卻不是人體正常運行的氣,所以稱為「代」。《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冬傷於寒,春必溫病」,這就說明了這個道理。馬雲的觀點認為,經氣阻塞不通就會出現代脈,這是不對的。
張仲景說,所謂「遇歲露」,就是指上一章提到的「淋露」。「歲」指的是時間,也包含了季節的變化。前面兩節講述了虛風的危害,這節則講述了賊風邪氣的危害。而其中包含著大量邪氣的歲氣,更是造成人們生病的主要原因。志書上說:「風者天之氣,雨者天之露」,因此遇到風雨,就叫做「遇歲露」。沈存中在《筆談》中說,十一月遇到東南風,就叫做「歲露」,毒性很大。如果在飢餓時感染了這種氣,隔年就會得溫病。他的說法正是基於這一節的觀點。
正月朔日,張云。此下言歲候之占。重在元旦也。元旦為孟春之首。發生之初。志云。正月朔日。候四時之歲氣者。以建寅之月為歲首。人生於寅也。簡案、元旦佔八風。見漢書天文志。
平旦北風行,民病多者,熊本馬本風字下句。馬志。病多、作病死。
旱鄉,漢書天文志。南方謂旱鄉。
白骨將,志本將字接下句。
天寒而風,甲乙作大寒疾風。
䔲傷,馬張俱云。䔲、殘同。簡案、檢字書䔲字無考。史熊亦缺。
二月醜(止)多暴死,張云。二三四月。以陽王之時。而丑日不風。戌日不溫。巳日不暑。陰氣勝而陽不達也。故民多病。十月以陰王之時。而申日不寒。陽氣勝而陰不藏也。故民多暴死。
諸所謂風者,張云。此釋上文諸所謂風者。必其異常若是。乃為凶兆。否則不當概論。
白話文:
正月初一,張云。以下要講的是關於一年四季氣候的占卜。重點在元旦,元旦是孟春的開始,萬物開始萌發的時刻。古書上說,正月初一,觀察一年四季的氣候,以建寅月為歲首,因為人也是出生於寅月。簡要說明,元旦要占八風,見《漢書·天文志》。
平旦北風吹,百姓多生病,熊本馬本的版本在「風」字下面有句,馬志寫「病多」作「病死」。
「旱鄉」指南方。
「白骨將」志本在「將」字接下一句。
「天寒而風」甲乙版本寫「大寒疾風」。
「䔲傷」馬張版本都寫「䔲」,與「殘」同義。簡要說明,查閱字典沒有「䔲」字,史熊本也缺。
二月丑日(止)多暴死,張云。二、三、四月是陽氣旺盛的時候,但丑日不風,戌日不溫,巳日不暑,陰氣盛而陽氣達不到,所以百姓多生病。十月是陰氣旺盛的時候,但申日不寒,陽氣盛而陰氣不能藏,所以百姓多暴死。
所有這些所謂的「風」,張云說,這些都是指異常的現象,才會是凶兆,否則不應該一概而論。
2. 大惑論篇第八十
諸本無篇字。
清冷之臺(止)何氣使然,甲乙作青霄之臺。自上、作自止。張云。臺之高者其氣寒。故曰清冷之臺。凡人登高博望。目見非常之處。無不神魂驚蕩。而心生眩惑。故特藉此以問其由然也。
上注於目而為之精,精之窠為眼,甲乙。窠、作裹。馬雲。精、睛同。張云。為之精、為精明之用也。窠者、窩穴之謂。眼者、目之總稱。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故眼為精之窠。而五色具焉。志云。精、精明也。窠、藏也。簡案、脈要精微論云。夫精明者。所以視萬物。別白黑。審短長。以長為短。以白為黑。如是則精衰矣。是也。馬注誤。
白話文:
各個版本都沒有「篇」字。「清冷之臺」為何會如此寒冷?甲乙版本將「青霄之臺」改為「青霄臺」。「自上」、「作自止」這兩個詞的意思相同。張云說:「臺越高,氣就越寒。」所以叫做「清冷之臺」。凡人登上高處遠望,所見之景皆不尋常,難免心神驚蕩,感到頭暈目眩。所以特地藉此問其原因。
「精氣上注於目,成為眼睛的精華,眼睛是精華的居所。」甲乙版本將「窠」改為「裹」。馬云說:「精」和「睛」同義。張云說:「精華指的是視力的精明。」「窠」指的是窩穴。「眼」是眼睛的總稱。五臟六腑的精氣都上注於目,所以眼睛是精華的居所,因此能呈現五種顏色。志云說:「精」指的是視力精明,「窠」指的是藏納。簡案:「脈要精微論」中說:「精明是用来观看万物,辨别黑白,审视长短。如果能将长看成短,将白看成黑,就说明精气衰退了。」此言甚是。馬注錯誤。
瞳子,張云。眸子也。骨之精主於腎。腎屬水。其色玄。故瞳子內明而色正黑。簡案、慧琳一切經音義云。睛者、珠子也。纂韻云。眼黑睛也。古人呼為眸子。俗謂之目瞳子。亦曰目瞳人也。論文謂之眼根。銀海精微云。瞳人為水輪。屬腎水是也。
黑眼,張云。黑眼、黑珠也。筋之精主於肝。肝色青。故其色淺於瞳子。簡案、銀海精微云。黑睛為風輪。屬肝木是也。
血之精為絡其窠,甲乙。絡其窠、作其絡。馬雲。心主血。血之精為絡。所以絡其窠也。簡案、其窠、張志接下句云。窠氣者。言目窠之氣。非也。銀海精微云。大小眥為血輪。屬心火是也。
白話文:
瞳孔,是眼睛的珠子,由腎精所主,腎屬水,顏色玄黑,因此瞳孔明亮而呈黑色。黑眼,指的是黑珠,由肝精所主,肝色青,因此顏色比瞳孔淺。血之精則形成眼睛的血管网络,心主血,血之精形成血管网络,因此称之为“络其窠”。
白眼,甲乙。白、作睛。馬雲。肺主氣。氣之精為白眼。簡案、銀海精微云。白為氣輪。屬肺金是也。
為約束,張云。約束、眼胞也。能開能闔。為肌肉之精。主於脾也。志云。約束者。目之上下綱。肌肉之精為約束。脾之精也。
裹擷(止)出於項中,甲乙。擷、作契。張云。擷、爻結切。以衣衽收物謂之擷。脾屬土。所以藏物。故裹擷筋骨血氣四臟之精。而併為目系。以上出於腦項之閭。簡案、擷、韻會。奚結切。音絜。將取也。又與襭同。以衣貯物。而報其衽也。張注本於此。今考擷、纈通。纈、說文。結也。一切經音義云。纈、賢結反。以絲縛繒染之。解絲成文曰纈。乃結束之義也。銀海精微云。上下胞瞼為肉輪。屬脾土是也。馬雲。後世五輪之說。似是而不典。當以此義為正。考銀海精微等所載。五輪之說。乃與本節之旨不相詭。不可為之典也。但八廓之說。無所見於古經。
白話文:
眼球的白色部分,稱為“白眼”,與肺臟有關。肺主氣,氣的精華形成白眼。眼瞼,又稱為“約束”,與脾臟有關。眼瞼能夠開合,是由肌肉的精華構成,而脾臟主肌肉。眼瞼的筋骨血氣以及四臟的精華,都包裹在眼球上,並向上連接到腦項部位。
故邪中於項(止)見兩物,甲乙。項、因、作頭目。邪其精。其精所中。不相比也。十一字、作邪中之精。則其精所中者不相比。不相比十六字、千金方亦作邪中其睛。則其睛所中者。不相比則睛散。張云。前邪字邪氣也。後邪字與斜同。邪氣中於風府、天柱之間。乘其虛則入腦連目。目系急則目眩睛斜。故左右之脈。互有緩急。視歧失正。則兩睛之所中於物者。不相比類。而各異其見。是以視一為兩也。此承帝問而先發邪氣之中人者如此。以明下文之目見非常者。亦猶外邪之屬耳。志云。比、周密也。邪其精、其精為邪所中。則不相比密而精散矣。簡案、經文恐有脫誤。注亦似牽強。當以甲乙為正。許氏本事方云。荀牧仲項年常謂予曰。有人視一物為兩。醫者作肝氣有餘。故見一為二。教服補肝藥。皆不驗。此何疾也。予曰。孫真人云云。睛散則歧。故見兩物也。令服驅風入腦藥。得愈。
白話文:
古代醫書記載,當邪氣侵入頸部,就會出現看到雙重影像的現象。這時,頸部、頭部和眼睛都會受到影響,邪氣會侵蝕精氣,導致精氣受到損害,無法正常運作。因此,看到的東西就會變得模糊,左右眼所見的影像無法相互吻合,造成視物重影的現象。這就像兩個不同方向的視線,看到的景象自然不同,才會形成一個物體變成兩個的幻覺。這種情況與外邪入侵造成的疾病相似,都是由於邪氣干擾了正常的視覺功能。
所常營也,張本無也字。
陰陽合傳而精明也,甲乙。傳、作揣。志云。陰乃肝腎。陽乃心肺。故陰陽相合。傳於目而為睛明也。
神精亂而不轉,甲乙作神分精亂而不揣。
東苑,馬雲。清冷之臺。東苑之所有也。
心有所喜(止)甚者為惑,甲乙。感、作惑。張云。偶為遊樂。心所喜血。忽逢奇異。神則惡之。夫神有所惡。則志有不隨。喜惡相感於卒然。故精氣為亂。去之則神移。神移則復矣。間者言其未甚也。亦足相迷。況其甚者。能無惑乎。
上氣不足(止)故善忘也,張云。下氣有餘。對上氣不足而言。非謂下之真實也。心肺虛於上。營衛留於下。則神氣不能相周。故為善忘。陽衰於上之兆也。
白話文:
經常活動的,本沒有「也」字。
陰陽互相傳遞而精明,甲乙本寫作「揣」。志書上說,陰是指肝腎,陽是指心肺,所以陰陽結合,傳遞到眼睛就成為明亮的眼珠。
精神混亂而不能轉動,甲乙本寫作「神分精亂而不揣」。
東苑,馬雲說,清冷的臺子,是東苑所有之物。
心中有所喜悅,過於強烈就稱為迷惑,甲乙本寫作「惑」。張云說,偶爾遊樂,心中所喜悅之血,忽然遇到奇異之事,精神就會厭惡它。精神有所厭惡,志意就不隨從。喜怒哀樂互相影響,突然而至,所以精氣就混亂,離開它,精神就會轉移,精神轉移,就又恢復了。這裡說的是還沒到很嚴重的地步,也會讓人迷惑,何況是更嚴重的情況,能不迷惑嗎?
上氣不足,所以容易忘記,張云說,下氣有餘,是對上氣不足而言,不是說下氣真的有餘。心肺虛於上,營衛停留在下,則神氣不能周流,所以容易忘記。這是陽氣衰弱於上的徵兆。
精氣並於脾(止)故不嗜食也,甲乙。寒、作塞。簡案、諸注順文詮釋。義殆難通。豈有胃熱而胃脘寒之理乎。當以甲乙為正。蓋胃熱故善飢。胃脘塞故不嗜食。
衛氣不得入於陰(止)故目不瞑矣,張云。衛氣晝行於陽。夜行於陰。行陽則寤。行陰則寐。此其常也。若病而失常。則或留於陰。或留於陽。留則陰陽有所偏勝。有偏勝則有偏虛。而寤寐亦失常矣。志云。陰蹺、陽蹺。並會於足太陽之睛明。衛氣行陽行陰。皆從目以出入。故曰目者。營衛魂魄之所常營也。
衛氣留於陰(止)故目閉也,甲乙。留、作行。行、作入。張云。此言因病而目有不能開視。及病而多寐者。以衛氣留於陰分。陰蹺滿而陽氣虛耳。觀寒熱病篇曰。陰蹺陽蹺。陰陽相交。陽入陰。陰出陽。交於目內眥。陽氣盛則瞋目。陰氣盛則瞑目。即此上文兩節之義。
白話文:
人體精氣都聚集在脾臟,所以不喜歡吃東西。這是錯誤的觀點,因為胃熱會讓人容易餓,而胃脘堵塞才會導致不喜歡吃東西。
衛氣無法進入陰分,所以眼睛無法閉合。衛氣白天在陽分運行,晚上在陰分運行,在陽分運行時人就會清醒,在陰分運行時人就會睡覺。這是正常的狀態。如果生病導致這種狀態失常,衛氣可能留在陰分,也可能留在陽分。留在陰分或陽分都會導致陰陽失衡,進而影響睡眠。經絡理論認為,陰蹺脈和陽蹺脈都匯聚在足太陽膀胱經的睛明穴,衛氣在陽分和陰分運行時都會經過眼睛,所以眼睛是營氣、衛氣、魂魄經常活動的地方。
衛氣停留在陰分,所以眼睛閉合。這是錯誤的觀點,因為衛氣應該進入陰分,而不是停留在陰分。張仲景認為,生病後眼睛無法睜開,或者經常睡覺,都是因為衛氣停留在陰分,導致陰蹺脈充盈,陽氣虛弱。寒熱病篇中提到,陰蹺脈和陽蹺脈交匯於眼內眥,陽氣進入陰分,陰氣外出陽分。陽氣旺盛則眼睛睜大,陰氣旺盛則眼睛閉合。這與上述兩節內容的意思相符。
此人腸胃大(止)故多臥矣,甲乙。濕、作澀。更有澀則二字。下濕字亦作澀。不精、注一作不清。馬本。衛氣、作胃氣。誤。張云。解、利也。腸胃大則陰道迂遠。肉理濕滯不利。今人有飽食之後。即欲瞑者。正以水穀之悍氣。暴實於中。則衛氣盛於陰分。而精陽之氣。有不能勝之耳。世俗但呼為脾倦。而不知其有由然也。
故少瞑焉,甲乙。瞑、作臥。
其非常經也,張云。言其變也。蓋以明邪氣之所致然者。
邪氣留於上膲(止)卒然多臥焉,張云。膲、焦同。邪氣居於上焦。而加之飲食。則衛氣留閉於中。不能外達陽分。故猝然多臥。然有因病而不能瞑者。蓋以邪客於臟。則格拒衛氣。不得內歸陰分耳。
白話文:
此人腸胃很大,所以經常臥床休息。由於濕氣重,導致身體沉重不適,而且還伴有澀滯感。更有甚者,甚至連小便也澀滯。精氣不足,身體虛弱。衛氣盛於陰分,而精陽之氣不足以抵禦,所以經常感到疲倦,昏昏欲睡。世俗只稱之為脾倦,卻不知其深層原因。
因此,患者經常昏睡。
這是一種非常規的現象,是因為邪氣入侵所致。
邪氣停留在上焦,導致患者突然昏睡。邪氣停留在上焦,再加上飲食不節,導致衛氣被阻隔在體內,無法到達陽分,所以突然昏睡。但也有一些人因為疾病而無法入睡,這是因為邪氣侵襲臟腑,阻礙衛氣回歸陰分所致。
治此諸邪,馬雲。自大惑論善忘以下七項。張云。統言本論八證也。
先其臟腑(止)定乃取之,志云。先其臟腑者。先調其五臟六腑之精氣神志。誅其小過者。去其微邪也。後調其氣者。調其營衛也。必先明知其形志之苦樂。定其灸刺熨引。甘藥醪醴以取之。蓋志者精神魂魄志意也。形者營衛血氣之所營也。故志苦則傷神。形勞則傷精氣矣。
白話文:
治疗这些邪气,马云解释说,从大惑论善忘以下七项,都是张云说的,统称为本论八证。
要先调理脏腑,才能采取治疗措施。志云说,先调理脏腑,就是要先调理五脏六腑的精气神志,去除轻微的病症,驱散微弱的邪气。之后再调理气血,也就是调理营卫之气。必须先明知病人身体和精神的苦乐,才能确定针灸熨引的方案,用甘甜的药物和美酒来治疗。因为志指的是精神、魂魄和志意,形指的是营卫血气所营运的地方。所以,志苦则伤神,形劳则伤精气。